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读高二的女儿,有了不良习惯,可以帮帮我吗?(孩子学习不好,不想管他了,该怎么办)

孩子学习不好,不想管他了,该怎么办

您好!

您说这话让我很吃惊,也很伤心。

孩子学习不好,就不管他了。难道我们大人自己就没有缺点和不足吗?很简单的道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学习,成长,无不在失败中进步,在失败中总结,在失败中成长。

因此,要容忍别人犯错误,更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呢?如果孩子不犯错误,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大人应该多从自身找根源。

现在说说学习不好的事情。

人各有所长,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真的不能以分数论成败。人生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学习好不一定就成功了。

学习,到底学什么?

一、学做人。

二、学做学问。

现实中大家往往只看重第二点,其实第一点比第二点更重要。

那么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

首先,不能放弃,家长不放弃,孩子才不放弃。

第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更不能打击。

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四,帮孩子找原因,找不足,找差距。

第五,帮孩子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六,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表率。

请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天使都很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只是花期不同。

啰里啰嗦,祝孩子进步,也祝您开心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


对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

对于班级有特殊个性的学生来说,老师必须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摸准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方法灵活,釆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定,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吃软的来软的,吃硬的來硬的,软硬兼施。但最终还是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妨这样试试:

 ̄、关心体贴,亲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无微不致地关心和照顾学生,尊重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喜欢老师,学生就会听老师的话,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二、善于沟通,正面诱导。学生能喜欢老师了,那就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没有障碍,就自然而然肯说实话,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因势利导,开导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文明守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这样不就水到渠成了?

三、发现闪光点,典型引路。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長处,只要发现这个学生做了一点好事,及时表扬,大张其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抓住闪光点,树典型,效果一定会显著。

四、提拨班干部,管好自已。把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推选为纪律委员,专管班级纪律。但老师必须约法三章,管别住人,先得自过硬,不然怎么能管住别人,这样一定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学习纪律各方面随之而来。行之有效。

五、家校配合,互助共赢。对学生加强管理,需要家校配合,家長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适时教育,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与发展。经常进行家访,勤交流,勤沟通,这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要想扭转那些特殊的学生,老师必须花时间,想办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典型引路,正面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才能互利共赢。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只是个人观点,如不正之处,望各位读者及同仁指正。


孩子到了高二还是很叛逆怎么办

《高二叛逆分析》

——叛逆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叛逆是孩子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心理需要,家长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前了解并适时控制产生这种需要的强度。

如果我们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仔细观察儿童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孩子的叛逆几乎是一种必然。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简介:马斯洛,1908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马斯洛类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韩:生存、安全、归属、爱与被爱、自我价值实现)。

(二)特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占支配地位;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三)举例: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归属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要量最强烈,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只有这个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能出现更高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

二、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儿童的发展

第一阶段,0-3岁:生理需要,谁给他吃就跟谁亲(有奶便是娘)。现实中,奶奶带他跟奶奶亲,妈妈带他跟妈妈亲,这是孩子的本能,扶养人则自然获得亲情(心理资本)。

第二阶段,3-6岁:安全需要。同时,归属需要出现,社交需要萌芽。2岁左右时,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智力的发育,他们会走了,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接触更多的新事物。离开熟悉的环境走到外面,面对未知世界,孩子对安全感开始重视,这也是本能使然。

当他们走到户外时,总喜欢缠着父母一步不离,遇到危险就喊父母,对爸爸妈妈有极强的霸占欲,不喜欢别人碰,因为爸爸妈妈是自己安全的来源。

3-6岁开始认识到我与别人的不同,于是产生了归属需要,即我属于哪一类?你会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喜欢攀比,我爸爸怎样,我妈妈怎样,其实是他们把自己跟爸爸妈妈绑定在一起(归属),说爸爸妈妈厉害就是说自己厉害。

同时,因为接触了别的小朋友,开始了社交的需要,他们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

第三阶段,7-12岁:社交需要加强,被人尊重的需要开始觉醒。7岁以前的孩子以家庭为中心,而7岁以后开始以学校、朋友为中心,同时随着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孩子们开始觉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能对自己负责了,他们的心理重心开始转入到了社交需要,同时因为社交活动的增加,需要他们开始处理人际关系,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尊重,于是他们对尊重的需要开始觉醒。

当他们在学校、朋友中体会到了被尊重的,回到家后他们同样有着被尊重的需要。而这时候家长往往还沉醉于以前命令式的管教,没有尊重孩子,孩子在家的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然而然的开始对父母产生意见。于是开始顶撞父母。但是因为这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的能力,所以即使抵抗也会被父母打压下去。

第四阶段,13-18岁:家的功能被削弱,尊重需要强烈,自我实现的需要觉醒。随着生理成熟,身体机能基本完善,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比父母都高大。这时候孩子从生物学上来说,已经可以算一个成人了。因为他们具备了传宗接代能力,在古代就要成家立业了。

而这时父母意往往识不到孩子的这些需要变化,还继续对孩子采取高压管制措施,那么孩子的这些需要只能从别的地方得到满足。成绩好的孩子还能通过学习成绩来获得尊重,而成绩差的孩子只能通过上网、早恋、加入小团体(比如)获得尊重,获得归属感。同时因为孩子对父母依赖性的降低,他们也就越发不能容忍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开始对抗,严重的甚至殴打父母,这时的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逆子”。

同时,社会交往的增多,能力的增强,对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别人的尊重,于是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想证明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开始萌芽。

总结

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时期孩子的需要重点,也很好的解释了孩子为什么容易在青春期叛逆。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孩子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因而不得不转而从别的地方获得。所以说,孩子的叛逆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吃喝,而忽视孩子精神层次的需要造成的。


女儿高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怎么办

上高一的女儿,说明年龄已经不小,俗说:“举手不打过头儿”,这个时候对于家长来说,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多方面的萌动感,且已经明事达理,自尊心较强,如果对他们采取简单的教育方法,往往欲速则不达,更有可能走向效果的反向。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循循诱导,这样或许能够达到亊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个人看法,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成绩出来了,我妞考上了重点高中,想要给她买个手机作为奖励,高中生能给她买手机吗

不要买,我好多认识的人也是,承诺孩子考上高中就卖手机,这没必要,我的孩子也用的一直是一部老人机,因为他从小学三年级就自己上下学,所以配的早,但一直也没换,坏了再花150元买个,手机智能机也让用,不过是回家周末用我的,或写作业时用我的听英文歌,都是在规定时间可以看看,今年升高中,已经说好,高中继续,不会买手机,不要相信孩子说上学肯定不玩,那种诱惑是拒绝不掉的,睡觉前一定让他的房间不要有任何电子产品,他会有个良好的作息时间,不是彻底断绝,而是在有效时间控制范围内让他接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