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脏病心理学(心理学中情绪情感的功能有哪些)

心理学中情绪情感的功能有哪些

最合适答案:
一、情绪情感的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增强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疼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疼可以不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不可以使人化悲疼为力量。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酚行。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不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动机潜力是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危险的情境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做出应激的行为。对这个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不可以由对情绪的分析获得。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酚行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全身上下发抖,不可以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绪指标可以不可以反映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促进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增强大脑活动的效率,增强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合适水平。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合适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合适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合适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二)瓦解作用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合适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学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由此可见,情绪的调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整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疼、高血压、哮喘、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时间心情压抑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曾有人说过,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大夫,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际。人们可以不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情况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情况,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尤其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不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我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不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它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心理学里的critical thinking是什么意思啊 是指什么啊 大概内容

critical thinking大多数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但是这个翻译大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判断它的正误,我们要考虑它的定义.两个核心的思想一个是active 一个是presten/careful
active自己要有独立的思考,自己判断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精确地小心的,反对草率的做出一个决定.
我给打击举一个例子,我在公开课上看到的例子.裙子的长度和经济指数有联系.两个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我们要判断他是否正确,必须用critical thinking的想法.
我们来看这个定义,这个话他的意思是1.条件 2.目的
reasonnable如果说没有证据就是不完善的critical thinking,意思还是你应该相信什么,应该接受什么.假如说这是一个论文,它给出了足够多的证据,裙子的长度和经济指数有关系,这就要用critical thinking的方法.
首先来介绍一下它的理论方法,我看到的有四个步骤,我归纳一下.如果给出大家会觉得很陌生,让大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我们首先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在美国,两个人竞选下一届总统,我们要做一个调查,查它的得票率.首先我们只调查一个人行吗?一百个人行吗?一万个人行吗?
所以说,调查的人太少了不行,所有人又调查不下来.
罗斯福新政的时候,有一个杂志说,胡夫的得票率会更高.但是最后是罗斯福当选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调查的时候是用的,用的人都是中产阶级的人.他们比较保守,不支持变革.所以他们会支持胡夫.
美国点差心脏病,他们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差异.他们做了一些实验,得到男生得心脏病和女生得心脏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我们要调查,群体足够大,就会往外推,这样才是正确的.
如果说我们说奥巴马会连任下一届总统.那么你如何证明自己的结论,在下一届竞选的时候,不止你一个进行调查,还有别人会调查.如果你把这两个数加在一起,除以二取平均值,那么这个值会不会更合理?
所以说,你要想干什么,必须要
1.严格化你的问题.
2.得到广泛的信息
3.得出结论

养狗为什么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养宠物狗的确对心脏病有好处!

研究一:养宠物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们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养宠物的人冠心病风险降低50%左右,这些对心脏的获益与养宠物狗的开始时间和每天与宠物玩耍的时间相关。开始养宠物时的年龄越小,患冠心病的风险越低。开始养宠物时年龄小于31岁的人冠心病风险降低64%,每天与宠物玩耍超过2小时的人冠心病风险降低75%。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养猫或同时养猫和狗的人并未有如此获益。

研究二:养宠物狗降低心脏病的死亡率。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的心脏病患者在离开医院后一年内存活几率要明显高于不饲养宠物的病人。在饲养宠物的病人中仅有6%的人在一年内去世,而不饲养宠物的病人一年中去世者高达28%!

研究三:养宠物狗使单身汉心脏病死亡率降低。近期来自瑞典的科学家小组发现,养宠物狗可明显降低单身汉的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此研究历时12年,随访了340万瑞典人(年龄在40岁到80岁之间)。结果发现,与单身的非狗主人(单身不养狗的人)相比,单身的狗主人死亡风险降低33%,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1%。这项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1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四:养宠物狗可减少就诊次数和住院天数。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饲养猫和狗的人与不饲养这些动物的相比,每年就诊的次数平均减少16%,住院天数平均减少21%,尤其在六十五岁以上男性中更明显。

养宠物狗对心脏病防治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的机制是1、养宠物狗后,狗主人体内皮质醇和催产素等激素产生了一些正面变化。2、宠物狗都需要大量运动,在遛狗的同时增强了狗主人的锻炼或康复能力。3、养宠物有助于放松心情4、可能通过与宠物狗的接触影响了狗主人的细菌微生物分布。

