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中介作用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医学心理学读后感)

医学心理学读后感

作为一名AI,我无法感受到情感,但是我可以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医学心理学给我的启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学科,它强调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阅读医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都会相互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医学心理学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人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状况。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医学心理学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问题,从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总之,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该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而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的功能有什么列举并解释

一、情绪的特性
情绪是情感领域中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它与其他心理现象相比,有一系列的特性。了解情绪的特性,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情绪现象。
(一) 情绪的生理特性
各种心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情绪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心理现象不同的是,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情绪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生理特性。情绪发生时的生理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自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导致的。它主要表现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外分泌系统以及脑电、皮肤电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一般说,交感神经与紧张而不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器官运动减弱、血糖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等变化:副交感神经与平静而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一系列与上述相反的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跳减慢、消化器官运动加强、血糖分泌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减少等。
(二)情绪的外显特征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这是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外显特征。这种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来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两方面。面部表情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以眉、眼、鼻、嘴及面颊肌肉的变化为主;体态表情主要通过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来反映情绪。
人类表情本身也有一系列特点。第一,表情具有先天共性。某些基本表情在个体出生最初几天里就得以表现,并且这些表情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种先天性为人类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给人们识别、研究和利用表情提供了便利。因此,心理学研究能找出一些情绪的共同面部表情模式。艺术工作者也就能抓住各种基本的面部表情的典型模式,用一些最简单的图解线条十分成功地描绘出人的情绪状态。第二,表情具有后天习得性。人类表情是在先天发生基础上,又在后天社会交往中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种后天习得性为人类表情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导致某些人类表情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的原因。正因为表情具有后天习得住,因此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第三,表情具有可控性。表情的生理基础与情绪不一样,后者主要受自经系统调节,一般不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而前者主要受躯体神经系统支配,可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从而显示出表情的可控性特点。我们既可以有意识地自然表现情绪,也可以夸大情绪或掩饰情绪,以符合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需要。这种可控性为人类运用表情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也就有了在教育和教学中充分运用表情的可能性。
(三)情绪的两极性
人的情绪在极性、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两极状态。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从极性上看,有肯定情绪(如快乐、高兴、满意、兴趣等)和否定情绪(如悲伤、烦恼、愤怒、厌恶等)。从性质上看,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与社会利益相符,有利于个性发展;消极情绪则与社会利益违背,有碍于个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情绪可以是正情绪,也可以是负情绪,消极情绪也同样如此,情绪的性质和情绪的极性不是一回事。例如,愤怒是负情绪,但对敌人愤怒是积极情绪,而教师对学生动辄发怒,则是消极情绪。同样,愉快是正情绪,但出于幸灾乐祸的愉快则是消极情绪。从强度上看,又有强弱不同的情绪之分。从紧张度上看,有紧张和轻松的不同情绪之分,等等。
(四)情绪的情境性
人的情绪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情绪的情境性。无论是基本情绪还是复杂情绪,都是个体在具体的某种情境之中,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并以主客观之间的一定关系为中介而发生的,情境发生变化,情绪也社会集团购买力容易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人情绪不好时,旁人会劝他出去走走,换一下环境来调节情绪,道理也即于此。正因为情绪会随情境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总在情绪的两极之间发生(这由前述的情绪两极性决定的),所以从另一角度看,情绪也就会出现波动的特点。情绪的情境性,或称之为情绪的波动性,为人们在特定场合,其中包括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情绪调控,使之朝着积极的有益的方面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的动力施加直接的影响。在同样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辍。一项对11至15岁青少年的实验研究(柴文袖、王文娟1984),更以量化手段揭示了正情绪和负情绪对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增力相减力作用。该实验让男女青少年进行400米跑,采用鼓励组和挫折组相对照的办法。结果鼓励组情绪高涨,成绩提高,而挫折组情绪低下,成绩降低,两者差异显著。
