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一个人的智商过高会给人压力么-焦虑症影响智力发育吗

一个人的智商过高会给人压力么

“聪明”也是一种负担。

我们的大多数教育体系,都是围绕智力建立起来的。人们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都能尽可能的“聪明”。但其实,“聪明”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正面。相反,它有可能给你造成很多问题。

除了负担感之外,焦虑感也与高智商同行。有人说,“聪明人对这个世界的失败看得更加透彻。当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的时候,聪明人时刻保持清醒,为人类的现状和他人的愚蠢而忧心。”

如何判断焦虑症是否严重

我们来详细聊聊,医生在首次接待来访者时,如何评估他的焦虑问题有多严重。

医生对来访者焦虑问题的评估,主要涉及“定性”和“定量”两个环节,也就是搞清楚“是不是”和“严重不严重”。

通常我们会关注以下要素:

  • 明确焦虑症状是否存在
  • 明确焦虑症状的特征、内容、严重程度
  • 明确症状发作频率及波动情况、持续时间、病程特点
  • 了解当事人社会功能损害情况
  • 了解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 明确有无诱发因素
  • 明确有无躯体方面的危险因素
  • 明确有无心理方面的危险因素
  • 明确有无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危险因素

如何初步评估焦虑症状

早期识别、筛查焦虑症状,是临床评估的首要步骤。

各国防治指南都强调在基层卫生保健机构早期识别焦虑症状的重要性。

焦虑体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其导致了有临床意义的苦恼,对职业、学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社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则考虑个体可能罹患焦虑障碍。

DSM-5建议通过3个简单问题来初步筛查焦虑症状(过去2周内的如下困扰):

  • 感到紧张、焦虑、害怕、担忧
  • 感到恐慌或受到惊吓
  • 回避使自己感到焦虑不安的场所

如果来访者在上述问题的得分为中度或重度,则建议TA接受进一步的评估。

如何有效率的回顾既往过程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希望能和更多可能的信息来源都谈谈,以便综合收集情况,包括当事人、TA的家属或其他陪诊者。

当不同来源的信息不一致时,应在进行精神状况检查时加以澄清或补充额外信息。我们通常利用这个框架来收集信息:

  • 初次产生症状的年龄
  • 当事人认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诱发因素
  • 焦虑发作的具体表现
  • 焦虑发作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 既往其他疾病情况病史
  • 目前有没有合并其他疾病
  • 当事人以前在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的治疗情况
  • 当事人在成长中的重要事件
  • 当事人的家族成员中值得关注的情况

其中焦虑的内容、症状特点、发生背景是情况采集的重点,因为有助于明确焦虑障碍的亚型诊断。

除了焦虑情况本身,我们对某些周边问题同样怀有兴趣,比如搞清楚当事人是否存在共患的躯体疾病或成瘾行为。

躯体问题本身可能导致焦虑症状、使治疗复杂化,或使患者需要额外的治疗干预。

临床上可能出现焦虑样症状或使焦虑症状恶化的躯体情况,涉及内分泌及代谢、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血液等系统,以及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还有过于强烈的癖好等方面。

我们收集到以下信息,会格外关注:

  • 焦虑障碍家族史
  • 既往患焦虑障碍或情感障碍的情况
  • 儿童期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创伤
  • 不良的父母教养
  • 独身
  • 受教育水平低
  • 患慢性躯体疾病
  • 长期存在社会经济问题

因为存在上述因素者更容易患焦虑障碍,理应引起医师的格外重视。

躯体情况评估

这个环节经常容易被当事人诟病——

“你们精神科的医生,关注我的情绪和想法就好,为什么要让我去做一大堆的身体检查嘛,又不是健康体检……”

作为我个人而言,除非某些突发急症,否则1-3个月内的正规医学检查结果,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要考虑躯体问题?

