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认知心理治疗原理(人性心理学)

人性心理学

你好!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指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人性心理学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
1.个体保持、种族延续的本能;
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须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
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体验即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人性心理学认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性,是它在具体人群或具体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作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统一的,作为具体表现,人性则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人性具体表达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差异又分为群体心理差异和个体心理差异。在种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地域的人,虽然都属于人类,但是,由于生存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沿海、陆地、山区、平原、沙漠等)不同,依附的社会群体文化不同,所以,他们接收到信息,依附的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心理特点上也有差异。群体心理差异如此,个体差异也是如此。个体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恰似人类群体的不同发展时期,而个体发育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同样是造成个体心理差异的充分条件。如果说群体心理差异是由于不同群体的生物学差异(基因)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那么,个体的心理差异(个性心理)也可以说是不同个体的生物学差异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个性心理总是遵循生物学规律,因袭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不同的认知水平制约下渐渐形成的。理想的个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无矛盾的条件下生成。但是,这种条件不存在,所以,理想的个性只是一种抽象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的个性心理,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个性心理。人有三种发自人性本能的需求,需求获得满足,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绪。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