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学重复动作(总是动作重复是心理疾病吗)

总是动作重复是心理疾病吗

在心理学上,心理问题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 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 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重复一个句子表现什么心理

一、认为事情很重要,进行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多次重复一定是这件事对于说话的人很重要,同时说话的人也认为这件事对于说话的对象也很重要。这件事会牵扯到对双方的影响,而且很可能产生坏的结果。二、说话者对于事件有强烈的不不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事件内容本身并非自己所能把握,所以能否顺利进行,没有十足的信心。另一方面,对说话对象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不放心事情能正常推进。三、说话者有轻微强迫症倾向,潜意识试图通过多次、反复表达,起到自我心理调整,安定自身情绪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什么是同化顺化

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认知结构是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接受到一个刺激后就会产生一个反应(S-R),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没有一个结构作为中介过程。皮亚杰则认为,有机体在接受到一个刺激后并不一定会作出反应。反应或不反应的关键是有机体的认知结构是不是对刺激作出同化。认知结构就是决定机体是否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环节(S-AT-R)。式中的AT就是作为中介的认知结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认知结构是一种机能结构,不是解剖结构。虽然我们不能对它作生理解剖,但它确实在发挥作用。究其成分,是逻辑-数学经验抽象而成的结构。
认知结构从哪里来的呢?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既不是先天地预成在人的头脑中,也不是由外部的客体简单地复印在人脑中的。认知结构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系统阐述,这里再作一点提要。
那么,什么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呢?
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在同化的活动中经过多次的重复和概括,就会形成一种动作的格式。格式与格式之间趋向综合和协调,就产生认知结构。因此,在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同化是极重要的机能。同时,顺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前后相联系的认识过程中,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连续性,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创造性;同化保证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化产生认知结构的质变。认知结构形成后,具有两个方向不同的活动:一是向外组织客体,将对象联结起来,形成物理经验,即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一是向内组织动作,将动作协调起来,形成逻辑-数学经验。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活动,就是认知结构的"双向建构"--内化建构和外化建构。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同化和顺化与外向建构和内向建构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可以说,外向建构是主体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主体结构之中,属同化。内向建构体系主体对客体的顺化。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硬套。毕竟,双向建构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同化和顺化又是不可分割的机能。
每一个结构都有它的发生过程,都是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来的。所有的结构都是在先前的结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最早的结构可以追溯到生物学基础上去。(即通常所说的无条件反射)一个新结构的形成,总是包涵着先前的结构,旧结构被新结构整合进去,而不是简单地消失。
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认知结构则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通常的《儿童心理学》中找到。
80年代中期、以冯·格拉斯菲尔德(Von.Glaserfield)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此后,该理论为人们广泛接受,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课题。若能恰当地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进中学课堂、则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本质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经验能动地建构对客体的认识。其基本观点是:(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具有主体性,(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人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对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3)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具有社会性。
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认识活动是一个“同化于已”和“顺化于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动作内化”和“格式外化”的两极转换。把认识对象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是“同化” 包含“动作内化”的“同化于已”的过程称为“内部建构”过程,它主要是原有认知经验参与信息的加工和选择。对已有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主体对其结构进行分化、异动、重组,使之与新客体相适应是“顺化”。包含“格式外化”与“顺化于物”的过程称为“外化建构”过程,它主要是新信息的作用和重组。两种过程密不可分,合称为“双向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课堂教学建构观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是指对所授学科的知识、方法、思想、及其应用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课堂教学的建构观。(1)学习的质量是学生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生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函数。也就是说,获得学科知识的量和质都取决于学生根据原有学科知识主动建构有关知识和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不是将知识结构硬填充给学生。(2) 学科教材中的知识虽然是前人已经构建好的,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再现类似前人的活动过程来形成。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生动的、高强度的思维过程。(3)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建构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学习内容和条件、认识手段和方法、教师的引导活动。