三个目的:

  • 排除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也就是所谓器质性因素所致焦虑障碍
  • 厘清后续治疗方案的思路和方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自主心身训练?
  • 如果考虑药物治疗,那么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观察基线,定期动态复查,以便观察药物疗效和评估不良反应。

身体检查可能包括如下要素(查漏补缺):

  • 体格检查:主要是规范的神经系统徒手查体
  •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液生化方面的检查,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系列、激素、血药浓度、免疫检测、贫血相关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甲、乙、丙、戊肝,梅毒,艾滋病病毒)、凝血系列、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 电生理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视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等
  • 影像学检查:胸部CT、腹部彩超、颅脑CT/MRI等
  • 功能医学检查:脑磁图、多导睡眠图、脑近红外成像、脑PET/SPECT等

精神状况检查

精神状况检查,类似于内外科医生的体格检查、中医大夫的切脉,是精神科医生专用的,评估当事人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的诊查手段。

关于焦虑障碍的精神检查,主要围绕两个核心症状来进行:

  • 精神性焦虑:即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紧张、不安、恐惧等内心感受,主要根据TA的表述来判断。
  • 躯体性焦虑:即当事人的躯体症状或躯体语言,即焦虑的外在表现,主要根据TA的表述,结合检查者的细致观察来判断。

对于疑诊焦虑障碍的当事人,除了重点询问、核实上述症状群,我们还关注当事人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和共病情况,如抑郁核心症状群、认知功能等。

此外,我们会常规评估当事人的、自伤风险。

尤其是疑似合并有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双相情感障碍的倾向时,因为风险会显著增高。

为缓解焦虑情绪而采取的、不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也会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拔头发、啃指甲、挤痤疮、手臂划伤等。

心理量表评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公众认知的主流观点不同,目前网上常见的心理问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焦虑量表等,并不能据此诊断焦虑障碍,仅能用于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也就是说,心理量表多数只能定量,无法定性。

用于定性下诊断的评估工具,主要是临床定式访谈工具,如和DSM-5配套的SCID-5等。

使用这些工具的精神科医生需要接受专项培训,一次完整的访谈过程大概需要2小时;就是针对焦虑障碍的专项访谈,耗时也在半小时以上,因此无法由当事人自助式使用。

焦虑障碍的评估内容包括症状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副作用评估、依从性评估、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及人格评估等方面。

【症状评估】

这里又包括对于普遍焦虑水平的评估及特定焦虑症状的评估。

对于普遍焦虑水平的评估包括:

  •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
  •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疗效总评(CGI-GI)
  •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焦虑自评量表(SAS)
  • 贝克焦虑量表(BAI)
  •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对于特定焦虑状态的评估包括:

  • 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
  • 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PDSS)
  • Mark Sheehan恐惧量表(MSPS)
  •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
  •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 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
  • 医院焦虑医院量表(HAD)
  • 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
  • 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
  • 恐惧问卷(FO)
  • 杜克简易社交恐惧量表(DBSPS)
  • 社交恐惧和焦虑问卷(SPAI)
  •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
  • 羞怯量表(SS)
  • 交往焦虑量表(IAS)

【认知功能评估】

情绪方面的困扰,是焦虑障碍当事人最直观能够感受到的痛苦和困扰。

但是这并非问题的全部,焦虑障碍通常都会伴随有认知功能的下降,也就是脑子不如以前灵光好用。

认知功能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逻辑判断能力、视空间能力、语言功能、执行功能等。

我们通常会选用如下项目:

  •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表(WCST)
  • Stroop字色测查表
  • 可反复测查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BANS)
  •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 韦氏记忆量表
  • 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记忆力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视空间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执行功能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注意力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语言
  • 单项认知功能检查:操作能力

【副作用评估】

接受药物的当事人经常担心药物可能有“副作用”,为此我们也有专门的评定工具进行更细致的判断。

考虑到与焦虑障碍用药可能涉及的副作用,我们常常选择以下工具:

  • UKU副作用量表(UKU)
  • 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
  • 亚利桑那性体验量表(ASEX)

