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儿童发展五阶段(人的心理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人的心理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把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口唇期,随着青春期的都来,上一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特别是性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扩展资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考试界。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

情节是什么情况,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吗

非常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心理学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情结。

“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

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

“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过程中,对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出现发展历史概括

一、国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1879年 “心理学之父”★冯特 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从此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他认为“任何人间所称之为美德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的”★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他在《理想国》中用大部分篇幅谈论他的教育主张★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哲学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 并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首次提出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并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划分「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对学前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儿童保健」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先秦时期的★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西欧中世纪文化教育倒退 宗教色彩严重文艺复兴以后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下了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大教学论》 这部著作被看成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意味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洛克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一方面提出了“白板说” 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绅士教育理论」★卢梭,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1762年完成了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儿》的创作 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裴斯泰洛奇 瑞士教育家 《林哈德与葛笃得》★福禄贝尔 德国著名教育家 最早提出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推广幼儿园」而享有世界声誉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代表作《人的教育》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达尔文 “进化论” 《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霍尔 美国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复演说”★斯太伦 德国 《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最早提出IQ 即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比奈 测验研究★华生 美国 “实验法” 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赛尔 追踪研究 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弗洛伊德 奥地利医生 精神分析理论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现状★瓦龙 法国 《从行动到思维》《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的起源》《学校心理学》★皮亚杰 瑞士 结构主义 “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阶段四阶段★布鲁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结构主义教育流派★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 被美国心理学界评为“20世纪心理学家中的第一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

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于1940-1950年间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种引起的紧张和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进而根据个体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该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都存在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导致人格形成的两个极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机”。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甚至失调所致。虽然埃里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但该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还是存在区别的,概括起来其中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人格发展的驱动力不同。弗洛伊德强调性本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儿埃里克森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把自己的人格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用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第二,阶段时期不同。弗洛伊德讲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跨越的时期更广,包括整个人生,共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欲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羞怯;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