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精神障碍的家庭干预(症治疗方法)

症治疗方法

三甲 北京大学医院 精神科

儿童精神障碍的治疗

精神障碍的治疗儿童和成人差不多,大致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往往和成人所用药物基本相同,需要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同时结合家庭治疗、学校干预、接受特殊教育训练。对于心理障碍严重的孩子,及早药物治疗也很关键。

精神症自愈的方法是什么

精神症自愈的方法是什么?

作为专业医生,我给出的答案可能让大家感到失望。因为精神症自愈的可能简直太小了。

有学者精神症病人做大面积调查发现:病人最终转归有痊愈、轻度缺陷、明显缺陷和痴呆四种结局,其中比例各占1/4。但是,我们需要清除,这里的痊愈,很大一部分包含了经过治疗最终症状消失的病人。

从以下几方面说说关于精神症预后的问题

一,从疾病性质来讲,可分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

一般来讲,相比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预后往往不好。所谓阴性症状,指的是患者的病情以“孤僻、被动、懒散、淡漠、活动少、人际交往少”等为特征。

而我们一直所惧怕的吵闹、打人、胡言乱语,甚至有幻听、幻视等,应该被划分到阳性症状之中。其实临床上,这类病人的结局,反而较上述的阴性症状缓解的要好。

二,从发病的缓急来看

急性起病的较慢性的预后好。其中,急性发作病例之中,有一部分的确可能是间断性病程,那么间断性病程,从病程性质来说,就可能具有自愈的可能。

三,从病前性格来看,存在性格缺陷的病人,预后往往更差;

四,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相比之下,较没有遗传史的预后差;

五,除了上述,影响精神症预后的因素还有社会的支持、家庭背景、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等。

综上,精神症并没有自愈的特别的办法,即使是通过系统治疗,企图达到治愈的目的,也要看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治疗因素以及上文中提到的种种因素。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显相关医学问题

有个自闭的孩子,我该全职在家吗

我是心理学专业,我来回答。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卑主要是因为一些早期经历,那个时候个体的年龄太小,受到周围孩子的期负或者一些消极环境、事件的冲击,心灵上蒙受了极大的刺激。造成了自卑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多方面,害怕与人交往,怕碰钉子,怕人家嫌弃他,看不起他,也时常抱怨交往中碰到的挫折。但是,这些仅仅说明我们只是处于困惑阶段,这是必然的步骤,感觉不适也是自然的。

事实上,自卑的个体怕别人看不起他,拒绝他,正说明了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常人一样受到尊敬,很好地交往 盼望别人能够理解他,接受他,喜欢他,这是好兆头。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自卑个体是否仍有这种焦虑和渴望的心理,是否保持对人际交往中的荣辱之心和尊严感。换句话说,只要自卑的个体不是在精神或智力上有什么问题,他只是需要时间,需要通过生活的具体体验来一步步地开放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尊重自己,与此同时 他也能学会了解他人,接受他人,最终融入社会中去。

很多长时间遭受自卑心理冲击的个体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还有很大距离,个体的心理障碍也很难根除。例如,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一些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的个体行为。个体产生长久的自卑心理后,便以自我封闭的来应付外界的压力,久而久之,他就把自己完全锁在了个人的世界中,无法与旁人正常交,自然也难以体察别人的感觉,这是他应付外界刺激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使他养成了自我中心等负面消极的行为习惯。其实,在这当种,他的一些隔离的消极的行为表现是同时起了消极和积极作用的。在消极方面,它使个体自我封闭得太久了,以致给他带来了一定的人格缺陷,而在积极方面,这种自我封闭好像是一种保护层,使个体减轻了因外界刺激给他带来的精神痛苦。在例如,口吃的个体,很多时候也很可能是个体应付外界刺激的防卫结果。凡是后天口吃的人,大多是因为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造成的。同时,口吃又为个体不善与人交往提供了绝好的理由,省得与人接触时张。

最后期望,很多自卑的个体都能够像阿德勒所言的那样,激发追求卓越的潜能,认知自卑,面对自卑,与自卑相处,超越自卑,让曾经的自卑变成人生中的优势,完成“超补偿”。谢谢。

家属怎么才能更好的照顾精神症患者

精神患者的家庭护理和家庭干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属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一、药物的服用。

家属必须认真看服到肚,服药后可和患者交流几句,这可以机智的检查患者服药情况,看其是否将药物藏于舌下,趁家属不注意而偷偷吐掉。对于不承认自己有病而拒绝服药的患者,可以将药碾碎放于饭菜里一起食用。

二、药物的保管。

药物须由专人保管,防止病人一次性过量服用导致严重后果

三、了解疾病复发的先兆症状。

先兆症状:即预告你病情会复发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复发前几天或前几周出现。每种精神疾病复发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常有的症状有:a..睡眠紊乱:睡得不好(失眠、早醒、入睡困难)或睡的太多b.胃口变化:总感到饿,或者不想吃东西c.敏感多疑:对原来不在意的事过于敏感或过于认真d.行为变化:变得不想与人联系或总想惹别人e.情绪异常:变得易激惹或情绪低落f.不承认自己有病。

四、了解哪些是药物副作用

如胳膊和腿不由自主地发抖、四肢僵硬行动困难、流口水、坐立不安、整天打瞌睡、肥胖、口角歪斜、头晕、停经、性功能障碍、拉稀或便秘等。这些副作用极大地影响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也让家属由于害怕紧张而不敢给患者继续用药,而产生拒绝服药的现象。家属应在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及时与医生交流,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五、给予鼓励和引导

有些患者在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是仍残留有影响精神功能的残留症状,他们的社交技能也难以完全恢复,家属应一步一步引导,千万不能采取批评和漠视的态度,更不能采取敌对和行为,这样会给患者无形中施加严重的精神压力,造成患者紧张,对生活丧失乐趣,从而自卑、退缩。

六、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

拒绝饮酒和,有些患者注意力过多集中在食物上,而产生暴饮暴食的现象,从而引起患者的肥胖,大量研究发现,超重会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应督促患者适量运动。

七、督促患者日常生活

让他们自己完成洗衣、做饭、刷牙、洗澡等日常生活。

八、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九、尽可能的让他们投入到工作中去,融入社会大环境

十、定期到医院复诊

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心肌酶、心电图。

另外,家属若发现患者有疾病复发的表现,应及时联系医生。

(网络图,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