【依从性评估】

焦虑障碍药物治疗一般要持续至少6-9个月以上,当事人能否严格遵照医嘱复诊和服药,对于疗效至关重要。

根据笔者的治疗体会,大概50%的当事人会在3个月左右的症状缓解期脱失,过早停药容易导致症状复发,并加大下一次治疗的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评估当事人接受药物治疗的合作态度,即所谓的医疗依从性。

常用量表为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

【社会功能评估】

精神科会诊与常见的内外科诊疗模式的一个核心区别,就是我们需要格外关注当事人医疗因素以外的情况,也就是当事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统称为社会功能。

我们通常会使用如下工作表单:

  • 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
  •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 功能缺陷评定量表(WHO DAS-II)
  • 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
  • 生活质量量表(SF-12)

【社会心理因素评估】

当事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焦虑障碍的发病、治疗措施选择、病情转归均有密切关系,我们也会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评估TA的自我效能、动机、家庭状况、婚姻状况、人际关系等。

具体就是以下工作表单:

  • 自尊量表(SES)
  • 生活事件量表(LES)
  • 家庭环境量表(FES)
  • 婚姻关系类型问卷
  • 儿童期创伤问卷(CTQ)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防御问卷(DSQ)

【人格评估】

焦虑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特征等与焦虑障碍的发病有关,也是进行心理治疗、预后判断的参考因素。因此当事人的人格画像,也是精神科医生非常关心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使用量化的工作表单。比如:

  •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2)
  • 艾森克人格问卷(EPO)
  •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如果我们觉得当事人的心理防御过甚,量表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况,通常就会使用投射测验,这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欢并比较擅长的环节:

  • 罗夏墨迹测验
  • 主题统觉测验
  • 房树人测验
  • 树木心理测验
  • 风景构成测验
  • OH卡

部分常用量表工具的简介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是评定焦虑症状最经典、最为常用的他评量表。

HAMA包括14 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评分标准为:

  • 0分:无症状;
  • 1分:症状轻微;
  • 2分:有肯定的症状,但不影响生活与活动
  • 3分;症状重,需加以处理,或已影响生活与活动
  • 4分:症状极重,严重影响生活。

评定由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采用交谈与观察的。

一次评定需10-15分钟。

主要结果为总分和躯体性、精神性因子分。

躯体性焦虑因子由第7-13项组成,其余7项组成精神性焦虑因子。

结果解释:

  • 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
  • 总分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
  • 总分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
  • 总分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
  • 总分小于6分:可能没有焦虑。

一般以14分为分界值,即焦虑症状是否需要关注的标准。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是应用最广泛的焦虑症状自评工具之一,常用于焦虑症状的筛选。

SAS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按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

  • 1分:没有或很少时间
  • 2分:较少部分时间
  • 3分:相当多的时间
  • 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评定时间范围为过去1周。

分界值为大于40分,即焦虑症状是否需要关注的标准。

【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

BAI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 T.Beck)等于1985年编制,是一个含有21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

BAI把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作为评定指标,采用4级评分法。

评分标准为:

  • 1分:无
  • 2分:轻度,无多大烦扰
  • 3分:中度,感到不适但尚能忍受
  • 4分:重度,只能勉强忍受。

分界值为总分大于或等于45分,即焦虑症状是否需要关注的标准。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STAI的特点是简便,能直观反映患者的主观感受,尤其是能将“当前”(状态焦虑)与“长期”(特质焦虑)区分开来。

状态焦虑(当前):描述的是一种不愉快的短期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等。

特质焦虑(长期):描述的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人格特征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

STAI是自评量表,分为2个分量表:

  • 状态焦虑问卷(S-AI)
  • 特质焦虑问卷(T-AI)

两个量表各20项,每项均1-4级评分。

  1. S-AI:按“此时此刻”的感觉评,总分(1-20项之和),反映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 T-AI:按“一贯”或“平时”的情况评,总分(21-40项之和),反映一贯或平时的焦虑情况。

【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PDSS)】

PDSS由MK·Shear等人于1992年编制,用于评定惊恐障碍患者症状严重程度。

量表一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5级评分(0-4分),0分为没有,4分为极度、弥散、近乎持续的症状,残疾或失能。

