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教育 > 青少年心理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青春是一场敏感的混乱的、困惑的、茫然的寻找自我的旅行,又是一场场经历冲突之后绝望又无奈的旅行,想冲破父母和身边人设置的种种藩篱,却在种种要求限制下,骄傲的昂起来的头颅终于在现实中沉淀下去。看狗十三体会青春的撕扯,无奈和压抑。十三岁的少女李玩因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重组家庭,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新家庭里爱人和孩子,缺少对于李玩的陪伴,而爷爷奶奶本身和她有代沟,可以给与她生活上的照顾,却无法提供精神世界的理解,甚至同龄的堂姐也一样无法理解她的困惑进入她的内心世界,青春期的她渴望陪伴支持理解,可是周围缺少就是她深深渴望的。 

1

)叛逆和隔阂是这样开始的

影片一开始镜头下的她在诉说她对于这个世界变得繁乱复杂的好奇,她对于该选择哪个兴趣小组时的困惑,以及她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结果的茫然,她渴望通过她的探索让一切答案变得清晰。而原本该陪伴她一起面对这个问题的父亲却在重组家庭后产房外等待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缺少和李玩沟通的父亲在直接面对老师的催促下,特别是听到老师说选择英语小组可能对提高成绩和获得高中直升名额有关,父亲简单粗暴的在表格上替李玩做了选择,这是李玩在影片中受到的第一次打击,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只有顺从才是父亲眼中需要的好孩子,而替李玩做了决定的父亲不理解李玩的不悦,希望用钞票可以换取李玩的接受,在被拒绝后更加变本加厉的数落李玩的任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李玩的顺从。有点内疚的父亲又采取了另一个行动,买了一只小狗想缓和和李玩的关系,本来喜欢小动物的李玩听说是父亲买的狗立刻拒绝向他妥协,却无法拒绝无助可怜小动物的依偎。渐渐的她终于接受小狗,不是因为这是父亲送给她的,而是因为小狗一直的不离不弃,它需要陪伴如同孤独的李玩一样,于是她打开房门接受小狗的进入,给它起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成了青春期孤独无助的李玩最好的陪伴,她看着它的挣扎如同看到那个无助茫然的自己,从此爱因斯坦成为她的影子,和它共享食物,共枕眠,在面对爱因斯坦她感觉到了自己的被需要,她有了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客体,在它面前她从不伪装。可是一次爷爷带爱因斯坦外出,爱因斯坦走丢了,而一家人面对这个走丢先是转移话题,然后掩藏,想小而化之,最后掩藏不住了,要求李玩不要怪罪爷爷,似乎没有人关注到李玩此刻的心情感受,他们并不理解爱因斯坦对于李玩的意义。李玩在深夜里的大街小巷穿行,到各种店铺询问,到传出狗叫的人家苦苦哀求,直到爷爷和堂姐出现劝她回家,甚至一直在责备她不懂事,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对于那份丧失和分离的哀伤,挣扎其中的李玩任音乐的狂暴独自面对再次陷入孤单的伤痛与无奈。身边的爷爷和爸爸对此的争论,却在围绕着她的任性或年幼不懂事,没有人可以理解和关注爱因斯坦离去带给她的伤痛。

2

)父母喜欢用替代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冷静下来的李玩开始张贴启示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她依然在大街小巷中穿行,希望看到爱因斯坦的身影,就在她即将接受爱因斯坦从她世界里消失的这个现实时,她身边的人又采取了另外一个幼稚的办法,找了一个类似的狗狗冒充爱因斯坦,可是她看到的一瞬间就知道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她再次被欺骗了,可是周围的人都说这就是她的爱因斯坦,并且逼着她承认,即便她大声叫着“我并不是非要一只狗”,可是周围人的回答,“你哭天抢地的要爱因斯坦,可是给你找回来了,你却不高兴了,”在父母的眼中,重要的是顺从,相安无事,至于你的需要你的想法是什么不重要。在众人的胁迫下,连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堂姐也屈从了,一下子激怒了李玩,她大喊:“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对吗?”

