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总是说教挑刺,不想再被对方父母控制了怎么办(超级讨厌老公他爸妈,来我家一次我得窝火两个星期,怎样都调整不好自己,怎么办)

超级讨厌老公他爸妈,来我家一次我得窝火两个星期,怎样都调整不好自己,怎么办

你这是再说你爸妈以后老了,你老公就看着他们不管他们死活?如果你这么认为的那么你这样对他的父母我无话可说!我就想知道你公公婆婆在你当时进他们家门的时候是不是苛责过你或者对你不好?在我家儿媳妇是最大,老俩口想着法给两个儿媳妇做好吃的,就这我媳妇和弟媳妇还有不满的地方我就一句话,觉得我爸妈对你们两儿媳妇不好,现在就可以滚蛋!我要是对你爹妈不好我加倍补偿你!现在的年轻人一结婚什么都觉得老人都是拖累,那么作为女方的你也有父母,是不是妳的爹妈也是拖累?讲人心比自心!不要把一家子对你的好觉得是理所应当!你讨厌公公婆婆,那么你老公会尊重你爹妈?别想着 他感 老娘打死他!呵呵!男人什么都可以低头忍了受了,但唯独舍不得爹妈受点委屈!希望题主自个心里有杆秤,别觉得我的话伤人!作为一个儿媳妇不一定要对公公婆婆多好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给的!除非你家是豪门你老公家是农民,这就门不当户不对,哪怕这样你也们有资格去伤害或者对老人苛责!或许你是上海人吧!

为什么越长大越感觉无法与父母长辈沟通,越来越没办法好好说话,甚至一说就吵起来

谢邀回答:

这是普遍现象,除非你是宝妈男,或者是宝妈女。否则,就是父母有绝对的才能,供你吃住,离开了父母很难活成,甩你十万八千里。

长江后浪推前浪。都把父母拍在沙滩上。"儿女越长大越感觉无法与父母长辈沟通,越来越沒办法好好说话,甚至一说就吵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已经长大,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想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有的人说:孩子长大都有叛逆思想。这也不假。但许多孩子还没长大就敢跟父母对着干。也许是性格,也许跟教养有关。特别是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更加显得叛逆。

子不教,父之过。严父出孝子。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顺从,一是加强教育,一是树立自己崇髙的威信。但威信必须依靠地位财富的支撑。否则,在子女的眼里,什么都不是。与子女无法沟通,有代沟。特别是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三观不同。代沟加上不同的世界观,话不投机半句多!

既然孩子巳经长大,父母逐渐退入二线,能够正常接班,该放手就放手。有顾才问,但不要过多的干预。人老了,什么都不是。坊间都说:儿女要的是父母的钱。财大气粗。没有钱,要是指手划脚只会自讨没趣!

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女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生活空间。按照现社会总结:跟儿女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孩儿认同你,有事自然会与你勾通。否则,婆婆话多,媳妇皮厚。一言不合,千言别进。

你见过哪些嚣张的门卫大爷

我们单位的门卫大爷是个牛人,有一回把省里领导的车拦在门口,硬是不让开进去,司机和随从秘书哪见过这么嚣张的门卫大爷呀,下车就跟门卫大爷解释,说这是某某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大爷指着单位院子里刚铺好不久的水泥路面说:“人进去可以,车就别开进去了,”领导仔细一看门卫大爷就乐了,大笑着往门卫老头的肩头一搭,回头对随行人员说,这老爷子你们可别招惹他,小心挨他一顿胖揍连我都帮不了你们。

这个门卫雷大爷还真是有点来头,调到到这个单位上班的前几天,我公公就跟我叮嘱过,在单位得罪谁都可以,唯有别招惹门卫雷大爷,公公是南下干部,1948年淮海战役时,给当年就在四野任营长的雷老爷子当通讯员,前面提到的某省里领导,也是他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部下。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搞不懂,雷老爷子资格这么老,怎么不好好享受离休生活,偏偏要到基层单位去当门卫呢?我说的可是上世纪84年的事,提起这一辈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一直让我们这批50后60后崇拜敬仰。

门卫雷大爷41年就是抗战战士,不到30岁在四野任营长,后来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从小一天书都没念过,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我公公说,他身上有大大小小六七处枪伤,获得过无数军功,52年再次负伤从前线回来,养好伤就回了老家湖北,本来组织上是安排他在当地县委工作,老雷一直觉得自己没文化,说什么也不担任领导干部,刚好曾给他当通信员的战士(我公公),南下时也留在老家工作,就要求组织上批准他回家种田,出生入死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老雷累了,他的想法很纯朴,现在国泰民安,回家里种好地,过平淡的生活就很满足。

就这样老雷在老家农村一呆就是30多年,其间常常被县里请到学校和孩子们讲战斗故事,我公公这几十年虽然多次调动工作,只要逢年过节,都会邀一些老战友去乡下看望老领导,他们当中有时任当地某部的领导,还有很多省里和地区的老同志,老战友们见他两个儿子也是在家务农,主动提出来安排他两个儿子到城里工作,老雷总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好歹不领大伙这份人情。

