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西方心理学史的概念(西方心理学史作业)

西方心理学史作业

科学是为了更深刻、精确的理解这个世界,这也是科学家本质上的共同需要,即便要以承认一个可能出错的范式来进行研究。新的范式就是一套新的世界观和体系,一整套新的意义,不是延展而是重建,而一个接受一个新范式的科学家会以与以前不一样的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历史顺流而下,稳定平衡的体系永远只会停留在我们的思想中,也只会是概念的组合,范式的取代未必说明旧的范式是错的,也许只会是新的范式更适合新的时代新的问题。
1.范式、解密、常规科学
对于历史上科学革命是以怎样的结构发生的,首先要理解托马斯.库恩是如何认识科学的历史或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的:在一定程度上,本书确实把科学发展描绘成了一个由一连串相续的为传统限定的时期并间以非累积性的间断点的过程,因此其论点无疑有广泛的可应用性。要注意的是,科学发展的进程是靠非累积性的间断点的过程这个陈述,联系下文将要说到的范式,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科学的革命是范式间的取代,而新的范式和旧的范式并不是继承性的发展,而是对同一领域另一种思维和方法的提出,能够解决旧的范式无法解决的危机。
首先,要明确托马斯对于常规科学的定义,而这又需要对什么是范式进行基础性的理解:这些著作和许多其他著作,都在一定时间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们暗暗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于是,一个属于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范式构成了一个常规科学的基础:由于,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所以,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与理论。
所以,常规科学的文献也就无外乎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三种了。也正是一门常规科学的研究者对于范式是坚定的拥护者,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如果不落入范式的范围内,便是科学家的失败——即使其目标在于阐明范式的研究计划而不希求意外的新事物。于是,常规科学就成为了一个解密游戏,参与的门槛在于正常的智商,但明确这样的解法有一个存在的解则是它的标准,如是,则使之发展迅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常规科学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但它又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2.反常、危机、科学革命
范式和科学家都是为了成功的拓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那么,在范式指导下的研究,必定是一种引起范式改变特别有效的。于是,可以推论,在范式变成一个解密游戏的基础时,范式共同体的成员必然会发明并完善一套使范式可以精准应用的规则,而这套规则必然是精确而僵硬的。范式必然是能够解决当时该领域面临的大部分问题,至少,对于成熟学科来说,其范式必然相较于其他范式更具有优越性、更经得起实践检验。但是,当范式遇到一些在它范围内却无法被它解决的谜时:当一个反常变得似乎不只是另一个谜时,向危机和非常科学的转变就开始了。常规科学的有效源于确定性,这也让其易于发现反常,当反常难以被范式解决时,就需要新的范式了,而在反常中发现超出原范式的新知识在范式没有转变前,是不能进入科学知识的范畴的。所以,科学中像制作业中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只有不得已时才会这么做。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之处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于是,科学家们会向哲学求助、相互竞争的方案越多、尝试也更广泛、对基础的争论,都是非常规研究的征兆。
但是,从一个处于危机的范式,转变到一个常规科学的新传统能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新范式,远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能达到的过程。宁可说,这种重建改变了研究领域中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概括,也改变了该研究领域中许多范式的方法和应用。
3.言而总之
总而言之,范式是共有的范例,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学术共同体将范式的重复发展出最有效的,换句话说,一个成熟的学科必然是有一本共同承认的教科书的,而有效的解谜和对范式的坚定使学科的发展迅速,直到无法解决的危机到来,产生范式的竞争。最终,通过时间和实践挑选出的新的范式。

日本社会心理学史的奠基人

研究日本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心理学史分支。日本是近代心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日本心理学的奠基时期。日本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主要是德国心理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学"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1878年西周的译作《心理学》(爱般氏,即J.海文著《心灵哲学》)。1888年元良勇次郎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心理学讲座,开始介绍西方心理学,后来又融合思想提出了禅学心理学理论。日本近代心理学的创建者是松本亦太郎,他在元良勇次郎工作的基础上,于1901~1903年建成了东京帝国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著有《实验心理学十讲》(1914),对后来日本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日本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历史较久,规模较大。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是仅次于日本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学会,会员达2000人。从1972年该学会的年会报告来看,发展心理学研究占30%,学习15%,测量和评价14%,咨询和心理治疗13%。 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儿童、青少年和老年。儿童的研究开始得早,1902年就建立了日本儿童研究会。1910年在广岛高师(今广岛大学)建立了幼儿教育研究所。1928年日本女子学院建立了儿童研究所,这个研究所迄今仍很活跃。儿童知道诊所已遍布日本各大城市,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儿科医生在其中一起工作。从1962年起出版了年刊《儿童心理学研究》。在青少年方面,从身心两方面对青少年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青少年的加速成长问题受到了注意。老年心理学在国际上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也引起日本心理学家的重视。在教育测量和评价方面,早期主要是从国外引进各种智力测验,象比奈西蒙测验发表后三年就被引进日本。而后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需要创立自己的测验。战前田中设计了超文化测验,并用这测验在日本、、北美进行了大量跨文化智力研究,战后由于中小学正式采用智力测验用于教育指导,设计了许多新的智力测验。日本现有十几个私人机构编制,发行心理测验。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视。日本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些大学设特殊教育系,授与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学会,学员约有1000人,并出版会刊《日本特殊教育杂志》。为心身缺陷者专门设计了各种心理测验,如日本设计的盲人智力测验不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国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