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大三女生,最近总是开心不起来,每天都觉得很烦躁?(大学过得很压抑,不管是样貌,性格,家境,还是成绩都很差,很自卑,很怕学不好,怕没有前途,该怎么办)

大学过得很压抑,不管是样貌,性格,家境,还是成绩都很差,很自卑,很怕学不好,怕没有前途,该怎么办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一、巴纳姆效应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心理学上有一种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人们很容易认为笼统、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准确揭示了自己的特点。1948年,心理学家Forer做了一个实验,他给一群学生做了一项人格测验,并拿出两份结果(一份是被测者的真实测验结果,一份是根据多数人的回答平均出的结果),让学生判断那一份是自己的测验结果。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根据多数人的回答平均出的那份,他们认为这一份结果更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受巴纳姆效应影响,人们往往无确认识自我,题主自我评价哪哪都不行,其实就是受巴纳姆效应影响而产生的自我知觉偏差。

二、避免巴纳姆效应消极影响的方法

1.面对并且正视自己的不足。原生家庭的一切和天生的相貌无法改变,题主需要接受这些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的事实,悦纳自我。还有些不足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和扭转局面:

天生相貌欠佳,可以通过护肤、化妆、健身、服饰搭配来修饰,原基础为3分,虽然再怎么装扮也达不到10分,但是能在3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学习成绩不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泡图书馆,向学习好的同学借笔记、请教学习方法。我曾听一个学霸介绍学习方法(他自认为不是天赋型选手),重要的专业课,除了学校或老师指定课本之外,他还会另外买三四个版本的课本对照参考学习,所以考试时他的主观题总是答得特别全面,拿高分也是意料之中。

性格方面,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也不是不能改变。性格不好分多钟情况,有人将性格内向、不合群也归为性格不好的范畴。如果题主属于这种情况,大可不必强行改变,顺其自然即可。

2.避免情绪判断。自我评价时带有强烈的情绪,一定会影响理性,从而有失全面性和准确性。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题主列举了很多缺点,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优点,妄自菲薄更加容易陷入自卑情绪难以自拔。

除了发现原有的优点,甚至可以发展和培养新优点。答主大学有个校友,工科专业,但她想从事传媒行业。社团招新的时候她特意报了学生通讯社,成了校报小编。另外,她还去旁听了新闻系的一些课程。通过三年的自学 半自学,她学会了用单反,进行新闻采编,操作方正飞腾、PS、PR,还参加比赛拿了一个新闻写作类的奖。这些对于她而言原本陌生的东西,都成了她的优势。

3.以人为镜。唐太宗有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周围的同学都可以作为参照对象,见贤思齐,和优秀的同学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从他们的成功之路中汲取经验;见不贤而内自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此外,通过与群体的比较,可以大概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水平,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骄傲自负和妄自菲薄。

总之一句话,坦然接受无法改变的,积极把握能够改变的。

如何减少对于前途的迷茫感和焦虑感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们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心理。随着年级的增长,迷茫感和焦虑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临近毕业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将功课做在事情,可以大大缓解迷茫和焦虑。

尽早确定毕业后的打算,升学还是工作?如果升学,尽早确定目标学校,了解该校往年的考研情况、参考书目、是否举办夏令营等等,能找到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取经就更好了。因为考研的难度除了来自考试和复习本身,还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心里没底、方向偏离等问题。

如果工作,了解专业对口的行业及工种,去招聘网站上找一些招聘信息,重点关注除了学历和专业要求之外的其他要求,如有的需要相关资格证书、有的需要熟练操作办公软件(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做不到熟练操作,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PPT、Excel培训广告。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你可能还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做不到熟练使用word为论文排版)、有的标注有相关实习经历优先考虑,等等。知己知彼后,紧接着进行有针对性地缺哪补哪。

功课做在事前,不打无准备之仗,能够帮助你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毕业季、就业难、从校园步入社会等系列问题。

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压力不可避免,再积极的人也有感到失落低迷的时候,因此需要压力舒缓、情绪排遣的渠道。尤其是自己已经感觉不堪重负、临近崩溃边缘的时候,停下手中的事进行放松。

方法多种多样,逛街、购物、美食、打游戏、运动、K歌、跳舞、追爱逗等等,因人而异。个人建议:如果你从事的活计以用脑为主,像考研党每天埋头听课、刷题、背书,最好以伸展四肢的活动作为调节解压。反之,最好以运动幅度不大的活动作为调节解压。动静互补、脑力与体力消耗交替效果更佳。

大一学生,暑假觉得每天有事做但是什么都没做,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说具体去做些什么

我也是大一学生,明年准大二,最近都在兼职做家教,然后晚上会和朋友们出去散步。平平淡淡,但确实感到生活很充实。题主可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比如画画、学习一门乐器、打球等等,也可以去找一份兼职,兼职最好是对自己能有提升的那种,不要去发!不要去打!毫无意义,并且很浪费时间。想考一些证书的话可以准备起来了,普通话、计算机、英语四六级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抑郁狂躁证需怎样治疗

我是一名抑郁躁狂患者,患病已经十年,期间走过很多治疗弯路。弯路过后,我认为西医服药才是最有效的治疗。下面就是关于用药,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我首先从我的经历以及态度转换过程说起。我初次确诊(更准确得说是误诊)是在2009年,那时候我还上大三,当时被诊断为抑郁症,住院期间,我依稀记得服用过帕罗西汀,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精神类药物。住院期间,由于是医院按点给病人送药,所以我吃药还是挺规律的,坚持的挺好(当然,在这里我也将我住院期间的见闻给大家道来:有的年轻病人在医生和家长面前假装将药放入嘴里服下,可转眼上厕所就将含在嘴里的药吐掉。住院期间就如此,更别指望出院后坚持服药了)。一个半月后,我情况好转(实则进去躁狂),由于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我不顾医生的阻拦,坚决出院了。出院前,医生给我开了一个月的药,并嘱咐我这些药吃完后记得继续开药,坚持吃一年,中间及时和医生沟通。后来,我感觉自己完全恢复了,把医生的话完全当做耳边风,在吃完那部分药后我就私自停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既然好了,还吃哪门子要啊,我有病啊我!),可以说我错过了不用终身服药的黄金机会。还算侥幸,10年、11年平稳渡过,期间一直没服药。可在12年及以后的几年,惩罚还是来了,这几年基本是一年一犯,一年住院一次甚至两次,期间看了好几位主治大夫,13年确诊了双相,药物也是一换再换(像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丁螺环酮,西酞普兰,舍曲林等都尝试过)。在这几年的开始几年里,我依旧私自停药断药,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对精神类药物还是比较抗拒。慢慢的,由于对疾病更加清晰的认知以及未避免这病对我以及家人的摧残,我开始重视吃药——专门准备了小格子的药盒,也开始研究各种药物的副作用。

现在,我对药物以及这个病的认知就是:能达到用维持量就能稳住这个病就算克服这个病了,由于反复数次,我已不奢望,也没有资格奢望停药了,做个吃药的正常人也挺好。(要知道,有的病友一天只吃半片德巴金维持)对待这类精神类药物,大部分患者都会经历抗拒——被动接受——无奈接受——平和接受的过程,期间可能会经历些血泪。过程是残酷,挺过来,结果肯定是好的!

祝愿各位病友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抗病之路,然后坚持、平稳地走下去。也向各位患者家属道一声“辛苦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