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学中的视觉是如何产生的(请教一个关于图片的心理学测试)

请教一个关于图片的心理学测试

视觉错觉 说到视觉错觉,就必须先说人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感觉有许多种,如触觉、味觉、嗅觉等,可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品尝味道、嗅其气味来感觉物体。而视觉是一种极为复杂和重要的感觉,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和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由于光线的特性,人眼对光线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当复杂的反应,表现有多种功能。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
人的眼睛不仅可以区分物体的形状、明暗及颜色,而且在视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眼肌活动等)的协调作用下,产生更多的视觉功能,同时各功能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使视觉更精美、完善。因此视觉为多功能名称,我们常说的视力仅为其内容之一,广义的视功能应由视觉感觉、量子吸收、特定的空间时间构图及心理神经一致性四个连续阶段组成。
错觉是怎么回事?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处于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来感知和适应客观世界的。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特征的辨别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习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错误的反映要不断进行校正。这一点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很重要。例如,丧失听觉的人久而久之,其言语会变得不易听懂,这就是因为自己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语言)而得不到反馈和校正,甚而导致语言的丧失。因此对来自感官的错误反映的不断纠正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外界事物形形,千变万化,而其间的联系又是错综复杂的,而人在头脑中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只是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外界事物,人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个人的局限性。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可知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就错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而言,除去“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以及“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等这些和主观情境相关联的不算外,诸如基于我们生理基础的那些现象所造成的错觉也不在少数。例如,在我们的视觉中,当物体的图像落在网膜的盲点部分,我们就会产生 “视而不见”的错觉。(见上图)再如,看电影时银幕上人物的动作是跳动的而图像(画面)又是明暗交替的,但我们看起来,人物的动作是连续的,同时也没有明暗变化。这是利用了眼睛视觉存留的特性。电影画面每秒钟以24个的速度变换,这样“跳动”的画面就被看成连续动作(察觉不出动作的不连续性),同时因眼睛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住作用于它的光效应,人们看到的不是一系列闪动的图画,而是稳定的画面。
此外我们知道在颜色知觉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相应的互补色(互补色如用混色轮混合时,会成为灰色--白色,只有亮度而无彩色)。红和绿是一对互补色,黄和蓝也是一对互补色,其他颜色也都各有其相应的互补色。黑和白也有互补关系。如果互补色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时,会显得分外鲜明。如果在周围充满一种颜色刺激时,无刺激的"空档"处便会产生互补色的感觉,从而产生所谓的“无中生有”的错觉。最常见的事实是在蓝色的天幕上出现的月亮(无色)会显黄色。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都有这样的经验,走在高压水银灯照明(蓝紫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白炽灯)灯光显橙黄色;而走在钠灯照明(黄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显蓝色。这个例子说明感觉和知觉都会受背景的条件影响而有所改变。这种差异也不能不算作错觉。以上是生理性的现象造成的错觉。
在图片上由于明暗和阴影的影响,使我们得到凸出或凹入的知觉。同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明亮部分在上方,阴影部分在下方,看上去这个物体是凸出的。把这张图片上下倒置过来,便会得到凹进去的知觉。这是我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在生活中光源(阳光)总是位于上方,这就自然形成凸出来的物体的明亮部分位于该物的上方,阴影在下方。凹下去的东西相反,这已是无例外的现象了。所以把同一张图片倒置就会得到相反的图像知觉。在没有更多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时,我们往往会把它们中任何一个看成运动的。例如,“云遮月”的时候,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后移动,也可以把云看成在月亮前移动。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面对被试者的幕布上呈现一个方框子,在框子中央有一个小方形,向左右移动框子时,被试者则感到方形在移动。这是因为人们一般的经验是,运动的对象总是在较大的静止的环境中移动,而且这种联系相当巩固,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乘火车时在列车里通过车窗看临近火车开动时,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这是因为当乘车时,由于车的运行形成外物移动的知觉,这个经验牢固地印在脑海里,因而在列车里对临近列车的移动总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是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但是,由于缺乏振动的感觉与推动的感觉,便会很快地意识到自己所乘的列车并未向前移动。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知觉与事实不相符合,那是因为这种知觉是在特定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非错觉。如将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水杯里,看上去筷子变得不直了,在水中的部分向下错开了。这是因为插入水中的部分进入与空气不同的介质,而产生的折射现象所引起的。把筷子看成曲折的是正常的、合理的现象。又如海市蜃楼、汽车上凸面的倒车镜以及哈哈镜,这些幻影或所产生变形的图像,都不能看成是错觉。
我们对错觉的了解使我们在观察上能摆脱它而不致将错觉认为是正确的。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积极作用。如电影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行,又如汽车、飞机以至宇宙航行等等供训练驾驶员的模拟装置,军事上的各种伪装以及按形体的服装的设计,花色的匹配等等和错觉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错觉产生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我们要防止因错觉而造成认识上的错误,但也可利用错觉为我们服务。
相关的图片
仔细凝视图片的时候就会感觉图纹在转动,其实这仅仅是一张静态的图片,是视觉错觉而已。