80年代初,老雷专门到城里来找到我公公,说自己六十好几的人了,不愿意在两个儿子家吃闲饭,让我公公帮他找个看仓库或门卫收发之类的活,两老头一块喝了大半瓶酒,公公就把老雷介绍到我们单位来了。

除了单位个别领导,谁也不知道门卫雷大爷的底细,刚开始有人左呼右唤地差遣雷大爷烧开水,把报纸和信件送到楼上每一间办公室,和大家渐渐相处熟了,见老爷子上下楼左脚有似乎有点瘸,食堂炊事员就问,“您的腿是不是小时候被狗咬过的啊?”

“是呀,算你的眼力准,还是M国狗子咬的,不过被我打死了。”

大伙捂着嘴乐了,平常不怎么说话的雷大爷,吹起牛来像真的一样,管他是真的还是吹牛,单位几十号人都挺喜欢他,雷大爷好人啊,那几年冬天特别冷,老头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先把院子打扫干净,接着就把几个办公室的火盆都升好,从外面一进办公室就暖暖的。

首先发现雷大爷有点不对劲的人,是财务室的两个会计,雷大爷的门卫工资是每月35块钱,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她们就按一把手的安排,从工资中直接扣20块钱到支部交党费,80年代农村很多老党员交党费很正常,可咱们头头每月70多块钱也就交5块呀,从她俩嘴里传出来后大家就有点纳闷,觉得这个门卫老头有点神秘。雷大爷晚上喜欢喝两口,整一盘花生米,还常常接济附近的几个残疾人。剩下的15块工资哪够他花,他们不知道雷大爷的工资比我们领导都高,是雷大爷自己要求让领导扣出来交的。

每年夏天我们单位都会发一些降温费,西瓜出来的时候每人还要分一袋西瓜,有一天晚上8点多,后勤的人押着一车西瓜回来了,同事们早已下班,后勤主任就告诉雷大爷,西瓜就堆在院子里的走廊上,明天再来分。

单位有的一个小伙子,他父亲是我们单位的主管领导,他不知怎么知道单位回了西瓜,晚上带他小舅子来了,平常他和雷大爷也熟,说天气热先拿一个西瓜尝尝鲜,雷大爷并不是一根筋地死板,可看见同事和他小舅子,每人自行车上装一袋西瓜要出门,雷大爷不干了,任凭好说歹说,雷大爷把大门锁着就是不放他俩出门,小伙子气得够怆,跑到自己的办公室打了一通,不一会来了四五个人,站在院子外面叫嚣着,再不开门就把锁砸开,他小舅子手指雷大爷鼻子:“你老个老看门的老头怎么这样不会来事?"

雷大爷两眼一瞪,一改平常温和又慈善的面容,拿起身旁的一根木棒,三下两下就把小舅子的自行车砸了。眼看着事态不可收拾,同事他父亲得到消息赶来了,接过木棒二话也不说,把儿子的自行车也大卸八块,把看热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比吃了西瓜都解凉。

从那天起,雷大爷在大家的心目中更加神秘,他依然按部就班地打扫院子,烧开水、发报纸、信件,人们见到雷大爷就点头以示敬意,隔壁单位的人还背后议论,说是请门卫就得找雷大爷这样的人,这老爷子在门口一坐,正气凛然。

单位的宿舍楼离办公室不远,一天,一位50多岁的老同事半夜突然发病,几位领导急匆匆带着家属到门卫房给医院打,可对方的两台救护车刚好派出去了,要半小时候后才能来,我们单位倒是有一辆旧上海车也在修理厂,正在大家六神无主的时候,雷大爷从抽屉里找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从领导手中接过拨了几下:”总机吗,接张政委家……小张啊,赶紧帮我把你们医院的救护车调一台到某某单位来,要快!“

大家摸着耳朵不敢相信,没听错呀,雷大爷管这么大的政委叫小张,咱们单位竟然有这么嚣张的门卫大爷,正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时候,不到十分钟,还真来了一辆挂军牌的救护车。

后来门卫雷大爷说,本里有十几个战友的,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打过一次,这回要不是人命关天,到死都不会打给他们,到现在大伙才明白,这位门卫雷大爷,嚣张得多么的有底气又善良。

雷大爷在我们单位当门卫一直干到91年,老人腿部受过伤,天阴下雨就很艰难,单位给他安排一辆面包车送他回乡养老,老头说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两个农民装束的儿子,把老人扶上板车渐渐走远,他是一个让我值得感动一辈子的门卫大爷。

结尾我想说的是,得把”嚣张“这个比喻放肆与傲慢的贬义词,用在我敬仰的门卫雷大爷身上不严谨,全文我其实是想表达一个不怒而自威,正直,无私、善良、让人敬畏、崇拜、敬仰的门卫大爷。

