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抑郁症发作季节(急,抑郁药是饭后半小时吃还是饭后立刻吃)

急,抑郁药是饭后半小时吃还是饭后立刻吃

你好,舍曲林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广泛用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以及强迫症等的治疗,它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至于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都没有关系,对胃肠道没有刺激性。药效的发挥与服用时间也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我不知道你是因为什么症状吃的舍曲林,根据你表述的胸闷,胃喉咙都难受好像是焦虑症的症状,可能是你吃药的时候正好出现焦虑发作,所以可以根据症状进一步请精神科医生诊治,排除疑虑。

抑郁症多久才能治好

抑郁症能够治好的时间与患者的病情有关。如果是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通过规范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2-4周就会看到明显的效果,并结合心理疏导、光照疗法等,患者可逐渐恢复。如果用药6-8周仍然没有效果,要及时更换药物或者使用另一种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停药后出现抑郁症复发,可以持续用药至少4-6个月。

抑郁症复发两次就要终身服药吗

感谢邀请!

抑郁症复发两次就需要终身服药吗?从我目前所了解的知识指南---不需要,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影响抑郁症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生活环境,个体性格特质,性别,年龄,抗压能力等;同时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未来康复情况。

如果积极配合治疗,且治疗技术正确,通常抑郁症的治疗康复周期在1-3个月,待病情好转后争取在6个月内逐渐减药直至停药。

那么,停药后就完全康复,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要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正确心态去处理日常事件。其次,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知道很多抑郁症的初期表现都是从失眠开始的。第三,培养个人爱好,比如跑步,尽量避免养成懒散,退缩,依赖他人的消极生活习惯。最后,与经治医生保持联系,定期复查,早期干预,预防复发。

综上,即使抑郁症的二次复发,三次复发,大致都是同样的治疗流程。通俗讲,抑郁症的二次复发叫“复发性抑郁障碍”,三次,五次发作同样叫做“复发性抑郁”障碍”。所以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疾病,有人将抑郁症比作“心灵的感冒”,那么感冒两次之后需要终身服药吗?当然也不需要。当然,凡事一定存在“个体差异”!也的确有一少部分人,只要停药就“抑郁”,我认为,与其本身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因为太过于在意自己健康,所以,抗抑郁药对他们来说,已经超过了药本身的价值,更像是“仙丹”。

如果有问题咨询,可以随时私信我,希望能为您解决更多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中学生会得抑郁症

其实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的特征,抑郁症的发病年龄正迅速年轻化,原本抑郁症的多发年龄在30岁左右,但目前很多国内著名的心境障碍病房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所以关于中学生抑郁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为什么中学生的抑郁越来越多?

首先,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更何况青春期的孩子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对于他们来讲,抑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抑郁情绪更是青春期极为普遍的一个内隐问题。

也许你会觉得我有点贵言过其实,可现实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去年在上海进修期间,上海的老师讲中学生抑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截止到9月份的不完全统计,上海地区中学生的人数有80人,由此推断,2018年全年,光上海地区的中学生就有不下100人。如此鲜活的生命,因为不成熟的心理无法面对和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至于走到了最不应该发生的一步。

说一说中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康复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抑郁症孩子们的家长又一个普遍的认识上的误区,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症,认为是厌学情绪,是孩子装的,即使经过专业的医生诊断,也不愿意住院治疗。但其实一些孩子的情况根本不适合坚持学业,也无法坚持学业。很多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坚持学业和工作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的,而到了重度抑郁发作的程度,即使付出极大的努力也是很难坚持日常学习的。

其实从医生的角度讲,抑郁症是慢性致残性疾病,延误治疗时间,可能让病情往慢性病程发展,白白失去了彻底根治抑郁症的宝贵治疗机会,影响的不是孩子们一年的学业,而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人生。不要怀疑我的话,带着抑郁症继续生活下去的孩子,人生的轨迹一定与其余的孩子有很大差别了。

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尤其首次发作的时候只要遵医嘱,坚持治疗,治愈的几率在50%。所以我的建议是一旦发现孩子的抑郁症问题,尽快到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求治,给孩子最好、最完整的系统医学治疗,家长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但不要过多的说教,要多请教你的医生,多听从医生的建议,多给孩子一些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孩子树立与抑郁症斗争的决心,告诉孩子只要坚持治疗一定会好的。

说一说我的感受

我是治疗抑郁症的医生,但也是一名家长,关于如此严重的精神疾病,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远离抑郁的阴霾,你们的世界里应该有欢声、有笑语、有感动、有希望,愿你们永远没有抑郁,远离负面情绪,愿所有的家长都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手段守护自己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