这些是与学生共同存在的一个动态系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节这个系统朝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课堂教学建构观中,最根本的是对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认识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完成认识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建构观下的课堂教学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建构观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容器转变为主动建构的认识主体。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根据建构理论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努力:①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知识、也就是说将知识“外化”,通过外化,达到新知识的“内化”。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以定理的教学为例,通过”情景”、“协作”、“会话”来完成定理的“意义建构”,从定理的形成、验证,到定理的变式、引申等,都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方法、思想进行“同化”,或调整认知结构进行“顺化”。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不把任何学生还不能接受的教师已知知识(或前人的知识)抛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完成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教学的“首创、外化、自我反馈”等基本要素。
2.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协同体中”,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的建构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和作用,形成一个“搞清”学科知识和思维过程,而不是“接受”前人知识和教师思维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同化”和“顺化”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仍以定理教学为例,在寻找定理的成立条件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思定理形成的思维过程及定理本身所揭示的思想方法。然后呈现资料、假设条件,构造肯定范例和否定范例、分析范例,检验假设,再引导学生寻找不同范例的对比情况,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十分自然地探求出定理成立的条件。
3.重视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是建构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强调学生的主体主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非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教师的主体主导任何建构都无法进行。①教师是设计者,将书本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教学情境。问题除了要有探索性外。还应具备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性是指问题有不同的层次,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探索;开放性是指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里教师是“编剧”。②教师必须将设计方案通过组织学生来实施。这里教师又是“导演”,导演的作用在于调节课堂“社会环境”朝有利于学生建构方向发展,顺利完成教学设计。③教师还是指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教师要以历史“代言人”身份超越时空,说明解释已知条件下“事情”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知识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学生予以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扮演学习者,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关系、结构、特征、规律等。①教师还必须是评判者,通过组织学生对认知结果进行表达、交流、批评和修正,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结论做出分析和论证。
4.强调群体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之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设,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与自身辩论到底,得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然后再通过“会话”,即面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个各自的看法、论据,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辩论。在这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会话中不断相互协商,完善学生的认识。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学生“同化”、“顺化”及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 晰性”、“可利用性”都能起关键的推动作用。
如定理教学中,定理的形成、定理的变式及引中等思维跳跃的,教师都要创设可供学生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充分暴露学生认知、调控、反思、评价等思维过程、让“协同学习”在意认建构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5.培养与发展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知。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知道”,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知识和经验;二是“监控”,监控是能用自己知识的某—部分去应对某种特定的心智工作。可以认为元认知的发展就是为学生在心理上寻找一位“老师”,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自信心,随时可告诉自己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知识与策略就可以解决当前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
元认知是学生对认识过程反思体验的结果,如定理教学中、定理的条件探寻所需的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正反范例对比的反思中体验,并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超越问题的情境,十分自然地探求出定理成立的条件。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最根本的是对认知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化”的主体的确认。只有“同化”和“顺化”与学习环境的有机匹配,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课堂教学出发点与归宿点。

当某个人天天重复做一件事儿,请问心理学家这是什么心理

天天都做重复的事,这不一定都是因为强迫症的缘故。而可能也是在刻板活动中寻找重复的安全感。

我们往往会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会习惯用熟悉的去处理问题。这些都是过往经验的重复导致的结果。

老年人的身上,你会发现许多刻板活动,也可能是老年痴呆的前兆,那就不是强迫症。

通过熟悉的流程,重复熟悉的活动,也是找回安全感的一种。

在影视剧中,受到刺激的女主角会在极度奔溃的时候,去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比如做蛋糕啊、做家务啊,以此逃避接受现实的恐惧。

当一个人天天重复做一件事时,无论是强迫症、还是痴呆症、又或者是逃避现实,都代表了这个人极度需要安全感。他们在通过曾经有规律的事找回过往的快乐和幸福。

这也是需要关怀的信号。

我是萤火虫心理师,私信线上等你,一起聊聊心理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