如何早教可以防止亲子关系疏远呢

先点评这个问题。问题提出很好的一点是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亲疏应该在幼儿早期建立;但是问题不妥的是,“早教”是个极具误导性的概念,亲子关系的亲疏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亲子自然互动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只是亲子互动很小的一块。

问题澄清了,接着就看哪些因素影响亲子关系的亲疏。

首先是孩子的安全感,他从出生开始感知到父母给予他的是安全还是不安,直接影响他与父母的依恋水平,乃至未来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取向。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婴儿期,也就是孩子0~1.5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敏感期。具体而言,婴儿与母亲的互动模式影响来自决定了婴儿会发展出怎样的依恋类型。一般来说,敏感而反应型的母亲更可能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所谓敏感,指的是母亲(或养育人)能否较为准确地了解识别婴儿到底需要什么。同样是哭闹,敏感的母亲就能够大体上准确地甄别婴儿是因为什么而哭,饿了的哭、便溺了的哭、不舒服的哭、情绪不安的哭,都有所细微差别。相对地,不敏感的母亲就很难准确判断孩子需要什么,婴儿只要哭,先塞一嘴奶再说。

所谓反应型,指的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饿了喂奶,便溺了换尿布,不舒服了调整姿势,不安了抱起来抚慰,等等。

不敏感或者反应迟钝的母亲,很容易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种情形是矛盾焦虑型依恋,这类儿童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充满,父母很棘手,孩子很不安。另一种情形,不耐烦或忽略型的母亲,可能育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这类儿童与父母关系很疏远。

其次是孩子的适应学习。婴儿从18个月左右开始就具有自我意识,开始要自主地探索世界。从18个月到36个月,也就是从1.5~3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敏感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能力超强,不过不是“早教”的学习,而是写在孩子基因里的灵性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发展的智慧,被称为灵性。

简单地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走着自然的强大的模仿学习和适应学习的本能,模仿学习就是父母怎样言行举止幼儿就模仿怎样的言行举止,有样学样。适应学习就是幼儿感知到怎样的环境就会适应怎样的环境。

对幼儿来说,与父母的互动是他年龄和发展适应的最主要的环境。换言之,父母如何对待他,孩子就会发展出怎样的适应。例如,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吼孩子,孩子就会发展出相应的反应模式来适应暴躁的父母。具体而言,为了适应父母的暴躁,幼儿大概率会发展出两种适应策略,一是把自己的真实诉求藏起来,因为他很容易总结出父母总是对他表达的诉求而不悦,那就把自己的真实诉求藏起来。另一个就是学习适应如何迎合取悦父母,幼儿一旦发现自然真实低表达不能取悦父母,他就会尝试探索怎样才能取悦父母,并巩固下来。

如果幼儿适应了把自然真实诉求藏起来,然后曲意迎合取悦父母,事实上亲子沟通渠道就被堵塞,亲子关系就变得疏远,这样的孩子显得很“乖”,很“懂事”,许多父母以此为欣慰,为骄傲,殊不知亲子关系并不亲密,反而充满潜在的危机和隐患。

反过来说,父母如果想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除了婴儿期母亲需要学习和练习(如果有必要)成为敏感而反应型母亲,更关键是父母在与幼儿互动中要摒弃父母就应该有当然权威的传统观念,以平等尊重的现代观念和心态与幼儿互动。父母尊重幼儿,幼儿就能够轻松地适应无忌地表达自然真实诉求,而不必遮遮掩掩;父母多鼓励和赏识幼儿,幼儿就有自信,就有无畏的性格雏形,就有发展积极高自尊的基础,就有更可能有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人间最值得珍视的天伦之乐。

看吧,跟“早教”有个屁关系。

为什么有的老年人总喜欢过分干预年轻人的生活

首先是因为关心 ,希望年轻人少走弯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以及生活等等强加给年轻人;

其二不少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身心无所依托,全部精力都放在下一代身上,寻找生活的控制感;

其三对下一代甚至隔代期望值过高,情之切,关注多。

年轻人应该这样做比较好,不要因为自己不认可老年人的观念和自己不同,有代沟就对此抵触、顶撞冒犯等,因为老年人的固有观念改变很难,那怎样巧妙应对比较考验情商

1、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让老人精神有寄托,扩大老人的交际圈,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鼓励他们参加等社会活动

2、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避免由于老人的生理变化(生病等)引起老人的心理变化,导致老年人性格行为发生改变

3、在家庭中要敬老爱老,老年人脱离原来的集体生活节奏变缓,产生无助感

4、在家庭中对老人的权威角色给予肯定和应有的尊重,有问题及时和老人多沟通,态度诚恳而尊重,化解差异,不是原则问题可以做适当的让步,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弱化矛盾

衰老是任何人不能阻止的,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要做好楷模和榜样,家庭和美,也是每个人应有具的最好教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