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教育 > 青少年心理

吧里一些人是不是被害妄想症(被害妄想症能自愈的吗)

被害妄想症能自愈的吗

从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被害妄想症,往往不能自愈,需要相关的一些治疗进行调整。出现被害妄想症,主要是觉得别人要他跟踪他可能出现在水中、饭中下毒的行为感受体验,往往不仅仅具有被害妄想症,可能还会伴随有其他的妄想内容,例如说关系妄想,或者是出现了幻觉,特别是幻听、幻视等等。

被妄想症的主要病症是什么

l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 患者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伤人等行为。 主要见于精神症和其他妄想性障碍。简单说就是患者会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自己不利,通过跟踪、下毒、电磁波等对自己使坏,从而感到害怕甚至“自卫”行为,这通常会见于精神症,但也可见于其他精神障碍。治疗问题就是“及时去精神专科医院治疗”或者到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也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不要拖延成难治性精神病。

请问如何“治疗”被害妄想症“病人”

谢邀,看到你提供的病史,我考虑您的母亲可能存在偏执性精神障碍的可能,也可以叫妄想性障碍。最近一段时间我也收治了几例妄想性障碍的病人,在刚接触患者的时候可能不会发现病人有严重的精神表现,无论是从病人的接触还是从思维来看,都和普通人没有异常;但经过仔细精神检查我发现了问题,患者最初的表现就是觉得自己生了病,认为自己的肠道不舒服;他第一次去医院检查,做了肠镜、B超、便常规等等,结果并没有发现有异常的表现,医生也给予他明确的告知,告诉他没有严重的疾病;但病人没有相信医生的结论,而是去了另一家医院,做了比之前更加详细的检查,在得到相同答案后患者仍不甘心,告诉家人后要求家人陪同到更大城市的医院去进一步检查;其实讲到这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有些问题,但还不会想到他是精神疾病,他的家人同样没有认为这是精神疾病;在陪同患者就诊多家医院后,家属开始认为患者有些找事,故意的,家人也就在此后对病人的态度发生变化,变得不再重视病人的言论,对他所谓的疾病也不管不问;然而家人的这种轻视并没有打消患者的想法和行动,病人开始怀疑家人故意隐瞒自己的疾病,甚至检查过的医院也都是家人安排好的;病人一直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是所有人都对自己隐瞒,不想让自己接受治疗;在来精神科医院就诊前,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被害妄想,怀疑家人、亲戚都合起伙来阻拦自己看病,甚至给自己下药,进行谋害,并为此多次报警,到公安局告状;看了这个病例大家觉得这个病人是不是存在精神疾病呢?妄想性障碍的特点这其实就是我们刚才所讲述的妄想性障碍的病例,这类精神障碍以妄想为特征,就是我们病例里患者存在疑病妄想和被害妄想,这和问题中的母亲有共同的表现,这种妄想属于原发性妄想,多数病人可能持续终身;和精神症不同,这类病人妄想的结构性和内在性相一致,精神症的病人妄想内容经常不定,容易泛化,而妄想性障碍的病人本身认定的妄想内容会一直伴随疾病存在,很难被改变;妄想的存在不会干扰患者的总体逻辑推理,一般也不会导致行为紊乱;多数病人是在明显的异常人格基础上发展成为妄想性障碍。妄想性障碍的治疗1980年以后西方很多国家采用匹莫齐特治疗妄想性障碍,而且往往是单一用药,除此之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等对以妄想为主的精神病性症状有较好疗效。匹莫齐特剂量范围每日2~40mg,常用剂量在2~16mg。在治疗时一般需要先有一个疗程使患者信任医生并答应接受药物治疗,因为很多病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拒绝服药;开始剂量从每日1~2mg缓慢增加,这样可减少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风险,提供治疗依从性。持续足量2周后,妄想会有显著的减轻,少数患者需要6周或更长时间,一旦患者对医生产生了信任,择其依从性会非常高,与其之前的拒绝治疗态度一样显著。我的建议对于问题中您提到的情况我身为医生非常理解,因为我的病人和家属也面临这样的困境,如何劝说病人是最棘手的问题,首先我们不应该直接站到病人的对立面,指责他的不对,尽量站在病人的观点去看待他的言论,但不要跟随他的想法;妄想性障碍的病人因为性格存在缺陷,看待事物也比较偏激,较真,我们可以先和他站在一个观点,然后帮他分析他这种观点可能存在的误区,这样能让患者有更直观的体会;这类病人服药也是一个难题,很多患者就像我的病人一样,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紊乱行为由公安机关强行送入医院接受治疗,因为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这类患者在出现冲动、伤害倾向或行为时,需要公安机关强行送入医院救治;也就是说您妈妈如果没有出现严重的冲动倾向,本身也不同意住院,是不能强行送入医院的,只有《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才可就诊,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帮助,感谢关注。

“被害妄想症”的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呈现吗

《被害妄想的根源是早期"爱“的缺位》被害妄想是妄想的一种形式,其根源是婴儿期因"爱“的缺位没有建立信任感造成的一种毫无根据而又坚信不移的思维模式。0一1岁的婴儿主要三种需要,肚子饿,需要被喂养。惊吓,需要被安慰。哭泣,需要被拥抱。这三项是人生初期需要无条件被满足的生理需求。当这些生理需要被满足时,婴儿对养育者产生信任感,与养育者之间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是获得信任感的主要条件。什么是婴儿需要的客体关系呢?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看到的那个人,一看到那个人就能让婴儿吃上东西,喝上东西,然后能够给婴儿解决各种生理需要的人,那就是主要的养育者母亲。假如母亲经常持续不断地、持之以恒地照料满足婴儿的三种生理需求,那婴儿就会对母亲产生信任和依恋,这时,母亲就是婴儿稳定的客体关系,这就是构成了婴儿长大了以后,跟其他人进行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无论跟谁要交朋友,都得有一个稳定和持久性,而且我们有旧的朋友,可能还会交新的朋友,交了新的朋友,旧的朋友仍然保持着关系,这就是叫能建立起稳定信任的关系,这就是成人的客体关系。婴儿期需求被满足的孩子由于获得足够人际信任感,成年后性格开朗,对人充分信任。那么没有被满足的婴儿成年后就会表现出极度害怕被抛弃,拼命地想寻找一个依赖对象,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自己不能独立生活和工作。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只能活在自己妄想的思维模式中。由于对感情不能信任又需要感情,所以总是竭力地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此时就会产生不爱他便会害他的思维,这就是被害妄想。人格上也渐渐会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被害妄想的人虽然主要症状是怀疑别人害他,但真正告诉他别人不会害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为被害妄想者的潜意识的真正需求不是别人不害他,而是婴儿对母亲全心全意爱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在成人世界很难达到,所以对被害妄想的心理治疗需要长时间对患者自我觉察的引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