(二)调节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一般而言,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消极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同时,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早在本世纪50年代,赫布就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认知操作效率不高。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其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唤醒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继续上升,情绪激励的能量过大,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反面影响效率。这样,便存在着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认知操作活动。此后,有人(Wolford,1974)不仅用实验证实了赫布所指出的那种关系,而且发现,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随智能操作活动的复杂性而变化。在实验中设置三种难度的智能操作活动,结果发现,活动越复杂,唤醒水平的最佳点越偏低。这就是反映情绪强度与认知操作活动效率之间关系的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应保持中等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难度大的,适中点偏低些,难度小的,适中点偏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信号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确切地说,一个人不仅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而且也能凭借表情传递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愿望,一言蔽之,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研究表明,情感的信号功能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加强言语的表达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情伴随言语,能对言语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高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同时,表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象性,也有助于说话者藉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言语,使听者较容易接受、领会。(2)提高言语的生动性。没有表情的言语,即使是再优美的语言,仍给人以呆板、平淡、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印象。而富有表情的言语,则会使一句极普通的话语顿时被赋予了诱人的魅力。(3)替代言语。由于表情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许多场合,它可以单独承担信息交流职能。表演艺术上的早期无声电影和现代哑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种种体态语言的运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4)超越言语。首先,由于人类表情发展到今天,已极为丰富,它能比言语更细腻、入微、传神地表达思想感情。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动词‘是’,有50种表现法,‘不’,有500种左右的表现法,但这两词的书面形式却都只有一种。两者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表情比言语更富有真实感。人们在交流时,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言语实现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常言道,“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里的“话”是指言语,而这里的“音”即指言语表情。当一个人的表情与言语所表达的态度不一致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表情中流露出的态度视为其真正的内心意向,而把言语中表达的态度看作“表面文章”、口是心非之说。可见表情在人际信息交流中又胜言语一筹。(5)认识事物的媒介。这一现象在婴幼儿中表现得最明显,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如婴儿从一岁左右开始,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信息(鼓励或阻止的表情),然后才采取行动(趋近或退缩),这一现象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四)保健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绪的生理特性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其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身体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在愉快时,肾上腺素分泌适量,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唾液腺和消化腺分泌适中,肠胃蠕动加强等,这些生理反应均有助于身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但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肝糖元分解,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消化腺分泌过量,肠胃蠕动过快,乃至出现腹泻或大小便不自主泄出。这一切又有碍身体内部的调养。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五)感染功能
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不仅自身能感受到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情绪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有相当强度的情绪时,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其实,这就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情绪情感的这一功能为情绪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蔓延提供可能性,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同时也为通过情感在影响、改变他人情感,达到情绪控制方面的效果而开辟了一条“以情育情”的途径。
(六)迁移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经常使用、穿戴的东西,也都会产生好感。这似乎是把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所接触的人和物上去了。这便是情感的迁移现象。 “爱屋及乌”即是指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

在心理学意象中,蛋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是什么呢?它,就是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的人的意象。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意象,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激发有机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那么,人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意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1.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2.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3.求同的意象;4.追求优越的意象;5.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明这五种意象。一、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人,作为有机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欲求、外界的刺激,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生命冲动,从而,造成有机体某种生理上、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人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而有机体,则总是试图维持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消除紧张状态,或者,尽可能将紧张状态降低到比较能够忍受的水平。这,就是人的最为原始的意象——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以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为基础,与生俱来,是生命适应的基本形式。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积极谋求自身生存,寻求安全、安定,避免恐惧、威胁(即“趋利避害”)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二、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尽管减少紧张状态是人的天性,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人的自身能力的局限,人,并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人,或多或少地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才能最终减少自身的紧张状态。这,就使得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因与他人关系友好、默契,而获人相助,逢凶化吉,得到利益,满足愿望;因与他人关系淡漠、不友善,而受人推拒、反对、敌视、攻击。