在一个孩子的眼中重要的是父母对待错误的态度,承认这个错误并且想办法补救,才是一个孩子更需要获得被尊重的方式

。可是她的坚持受到了来自父辈们的打压,她依然坚持对抗绝不妥协。所有人都在假象的其乐融融之下歌舞升平 只有她不肯屈从和整个世界对抗,她只想要找回她的那只小狗,所有人都在逼她低头逼她承认,父母和孩子的隔阂就这样建立起来,并且那道屏障越建越高。

3

)规则都是他们定的,他们却一直说你不懂规则

她想逃离这个家庭,夜不归宿,引得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出门寻找她,从而引发了父亲的暴怒,用一场狂啸逼得李玩在现实中低下了头,在父亲的眼中罪魁祸首都是李玩,是李玩的任性,是李玩的自私,让一件“小事”愈演愈烈。而她在浴室中独自一人清洗着手上的伤口,可是心里的那个伤口却无法清洗和愈合,如同她在浴盆里一次次的痛哭和挣扎。平静下来的李玩接受了父亲的和解,因为父亲的道歉,因为父亲有很多理由,因为父亲需要她的理解,因为大人都有理由,因为大人说这样为了她好,在这样的无奈中,她选择了和解。在她的世界里期待的是错误的选择被更正。课堂上闯入的蝙蝠被老师用书打死,然后被若无其事的扔到窗外,成人世界都是如此的冷酷与决绝,这让李玩想起被她丢弃的假爱因斯坦,她自己不是和这些成人一样,她接回了她丢在门柱上的假爱因斯坦。李玩已经快要遗忘了爱因斯坦事件带来的伤痛,因为成绩的优异,父亲高兴的许诺要带她去看展览,李玩也重新接受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告诉她新的家庭成员小弟弟的到来,她不再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大家都围绕这个弟弟,没有人注意到被遗忘在角落中的李玩,此刻的李玩已经学会向现实低头,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弟弟。父亲承诺带着李玩去看展览,却因为一个应酬的冲突,李玩再次对于父亲积攒了不满和愤恨。小弟弟拿着衣架横冲直闯的乱砸,父母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直到砸到了奶奶,父亲开始训斥弟弟,李玩这一刻看到了父亲的毫无原则,在该设置规则的时候不给警示,在该道歉的时候不让道歉,直到弟弟和狗狗的冲突,她再次看到成人的蛮横无理,他们似乎只有一种办法强力的方式逼迫对方屈服,她在弱小的狗狗身上看到自己被如此对待的无奈。她知道那一刻狗狗需要的是安抚,而不是对抗,因为它绝不屈服,她告诉它不怕,如同她告诉自己一般。

你怎么对狗,狗怎么对你,她在狗的眼中看到自己。

但因为狗狗和弟弟的冲突,父亲再次决定把假的爱因斯坦送走,同样没有人问她的意见她的想法她的感受,即便她苦苦哀求,也无法改变狗狗被无情从她的世界里再次带走的命运,她再次不肯屈服的在狗肉店寻找,可是同样失望的回来,只是这一次她平静不再挣扎。她唯一可以信赖的人就是堂姐的男友高放,可是在他那里她寻求的不是爱情,而是可怜的仅有的支持,因为她在本该给与她支持的父母亲人那里无法获得。 

4

)失望到极致,人就长大了

在她的眼里没有真正的大人,大人都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困惑的李玩找不到成长的意义,在一次演讲中她磕磕绊绊的开始,她越讲越困惑并最终选择放弃,如同她想放弃长大成人的梦想一般,她开始让周围的人失望,如同她懂得拒绝高放的表白。带着困惑继续前行的李玩在成绩上依然突出,父亲高兴承诺答应她的任何要求,而她要求就是去寻找她的狗狗,可是倔强的狗狗在小动物收容所内拒绝饮食而离去,如同李玩内心的小孩一直对抗着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它决不妥协,宁可饿死也不放弃内心的坚守。成长了的李玩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是用谢谢回应了父亲的解释。在父亲的聚会上,当热心的伯伯让她喝下红酒吃下狗肉时,李玩学会伪装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大口吞咽和咀嚼着那块狗肉,换来父亲的欢欣鼓舞,可是她学会了独自品尝悲伤,她在心里和身边的人划了一道界限,她开始懂得成长的意义是更多需要依靠自己。成长后的李玩和父亲开始和解,她理解了父亲的悲哀和无奈。后来再次在街上她看到了爱因斯坦,被他人牵着,她却学会转身离去,李玩选择接受现实,不再做无畏的抗争。她在心里给爱因斯坦留了一个空间,却不再为周围的人所了解和看见。

在父母的世界里孩子是没有思想的人类

,一切都以父母的意志为主,孩子有些反抗就冠以不懂事的帽子,孩子的声音永远听不到被压制。父母只是教练,看着你摔跤让你快点爬起来从不理会你的情感你的伤痛,她看着弟弟在滑冰场里一次次的跌倒爬起,无助和哭泣,如同成长中的她一般。和朋友们一起溜旱冰,也彷佛她对待青春的那种困惑挣扎,加入青春这个熔炉里,她一次次的摔跤挣扎直到她学会了在青春这个池子里旋转前行。

以上所述仅限作者对于影片《狗十三》特定人物的理解所带来的观点探讨,供参考。

标签: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