图像算法和视觉算法的区别

1.明确结论:图像算法和视觉算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像算法是指在静态图像上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的方法,重点在于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对图像进行处理和转换。而视觉算法则是指尝试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使计算机能够模仿和理解人类视觉,这需要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知识。2.解释原因:图像算法注重对图像本身进行处理和分析,着重在于对图像数值上的一些属性和特征进行提取和处理,例如边缘检测、噪声去除、增强、图像压缩等。而视觉算法则是基于人类的视觉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试图使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因此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虽然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3.内容延伸:在实际应用中,图像算法和视觉算法往往会同时使用。例如,在进行计算机视觉任务时,需要先对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视觉算法进行信息的解析和理解。因此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4.具体步骤:图像算法和视觉算法的具体步骤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一般来说,图像算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图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分割、目标识别和分类等。而视觉算法则包括以下步骤:图像获取、前处理、低级视觉特征提取、高级视觉特征提取、目标识别和任务执行等。总的来说,两者都需要经过图像获取和前处理等共同的步骤,但重点和方法却有所不同。

视觉偏好法的研究对象

视觉偏好是指婴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位于婴儿上方的观察者将婴儿注视每一目标的时间记录下来。如果婴儿注视一种形状较长,就可以假定,婴儿喜欢这种形状。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在研究时,婴儿平卧于小床上,并可以注视出现在小床上方的两种刺激。两刺激呈现时其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儿童的视线无法同时聚焦于两个刺激,只有稍稍偏动头部,某个刺激才能完整地投入视线中。研究者在实验时,可以从这个特制装置的上方向下观察婴儿眼中的刺激物映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如何利用视觉错觉

1)比如法国国旗红:白:兰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兰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2)比如把两个有盖的桶装上沙子,一个小桶装满了沙,另一个大桶装的沙和小桶的一样多.当人们不知道里面的沙子有多少时,大多数人拎起两个桶时都会说小桶重得多.他们之所以判断错误,是看见小桶较小,想来该轻一些,谁知一拎起来竟那么重,于是过高估计了它的重量.
3)比如我们在的士高厅跳舞时,在旋转耀眼的灯光中,你会觉得天旋地转,而其中的舞者跳得特别的活跃.事实上,如果没有灯光的情况同一样的动作,你只会只是普通的扭来扭去罢了.
4) 比如我们在高速公路用100公里的时速驾驭,会觉得车速很慢.而我们
在普通公路上用100公里的时速驾驭则会感到一种风驰电擎的感觉.这
就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受到了在同一条公路的其他车辆车速所影响.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形成视错觉的原因有多种,它们可以是在快中见慢,在大中见小,在重中见轻,在虚中见实,在深中见浅,在矮中见高.但他们的最终结果,都是使人或者动物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所以,有效地利用视错觉,针对性地作出改善措施,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识别能力.
有一些视错觉是可以纠正的,但有一些视错觉是不可避免的.在室内设计中,我们要利用的,就是不可避免的那一部分.
1、矮中见高.这是在室内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视错觉处理办法.方法就是把居室的共同空间中,其中一部分做上吊顶,而另一部分不做,那么没有吊顶的部分就会显得变“高”了.
2、虚中见实.通过条形或整幅的镜面玻璃,可以在一个实在空间里面制造出一个虚的空间,而虚的空间在视觉上,却是实的空间.这一种视错觉的利用,也是室内设计师常用的.
3、冷调降温.这一点,实质上是属于色彩心理学的章节,但也是利用视错觉原理的一种办法.例如当我们在厨房大面积使用一些天深色时,那么我们呆在里面,就会觉得温度下降2-3度(感觉,非科学数据).
4、粗中见细.在实木地板或者玻化砖等光洁度比较高的材质边上,放置一些粗糙的材质,例如复古砖和鹅石,那么光洁的材质会越显得光洁无比.这就是对比下形成的视错觉.
5、 曲中见直.在一些建筑的天花板处理上,往往并不是平的,当弯曲度不
是很多的情况下,那么可以通过处理四条边附近的平直角,从而造成视
觉上的整体平整度.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很多时候可能为了产生特殊或更佳的效果,也可以是为了改善某种缺陷而利用视错觉,但需要注意的是,视错觉的利用,不能泛滥,大量地过分地使用视错觉,会引起视幻觉.视幻觉就是视觉出现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它是一种不健康的视觉状态.例如我们在居室中大量地使用镜子,这面墙有镜子,那面墙也有镜子,镜子又分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拼块,这样过分的视错觉,就会扭曲人的正确判断,以至认为真的也是假的,但又不能确定假的是不是真的,人的眼睛就会出现持续不健康的视错觉,长期呆在这种过分的视幻觉环境,会引起健康问题,这是值得注意的.
这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在室内设计中,使用视错觉,应对使用的处理作出正确的交待,要让人知道你是经过处理的,而他们知道后又能不影响感知的享受,这就是视错觉利用的一个关键问题了.例如我们在制造虚拟空间的镜子前面,做一个竖向或横向的木格加以切割,这就可以大大减轻对视觉的扭曲.
正确利用视错觉,对于视觉效果和实际的使用,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人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道德经》里面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心理”这个“有”,是从我们思维停止时的“虚无”里面产生的。

这个虚无没有时间性,没有始终。

这个虚无就是你内在思考者后面的那个知晓者。因为思维产生太多噪声,人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你可以在大脑中观察你内心的思维活动,比如内心的对话,心理就是来源于那个思维背后的觉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