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学人的行为特征有哪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华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华生(1878~1958)Watson,John Broadus,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 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学派的产生在哲学思想上曾受到的影响。在反对内省方法和重视环境对机体的作用方面,它接受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并表现得更为极端。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实际应用价值。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象物理、化学一样的纯客观的实验科学,而主观意识是难以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加以研究的,所以它极力排斥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不仅把各种、看成是对刺激的各种不同反应,而且认为思维就是不显现的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反应活动,情绪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对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变化,等等。这个学派侧重于研究学习行为,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否认本能和遗传因素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曾对的建立、程序教学的研究等有过积极作用。但它把人看作可控制的机器,地把意识和行为割裂开来,或者否认意识的存在,或者否认意识的可知性,孤立地研究不受意识调节的行为,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而且完全违背客观事实。5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虽受过行为主义的影响,但它们主要是以克服行为主义否认意识这一根本缺陷的姿态出现的。

心理学上是如何进行行为分析的

行为分析  behavior analysis  人类行为分析   亨特的人类行为学   瓦尔特·亨特(1889—1953)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曾就读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策源地芝加哥大学,也是安吉尔和卡尔的学生。他曾在德克萨斯、堪萨斯、克拉克和布朗大学工作。主要著作有《动物和儿童的延迟反应》(1914)、《心理学与人类行为学》(1926)。他从事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工作,对学生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有重要贡献,他的延迟反应和时间迷津的实验最为有名。1931年亨特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   亨特认为,心理学已由争论心理学是什么和是怎样的思辨时代进入了实验时代,心理学已走上了客观地研究人类行为的道路。心理学应当努力地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外显行为。他同其他的行为主义者一样,力求避免应用带有心灵色彩的术语。他认为“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的“灵魂”(Psyche)一词,也就是所谓的“心灵”(Soul)。所以他杜撰“人类行为学 ”(Anthroponomy)一词来取代心理学,其中“Anthropo”是指人,“Nomy”是指控制人的行为之法则。   亨特从新实在论观点出发,极力否定心物差异,认为在解释心物关系时,既可以坚持唯物的一元论,也可以坚持唯心的一元论。因为就一元论看来,心与物无本质区别。他认为,意识或经验对于心理学家只是别人所称谓环境的另一个名称。从而把意识同意识的对象相等同。他还主张要把所有对意识的叙述改译为刺激和反应的术语。   亨特通过对白鼠、狗、浣熊等动物和儿童的延迟反应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提供依据。实验是让被试学会由一定地点走向几只箱子中有亮光的一个,当这一只箱子发光时,不让被试立即走去,而是要等亮光熄灭一定时间后才能走去,被试之所以在亮光熄灭后能够正确走向发过亮光的箱子,传统的解释是被试的反应不是由当前的刺激所引起,而是由光亮的意象,这种观念的东西所引起的。亨特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和幼儿在延迟时间内必须保持亮光未熄灭时的身体姿势,才能使反应正确完成。因此,他得出了结论,所谓起作用的观念意象,其实不过是身体的特定姿势所产生的动觉,正是这种姿势成了被试完成某一反应的信号。亨特还推测一定还有许多不能为主试看到的机体内部变化,来作为记号,起所谓观念性的意象作用。于是,传统心理学中所谓的心理状态,也就溶解在包括言语动作在内的身体动作状态之中了。心理、意识也就不存在了。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   行为分析是什么?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1.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铺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指导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有30—40个小时的训练,就是说每星期6—7天的训练,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每次要10—15分钟;三—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四—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从安排来讲,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 目标分解 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 ----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 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 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 “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③ 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④ 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2021-08-11

心理学的特点是什么

心理学的特点: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说它年轻,是因为它1879年诞生,至今128年的历史;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心理学思想一直存在(属于哲学)。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认识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1、连续性;2、阶段性;3、定向性;4、顺序性;5、不平衡性;6、差异性等等。心理学的特点有:规律性、历史性、交叉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心理学(英语: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以及内在心理历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为的科学,尝试使用科学的去解释人类的行为及探索人类的心理历程,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怎样通过手机的放置位置判别一个人的心理以及性格

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不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