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讨人喜欢的、合乎时宜的、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可能同自己的“真正的”目的并非一致的行为,来争取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注意、赏识和关怀,寻求与周围的人建立互助合作的亲密感情,以趋利避害。这,就使得人的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得以形成。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它是生命适应的初级形式。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按在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行事的强有力的驱动力。三、求同的意象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和集团之中。人,不能脱离社会和集团而孤立地生存。人,必然要与社会和集团发生联系。因与大家保持一致,而获得社会和集团的好感、承认、接纳、支持;因我行我素、自行其事、独来独往、不合群,而遭受社会和集团的轻视、冷遇、讥讽、排斥。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来迎合众人,避免自己与所属社会和集团之间的对立和不必要的摩擦,争取自己所属社会和集团的其他成员将自己接纳、认同,视为“自己人”,以趋利避害。这,就使得人的求同的意象得以形成。所谓“求同”,也就是寻求与大家保持一致。这种一致,不仅包括观点上的一致,而且,包括个体与社会和集团之间所存在的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人的求同的意象,和人的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一样,是人在后天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命适应的初级形式。求同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按照社会和集团的要求,作出显示自己属于某一社会和集团的行为的强有力的驱动力。四、追求优越的意象 作为环境社会独特的一员,人,并不是盲目地只能为社会所左右,而是能够主动参与自己的命运。因在某些方面强于他人、优于他人,而受人重视、推崇、礼遇、青睐,获得利益,达成愿望;因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比他人差,而遭人鄙视、挖苦、嘲笑、淘汰。这些经验,使人学会采取一种追求优越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竭尽所能促使自己日趋完善,力求使自己达到或者超越周围人的优异标准,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赢得优势,以趋利避害。这,就使得人的追求优越的意象得以形成。人,由于追求优越,使得人总是被一种不甘落后的、想不断超过他人、不为他人所摆布的向上的力量所支配。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人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奋斗,力争上游,想尽办法在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加以发展自己,竭力使自己具有不为他人所摆布的超凡能力,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促使自己做一个有权有势的、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进入想象中的优越状态。从完全、完整的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趋向于进入理想中的优越状态时,从这个人的身上,总是可以找到下列的客观标志:1.自尊,与社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就,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3.受到环境社会的普遍尊重;4.具有使人信服的威望;5.具有使人信从的力量;6.在社会中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追求优越的意象,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生命适应的高级形式。追求优越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想尽办法不断进步,不断向上,不断施展抱负,不断追求权力、名誉,不断从一个发展不甚完美的阶段进入比较完美的阶段的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五、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从本质上说,人,并没有任何决定他的生活和行动的本体。人,是不受束缚和制约的。人,是自由的。人的真实状态和实质,就是自我。所谓自我,是在人的表层心理意识的冰层下绵延的,连续不断的变化的东西。自我,是一种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一种无间断、无方向的心理能流,是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的浑然一体的绝对流动性,又是变化不居的众多质的展现。自我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其归宿却只有一个:或者属阴,或者属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作为唯一的实在,自我带有一种快乐的需要的本能,强烈地倾向于行动。为自我而战,是人的心灵本性。由于自我在作永恒不息的变化,只有靠本能的直觉(按:指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才能达到自我的本质。因而,人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通过理性,而是在情感、直觉中体验到的。肯定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理性。恰恰相反,理性对于人至关重要。人,是理性动物。而理性,生来就是以自我为动力,是人用来实现自我的工具。作为一种最高形式的心理活动,理性,是人的实践智能的集中体现。理性在人的自我需要与环境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理性的功用,即在于指引人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最终实现自我的目的。从理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意义上说,理性,只是为了改善人的适应行为而存在。离开了与行为的关系,理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只有理性,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行为,不应把它看作是孤立的和独立的事件来研究,而应把它看作是以理性为灵魂的人的一种积极的和继续进行着的一部分。由于人的行为只是全部潜在于可能性领域内无限多的行为中的一个,所以,它,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而决定这一选择的,正是人的理性。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理性,必须对人的一切行为作出选择。因为,人,是自由的。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正是自由的具体表现。人的前途,永远取决于自己的选择。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无所依靠的,人,必须自己创造自己,这,就使得选择总是成为孤独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个脱离一切的、象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天地,时刻都被一种根本的、永恒的、难以排遣的孤独所包围。这种孤独,就是选择的孤独。因为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是孤独的,人,只能在可能性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并表现自己。然而,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对未来无法把握,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烦恼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左右为难、心烦意乱的苦闷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朦胧无际的、无法驱散的烦恼所包围。这种烦恼,就是选择的烦恼。烦恼意味着,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既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不受外界的支配和影响,人,就必须对自己所作的一切行为,负有完全责任。但是,由于人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责任尚未确定,而人,又必须对自己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作出的选择负起完全责任,这,就使得选择又总是成为畏惧的源泉,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总是处于一种害怕被与之对立的世界遗弃、作弄、伤害的恐惧之中,时刻都被一种没有具体对象的、不可避免的恐惧感所包围。这种畏惧,就是选择的畏惧。选择的孤独、选择的烦恼、选择的畏惧,总是三位一体,附着于选择的过程中,浸透人的心灵,使人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犹如被抛如无穷的孤独、烦恼、畏惧的深渊之中,总是处于一种想要作出选择,却又害怕作出选择的惶恐不安的状态,而不能合乎自然地生活。