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想做事不靠外部动力,因为不长久,所以如何提升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个性特征和思维,为主观标准,包括自我意识、内省、自我概念,以及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认知信念和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地去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个人内驱力是什么意思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 这种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作内稳态。

教育特别强调内驱力,请问怎么理解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就像是一台汽车的发动机,有了这种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就能爆发出极大的热情、长久坚持力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因此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着重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灯塔,理想信念是方向,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的学生,就能在自身理想信念的支配下,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激发其不断努力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当这种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契合时,学生会产更大的学习内驱力。

家长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注意把长远目标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相结合,既要让学生“仰望星空”,又要让学生“脚踏实地”,把长远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中期目标和当下的近期目标。不可好高骛远,整天让孩子将理想挂在嘴头上,就是不愿意下功夫,抓好当下的学习,否则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的主要原因,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来源于小时候他对宇宙起源的一个追问;瓦特之所以能发明蒸汽机,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来源他对水壶烧水时蒸汽冲击壶盖的兴趣。所以说,真正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源。

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时,要注意区分孩子的真兴趣和假兴趣。一个新生儿,对世界上有一切事物都感兴趣,这是孩子的天性,但不一定是真兴趣。有些家长有攀比心理,看到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也投入巨资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看到人家的孩子学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报书法班。这只能说是家长的兴趣,不一定是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培养只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会产生内驱力。

三是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内驱力有时候与理想无关,也与兴趣无关,往往出于学生改变现实的愿望。比如,有些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孩子就是在一种改变命运的信念支撑下,发奋学习;在学校教育中,有的学生因为某次考试失利,就是要在下一次考试中实现赶超而努力力学习。

不要小看孩子这种短时的学习动力,只要家长和教师善于引导,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积极为孩子输送正能量,也可让其成为长久的内生动力,最终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

要如何改变自控力差?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自控力?人为什么会缺乏自控力?最后才能针对性的达到提高自控力的行动上。

一、什么是自控力?

自控力,主要体现在“控”字上,它区别于“自制力”,两者却又密不可分。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面对一些事物、突发事件、感情问题、面对金钱权利等等一系列的诱惑,进行的自我控制。

广义的自控力指对自己的周围事件、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控制感。它是能否支配自我的一种能力。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

二、为什么会缺乏自控力

我们每个人脑中总有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它总是影响我们脑中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的理性决策者。

例如,没有拖延症的人,脑子里的决策由理性驱动,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方向。而拖延症患者的脑子里则住着一只由原始驱动的小猴子,小猴子的原则是及时行乐。当你理智的打算干点正经事儿的时候,小猴子就会跳出来阻挠你。接替你掌控你行为的方向盘,把你原先的计划搞得一团糟。

小猴子就是我们的原始冲动,比如说偷懒,吃高热量食物等等。这些原始冲动在环境恶劣的古代可以帮助我们存活下来,但是现代社会大部分时候却并不需要这些。反而,这种及时行乐的会让我们离我们的长期目标越来越远。

而在我们自控力的挑战中能获胜的关键就是学会利用这个原始冲动,而不是反抗这些冲动。

比如:你看到pradar的包包,原始冲动会大喊着“买买买”。这时不是告诉自己“我不要”“我不要”,最好的选择是多看几眼价格。大脑就会做出反应,就像被人打了一拳,立刻蔫了。

三、怎样提高自控力

请相信,其实每个人的自控力都是有限的,不论“学霸”还是“学渣”。每个人脑中都有一只小猴子,你不是个例,缺乏自控力不全是你的错。

那么既然自控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怎样可以把我们的自控力在有限的空间里提到最高呢?

1、精确定位自律的方向。

确认你想在哪方面提高自律,生活?学习?或为完成某个目标?

2、外力:设置计划表

这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小组作业,还是日常学习、准备考研等,制定时间表,坚持遵守。把工作分成阶段性任务,比较容易达成。每坐一个小时就粘起来活动一下,四处走走。放松身心。这样你会更有活力继续下面的任务。

3、培养习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高三是自己学习和自控力的巅峰,那时候每天都学到很晚,但第二天还是精神抖擞;而上了大学之后,时间宽裕了,反而变得懒散了,没有之前学习的劲头和毅力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时间越宽裕,自控力就越薄弱?其实真正保证我们高效运转的其实是习惯,而不是自控力。

在高考之前的紧张学习氛围里,我们被动的养成了很多习惯——每天规律的上课、自习、吃饭和睡觉,我们目标明确,并且习以为常。

所以当你确定要去做一件事,未达到结果前尽全力坚持下去。不断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将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达到目标时一定要奖励自己。

4、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下决心做出改变并坚持到底。这不简单,但你要迎难而上,克服挑战。一旦下决心,就不能放弃。有时候你会有点懈怠,这很正常。再成功的人也偶尔懒惰,他们并不比你优秀,但是他们会在懈怠占据上峰之前击垮它,并重拾信心。

唯一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别人为力。你不是需要指点的三岁小孩,应该抓住机会改进自己。习惯会让人懒散,但你应打破自己的舒适区。通过心理暗示,阻止自己回到坏习惯。

改变没有捷径,它是漫长的过程,它始于你的意愿,在正确的行动下得到积极的结果。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前提,决定你能不能过好这一生的,是你的选择和行动。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升内驱力区别

概念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