评定时间范围一般为1个月。

完成量表大概需10-15分钟,总分为7个条目得分相加后的平均值,得分范围0-4。

量表含2个因子成分,第1、2条构成因子1,其余条目构成因子2。

【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nic-associated symptom scale,PASS)】

这个工具和上面那个PDSS很相似,不过PASS为医师专用评定量表,评估惊恐障碍的核心症状。

量表包括5个核心症状:

  • 情景性惊恐发作
  • 自发的惊恐发作
  • 有限症状的发作
  • 预期性焦虑
  • 恐惧性回避

分为9个条目,分别评定上述症状的频度和强度。

【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

GAD-7由Spitzer等人编制,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AD)识别及评估工具,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

该量表共有7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值范围0-21分。

GAD-7量表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筛查GAD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答题者对过去2周当中这些表现出现的频率进行自评/估算:

  • 0分:几乎没有
  • 1分:在有些时间存在焦虑感觉
  • 2分:超过一半时间都存在焦虑感觉
  • 3分:几乎每天都是如此

原始分大于等于10分,表示需要接受关于广泛性焦虑症的进一步更详细的评估。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

LSAS对11个社交情境(如对权威人士讲话)和13个操作情境(如在被注意的情况下走路)下的恐惧和回避进行评估。

包含4个分量表:

  • 操作恐惧
  • 操作回避
  • 社交恐惧
  • 社交回避

LSAS可计算恐惧总分、回避总分。将所有24个条目的分数相加得到总体严重程度分。评分为4级,0-3计分。

LSAS的中文版本以总分≥38分为分界值。

【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

Y-BOCS是由Goodman编制的针对强迫障碍各种症状表现和严重性的临床评估半结构化他评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严重性量表和症状检查表两部分。

在《严重性量表》中,评估强迫思维(5项)和强迫行为(5项)的严重性,通过痛苦、频率、、抵抗等维度来评估。每个条目都是5级评分(0-4分),所有的条目合成总分(范围为0-40分)。

在《症状检查表》中,包括62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患者根据目前存在的症状进行选择。

  • 轻度:6-15分(单纯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仅需要6-9分),其症状已经对患者的生活学习或职业开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 中度:16-25分(单纯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仅需要10-14分),表示症状的频率或程度已经对生活、学习或工作造成显著影响,导致患者可能无法有效完成原本的角色功能。
  • 重度:25分以上(单纯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仅需要15分以上),症状非常严重,完全无法完成原有的角色功能,甚至无法胜任生活自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焦虑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情况,欢迎点击我的主页,关注合集——

【副作用评估】

一个人的智商过高会给人压力么

睡眠不足导致记忆力下降,这是事实存在的。老年人他的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他的记忆力减退明显,进一步证明,睡眠不足,不论年龄大小,都会让患者的记忆力明显下降,人讲究精,气,神,人如果睡眠充足,也会精足,精化气,气化神,所以睡眠充足,看到的人是满面红光,神彩奕奕。

如何判断焦虑症是否严重

长期吃抗精神病药物,对大脑肯定是有伤害的。我以我亲身经历来说说吧,患严重精神抑郁症已长达17年。

我从2004年底患病,住院三个多月。在医院里,我每天吃西药,大约要吃几十片,白天的时候,早晨吃6片,中午吃6片,晚上吃10片。都是强镇定的药物,中药一天喝二次。每天如此,西药是逐渐减量。减到晚上只吃三片的时候,我就出院了。吃量多的时候,我的腿走路都成问题了,一点儿力气都没有,头晕晕沉沉的,每天除了吃药、吃饭,就是睡觉。

