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学文献阅读体会(心理学论文格式是什么)

心理学论文格式是什么

心理学标论文格式:2113

1、题目。应能5261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4102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1653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扩展资料:

论文写作技巧: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论文撰稿者在进行选择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忌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格的著作

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能反映他工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心理学与经济生活》。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普通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要点》、《企业心理学》等著作中,都体现了他对职业选择、工作方法、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等思想。

大一心理学学生,现在老师开始布置需要看英文文献的作业了,想问问大家对于全英文献的阅读方法有哪些

第一步,肯定是先看文献题目

第二步,仔细阅读摘要(序言)

第三步,浏览目录

看完这些,其实文献的大概内容就出来了,然后再根据题目去看看文献的中心内容,这样速度就很快

如何看懂心理学文献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看,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有用。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一篇心理学的文章基本由什么构成,就正文部分来说,大体分为3-4个部分。一般第一部分都是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写的大多是文章中所用变量的理论研究,比如定义、研究现状、前人研究等等;第二部分一般为数据分析部分或者是实验设计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了实验的设计过程或者是问卷调查所进行的数据分析,注重的是方法;第三部分一般是讨论部分,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结合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进行的对自己论文观点的阐释和证明讨论,在一些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的论文中还会有教育建议等等;最后一般是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给我们的帮助就是你可以从他的参考文献中看到相关文章的最早的研究,附录一般是问卷调查法常会出现的,你能够从附录中得到他文章中使用的调查问卷。

知道了一篇文章的结构之后,我们只需要对症下药,我们需要那一部分我们就去看那一部分,比如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变量的理论,那么我们可能找到很多有关于这个变量的文章,我们只需要看他的文献综述部分和结论就可以了,怎么做的不是我们要看的重点,这样一篇很长的心理学文章就被拆分成了好多个部分,看一个部分要比看一整篇文章容易的多。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要找心理学的外文研究文献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领域的外文研究文献,供您参考:

1.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Daily Life" by Gruber, J., & Moskowitz, J. T. (2014).

2. "The Power of Positive Emotions: It's a Matter of Time" by Fredrickson, B. L. (2001).

3.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by Tang, Y. Y., Ma, Y., & Posner, M. I. (2015).

4.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ohn, M. A., Fredrickson, B. L., Brown, S. L., Mikels, J. A., & Conway, A. M. (2009).

5.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tic Review" by Pinquart, M., & Kauser, R. (2018).

6.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by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ollege Students" by Neff, K. D., & McGehee, P. (2010).

8.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by Khoury, B., Lecomte, T., Fortin, G., Masse, M., Therien, P., Bouchard, V., & Hofmann, S. G. (2013).

9.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by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10. "The Role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Review" by Beck, A. T., & Alford, B. A. (20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