当然养宠物狗对心脏病的获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才能定论,但是每天带着宠物狗出去溜溜圈又没有什么坏处,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孩童时期的心理发育对以后的人生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有些人会隐藏事情,不愿与人交流;有些人容易性格偏向,容易暴躁不安;有些人总缺乏安全感,生活常常感到孤独不安;有些人会对某些事情,产生阴影难以忘却,从此生活缺少许多的欢乐等……#

焦虑症是心脏病吗

感谢邀请,题主的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确实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是焦虑症还是心脏病,所以,常规的做法是: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等,如果检查结果没有问题就考虑是焦虑症。其实,这样的办法准确吗?答案是,做确,但不一定准确。

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不一定是心脏病,还可能是焦虑,也可以称“心脏神经官能症”。

此症由于患者情绪、心理、精神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自经的抑制以及兴奋功能出现阻碍,从而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不合理,致使心血管系统出现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大而出现的病症。

这里的焦虑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其中,急性发作时往往症状严重,导致很多患者奔向急诊室。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突然地心跳加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感觉要窒息,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这种发作往往只需要一次,就足以令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为此担心再次出现。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患者对于常规事务的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因为她害怕一旦再次发病,会因得不到家人的及时救助而死去。

相比于急性发作,慢性焦虑往往除了心情上的紧张不安、纠结意外,还可能出现躯体的慢性的、波动性的不适,这种不适可以是疼痛,也可以是其他症状,如喉咙的“异物感”,皮肤的烧灼感、或者酸、痒等难以描述的症状。

具体应该怎样和心脏病相区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如上文所说,一些必要的检查项目不可以省略掉。

在精神科疾病的诊断领域里,所有的功能疾病都要给器质性疾病让路。也就是说,如果确定患者患有器质性疾病,而恰巧这种器质性疾病也能够导致类似的临床表现,那么优先诊断和治疗器质性疾病(也就是躯体疾病)。所以,患者出现了心前区不适,首先,至少心电图是一定要检查的项目;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心脏病是心电图也不能检查出来的,比如,主动脉夹层需要做心脏彩超、早期的心梗需要抽血检查心肌酶等。那么,如果没有心脏病,那么就高度怀疑是焦虑了吗?

文章开始我曾说:这种做确,但不准确。因为有“共病”的可能。一个人,患心脏病,就不可能有焦虑症吗?显然不成立,所以,我对第一条做补充:如果按照心脏疾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不理想,要考虑是否有合并焦虑的可能,尤其当这个患者心思比较细腻、最近生活压力大且睡眠不好的时候,同时抗焦虑治疗或许能够收到奇特的效果。

二、看发病诱因:心脏病,尤其心绞痛等,往往都是由于劳累所诱发,而焦虑通常没有明显的诱因,可能在紧张时出现,也可能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出现。

三、看之前是否有冠心病基础:因为往往冠心病容易导致很多心脏的重症出现,如心绞痛、心梗等。

四、看疾病的症状特点:这里分别对比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心脏病,发作可能略缓慢,之前也可能会有类似征兆,如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或者恶心等。

而急性焦虑往往起病急骤,从发作到达症状顶峰只需要几秒钟,通常患者会伴有强烈的恐惧;对于1次以上发作者,患者在间歇期时还会出现“预期焦虑”,也就是说,患者总是担心、害怕这种不适会随时出现。

对于慢性焦虑,患者虽然也可能缓慢起病,但这种不适的部位往往是不固定的,可能今天是前胸,明显是后背;或者上午是头疼,下午便转换为胃疼。而且,慢性的焦虑往往不是发作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临床中,大多数这类患者,24小时内,只要清醒状态,总是在“难受”中度过。

四,服用抗焦虑药物,看治疗效果。如果已经怀疑自己存在焦虑情绪导致心脏不适,那么可以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抗焦虑药物服用1周内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反,如果服药1周后丝毫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反而加重,那么就是心脏问题了。

这种办法适用于心脏症状不是十分严重的个体,而且在试探性治疗之前一定先要有心脏方面的相关检查,否则,1周的试探性治疗将错过心脏疾病的最佳治疗期,导致严重后果。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后续内容更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