人,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体会到追求超越,以求人的行为与人类精神及自然法则取得和谐,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神圣的安详。这,就使得人的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得以形成。由于人之所以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其根源,即在于人的精神对自我的执迷与专注,因而,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即在于通权达变,放下小我,脱离自我中心,也就是转移焦点,一心去予,集中注意于自我以外的事物,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事心存宽厚,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从而,毫无痛苦地从选择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融合一个真实的世界。这,就是忘我。人的最高选择,总是指向超越的。人只有忘我,将个人生活汇合于人类全体的生活之中,为理想、为信仰、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为人类的不断进步作贡献,人才能超越个人的存在,而达到普遍的存在,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超越为自我奋斗,而达到为人类全体自由而奋斗,从而,无所忧愁,活得满意,活得无拘无束,活得自然,活得有希望,获得稳定而又和谐的快乐。因此,人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实质,也就是忘我。忘我,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是生命适应的最高形式。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就是推动一个人脱离自我中心,服务社会,投身理想、信仰、事业、正义之中,为追求人类美好的幸福和未来而奋斗的强有力的内驱力。
第二节 人的意象格局 作为一个有机体,人的上述五种意象是彼此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如果我们将人的意象按照由低级意象到高级意象、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的顺序加以排列成塔形的五个层次,即首先是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而后是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求同的意象、追求优越的意象,最后是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就构成了一个逐步上升的系统结构。这,就是人的意象的完整性结构——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是人的意象的一种关系的组合,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意象)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整体性。即,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是按照由低级意象到高级意象、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的组合规则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对它的部分,具有优先重要性,就像贯穿整个音阶,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样,维持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是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中至为核心的东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一切行为,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其“统摄”。2.转换性。即,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意象),可按照整体的要求,以维持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为目的顺时而动,互相替代,而不改变结构本身。3.自身调整性。即,组成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意象)都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以维持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为目的而转移,而不受外部其它因素的影响。 图3—1 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示意图人的意象层次模式结构,总是以其平易让人了解,以其简约显示功能。它表明:天下人虽然沿着不同的道路,但却走向同一个目的地;虽然有千百种思虑,但却有统一的目标。在安全的时候不忘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清平的时候不忘,明白将来的忧患,知道适度克制、警戒自己,懂得权衡利弊,坚持正道,顺势利导,便宜行事,因此,生命安全,不会有过失,而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亦可以保存。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1)量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
(2)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有了两个标记:符号性和逻辑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性.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1)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2)创造型学生相对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3)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5)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班杜拉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要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人知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
答: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3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1)生物因素.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具体作用反映在神经系统的成达过程中.
(2)人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及他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获得交往的机会.由于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是所有儿童共享的财富.
(3)教育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河中,教育是一把生命之创.而儿童展示它的威力.“一刃寒光”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刃寒光”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智力潜能为目的的.因此常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
答:认知,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认知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1)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2)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3)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3.述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学习的三条主律是: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生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③效果律.是指别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学习的五条副律是:①多重反应原则.②倾向和态度原则.③选择性原则.④同化或类化的原则.⑤联想交替原则.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体现了不同的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的不同之处.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如何用情绪的A B C 理论调试不良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本质上就是就一种态度,也就是“人们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也是B(beliefs),所以调试不清情绪就是改变认知(对事情的看法/评价/态度)比如你被一个石头绊倒了(A诱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