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向别人道歉或商量事就会很害怕对方不接受,拒绝我咋办(和情人吵架他说话伤了我的心,还不和我道歉而且还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

和情人吵架他说话伤了我的心,还不和我道歉而且还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只知道如何去伤害…… 吵架放狠话,谁都经历过,接受不了可以明说,吵架归吵架,你不会说话,那你就别张嘴,等事后哄哄我就好了。 情侣间还是不要有隔夜的仇,我喜欢提前商量好的一种模式,遇到彼此都过不去的问题,可以先存档,三天后读档…… 可能听上去很荒谬,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么一定是幸福的一对…… 只是可惜,年纪轻轻的人们不懂得珍惜,只会在即将失去时,拽文弄墨痛哭一番。 却又是一顿饭的功夫,大部分就会治愈……可能吃一顿饭就会愈合的痛苦,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痛苦吧。 轰动跌宕好过麻木不仁。

向女生要被拒绝了,该怎么办

这个要你好好分析,不好一概而论。

如果孩子被别的同学打了,然后这个同学向他道歉,孩子不接受,家长要不要劝说孩子接受

谢邀答。一定要劝导孩子先接受道歉,问题严重与否再商量解决。并告诉他自己也会遇到给别人道歉的事,如果别人不接受你的道歉时你会有认为别人不通情达理的感觉,所以接受道歉不仅是有礼貌更是有家庭教育的表现。让他明白原谅别人宽恕别人是善良的行为,善良就是对别人好心好意,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5岁男孩做错事,让他跟别人道歉都好难,该怎么引导

5岁的孩子应该是懂得道歉的年龄了,做错了事就要去真诚的向别人说对不起。也确实是有的孩子,就是不肯,做错的事就是不肯道歉,怎么说都不行,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

那怎么样引导孩子去,向别人真诚的道歉呢

1.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道歉,你硬要他道歉,会很尴尬,不如家长先代替孩子,跟人家说对不起,回去再慢慢教育自己的孩子。

2,平时家长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家长做错点什么事情,然后真诚地跟孩子说,我向你道歉,对不起!

这样的事情次数多了,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做错了事,要道歉了。

3,在家里当他做错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要求他向你道歉。一般在家里没有外人,孩子没有面子的问题,所以他也会向你道歉,久而久之习惯了,在外边他做错了事,他也就会向别人道歉了。

这个事情一定要坚持,孩子做错了事情,就是要道歉,引导几次就可以了。

我是宁老师,一生做教育,现在与两个外孙朝夕相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对象跨度大(零岁—18岁)欢迎关注我。

战场上,长官投敌,手下士兵可以拒绝服从吗

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战争期间发生过许多次投敌事件,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是长官投敌后把部队整建制拉走成为伪军,比如吴化文;有的是长官只能带着亲信叛逃,比如邢仁甫;有的被部下发觉后活埋,比如石友三,其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支的性质是否“私有化”。

《亮剑》中一定要加上楚云飞老部下钱伯钧准备投敌的情节,其实是有所喻指的,因为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抗战期间确有高级军官和部队投敌的行为。而在剧中,日军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只需搞定钱伯钧和营副两个人,几乎就可以拉走这支近2000人的队伍,充分说明了军阀部队的私有化性质。

在时期的杂牌军阀中,维系上下级关系的是兄弟、同乡、亲戚等多种私人关系,下级只听顶头上司的命令,士兵则只认长官,没有对错之分。这样的组织结构,造成只要军事主官决定倒戈或,哪怕是投敌当,大多数士兵也会跟着盲从,个别不从的也许会有,但结果一定凶多吉少。

根本的缺陷在于部队没有政治思想工作,完全凭借私人关系和利益集团来带兵,部队成为长官的“私家兵”。钱伯钧是楚云飞多年的兄弟和部下,翻起脸来指挥一营的官兵们差点把团长给灭了,因为他们只听从钱伯钧这个顶头上司的命令,管你团长师长呢。

《亮剑》骑兵连长孙德胜的老长官石友三,其试图投敌和被干掉的情况比较特殊,出身于西北军的石友三一直与日军勾勾搭搭,并且签署了“互不进攻”的协定,但尚未正式投敌。而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只是他“理论上的部下”,即所部归石友三节制,两人本来就有过节,再加之石友三第69军政治部主任臧伯风警觉后与高树勋密商,所以才能够在1940年底把石友三诓来活埋掉。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高树勋提前干掉了这个家伙,当石友三正式投敌时,是一定能够带着其基本部队69军成为队伍的,因为这支匪气十足的队伍是石友三本人一手带起来的,完全是他的私人武装。类似于孙德胜这样不从的低级军官或士兵,只能以“开小差”的办法脱离部队,公开反对必然死路一条,因为大多数部众只听从石友三的。

抗战期间黄埔系中央军整体主动投敌的事件鲜有发生(山穷水尽情况下投降不计),一方面是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决,一方面是黄埔军校开办了政治科目,学员具备一定的思想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比较谨慎,中央军各军师级单位都设有“政训处”,主要工作即是防控官兵的思想动态。

但杂牌军尤以西北军的投敌数量最多,一方面是的歧视和排挤,一方面确实说明冯玉祥的治军太成问题,“曲线救国”只是借口,缺乏民族气节和抗战意志才是真。老冯一生倒戈次,每次只要他下定决心了必然事成,没听说哪个部下能拦住他的,因为西北军什么五虎将和十三太保之类的军官是他提拔起来的,士兵是他们自己招的,他冯玉祥就是家长。

我们的八路军是党的队伍,并且有“军政双首长”和“支部建在连上”的政工制度,因此队伍绝不可能成为某个人的。115师教导第6旅旅长(地方武装扩编的部队)、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生活腐化,又对组织上调其去延安学习持抵触态度,于是在1943年7月杀害了老红军、副司令员黄骅同志,试图率领所属部队投敌。

然而邢仁甫想错了,即便杀害了黄骅将军,他的叛变行为仍然遭到部队干部战士的坚决和不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纷纷摆脱他的控制,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老婆和少数几个亲信跑到天津投靠了日本人。

1949年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已经成为国民党专员兼保安司令的邢仁甫被活捉,公审后被处决,而为了纪念黄骅同志,1945年特将河北省新青县更名为黄骅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