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有哪些(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埃里克森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埃里克森是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27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三、理论内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也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从十八个月到三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儿童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但是如果成人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三到六、七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大部分人容易把自主和主动区分不开。如果说自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主动则是主动帮别人做事情。得先解决好自身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因此是先自主,再主动。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从六、七岁到十二岁是学龄期。学龄期儿童能力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是青年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从十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时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要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30岁到六十岁是成年中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一阶段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这一时期如果事业家庭都没有取得成功就会停滞不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第八阶段:完善对绝望六十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浑浑度日。八阶段中勤奋对自卑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处于小学和中学阶段,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相对会更高一些。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个体解决每一阶段危机的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当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与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青少年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的一个发展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渐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发展同伴关系。而因为心智的幼稚和不成熟,在发展同伴关系时,青少年会时常和同学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行为现象。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是青少年时期的首要任务。

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对于人际关系,往往存在不健康的应对。以焦虑、抑郁的孩子为例,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焦虑水平更高的孩子,焦虑可能源于婴儿时期对于照料者的不确定感,这令他们具有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比如总是努力去赢得他人的接纳,以抵消消极的自我形象,或者常常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亲密联系,认为不值得被爱,他人也是不可靠的。

面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很多青少年会很有心理负担,担心自己的应对会加重对方的病情,变得不知所措。事实上,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用平常的应对去处理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了解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运转的,也有利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态,以应对未来的生活。

精神分析学派是什么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创立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及被压抑的,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一旦发生障碍是导致精神疾患的原因。

该理论还认为,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力比多”性能的支配,并随力比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集中于身体某一区位的变动而出现口腔期、门期、性具期和生殖期四个发展阶段。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与生俱来,即先天本能和原始;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以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在世界心理学方面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精神治疗、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中。

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ne-psychoanalysis)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反对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病形成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为啥孩子越管越叛逆

这是个痛心的话题。孩子分为懂事的孩子与不懂事的孩子。这两方面的孩子怎么产生的呢?根源在哪里呢?从什么时候出了问题的呢?“管”的事什么呢?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最需要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这里。

认为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是心里健康状态破坏的内在心理动力机制,这一理论来自于什么学派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在佛洛依德的学制中提到,这三个“我”,是人类意识的三个层面,处于每个人身上的精神状态,需要这三者的平衡,才能保持自身精神状态的平衡,一旦一方失衡,就会出现精神世界状态的破坏,乃至崩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