出院后,我吃西药从最初的每天吃三片,到每天晚上只吃一片,大约经过了二年时间。医生说最少吃三年,我是一直吃着,也开了中成药,白天吃,晚上吃西药,是控制睡眠的。那段时间我反应迟钝,大脑是空白的,犯困,什么也不想干。除了这些,身体上也是很受伤的,我怕冷怕热,一直浑身无力。后来,直到2008年的时候,经过一位好中医的调理,大约吃了半年的中药。我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头也痛了,就彻底停了西药。给我看病的专家说,患病后的大脑就像一个苹果,切了一个口,永远无法愈合。只要生气或者受刺激就有可能复发。但我很万幸,因为母亲的关心照顾,我没有复发。

至于说到会不会变傻,我感觉不会,这种药只是控制我们的睡眠,让脑子反应迟钝。而不会影响我的智商,也许会比没生过病的人,记忆力减退。彻底停西药后,我感觉和以前一样的,只是体质变差了,我夏天吹空调就会感冒,感冒了就要吃中药。当然比起没生病以后,肯定是差一些的。但我凭着坚强的意志,治愈后,我学习了平面设计。2016年底春节前复发,我又一次住院,治疗及时,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出院后,同样是在家养了一年多,这期间,我还参加了自学考试。第二次复发后,我一直没有停西药。也用中医调理了,我只是晚上吃一片西药,少量地吃,对大脑影响不是很大。通过努力,我考的很好,比正常人考的都好。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担心,身患疾病不可怕,只要我们及时治疗,坚持服药,一定能够康复。

如何初步评估焦虑症状

癫痫不一定会影响智力。

大多数癫痫患者的智力与正常人一样,只有少数病人低于正常人。影响癫痫病人的因素很多,首先与癫痫的病因有关,有些癫痫合并有大脑发育不良,还有一些是属于先天代谢异常疾病,常常合并有智力低下。不同类型癫痫对智力的影响也不同,原发性癫痫如失神癫痫、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往往对智力没有什么影响。

温馨提示:患有癫痫,要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虽然副作用可能影响患者的智力,但正确合理的抗癫痫治疗对智力的影响并不大。小儿癫痫经过治疗后,如果发作很快得到控制或减轻,智力的发育也能得到改善。

如何有效率的回顾既往过程

有的 是完全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

躯体情况评估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一个从事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30年的双料精神科大夫,我认为,精神症病情往往呈慢性发展,其智能总体趋势是逐步减化的。具体依据如下:

智能是智力与能力的统称,指一个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综合能力。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精神症患者的智能逐步趋向退化的具体原因:

精神状况检查

慢性精神症患者在病理状态下,受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影响,注意力、综合认知能力受损,导致患者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短期内尚可以恢复,如果病情长期反反复复,大脑可出现实质性的退化,总体智能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此外,患者的“精分”标签使其难以被社会接成员广泛接纳,融入社会生活的难度增加,正常工作的机会减少,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得不到经常使用,知识的遗忘会更多。

心理量表评估

人的智力在18-25岁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呈下降趋势,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的流体智力,也会跟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人的晶体智力发展受生理年龄的影响较少,随着社会文化阅历与人生经验的增加,晶体智力还呈缓慢上升之趋势,但是慢性精神症病人由于与社会生活脱节,有的长期在家待业,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干,有的长期住院,有的病情反反复复,这些因素导致患者的晶体智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原有的晶体智力还有减退现象,过去已经掌握的技能也因得不到强化训练,而逐渐变得生疏,出现“用进废退”现象,使总体的智力和能力呈下降趋势。

【症状评估】

抗精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特定部位的DA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产生抗精神症的药理效应,但是非特定部位的神经通路的DA受体被阻断,以及药物对M1、H1、a1等受体的阻断,表现出来的是抗精药物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泌乳素分泌、迟发性运动障碍、口干便秘、嗜睡、性低血压等。长期大剂量用药,对人的智能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不用药的话,又控制不住精神症的病情。

【认知功能评估】

总体来説,精神症患者的智能退化,既是自然衰老规律的发展结果,也与精神症病情引起智能衰退有一定关系。在康复过程中,既要加强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也要尽可能增加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参与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保护和提升患者的社会技能,才能延缓精神症患者的智能减退。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