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性与文明观点(请问弗洛伊德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中的不满或缺憾指的是什么)

请问弗洛伊德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中的不满或缺憾指的是什么

《论文明》又译为《文明及其不满》或《文明与缺憾》。 说文明抑制了本能的满足,并不是说要抛弃文明;而是在论述其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个体本能在理性的指引下自愿做出的牺牲; 然而,本能是头野兽,即使已经基本驯服,也有可能随时大发,一切文明,这就是文明的不稳定性或危险性,或者说是文明的不满

是一种行为艺术吗

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艺术也随之诞生,随着人类智慧的提升、时代的发展,艺术种类越来越多,可算是百花齐放,时间最短的艺术也已几十年近百年了,不得不承认,艺术的魅力无穷,但是也要强调艺术的神秘感也非常巨大,就像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行为艺术吗?

或许有人会认为那些的人物油画,的人体雕塑,它们都是艺术啊,的确,油画和雕塑是艺术,这是被承认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事情了,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说明了啊。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是不是是一种行为艺术,既然描绘的是“行为”,那么这就是光着身体在活动,不论尺度的大小,

就如,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光着胳膊或者的在街上行走,你竟然告诉我这种的行为是一种“行为艺术”,这是不是很可笑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所谓的“行为艺术”上剖析艺术,难道都忘记了,艺术是有标准的啊,不要以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认为生活中的种种都是艺术,

我们有必要温习一下艺术的标准是什么?要有章法可依,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就是艺术最起码的标准,当一个人把自己装扮的和艺术家一样,然后身体在街上行走,还信誓旦旦的告诉别人,这是行为艺术,你要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行为,真应该叫警察把这种人抓起来好好教育一下,

艺术是有审美价值的,是可以陶醉情操、修身养性的,教会每个人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开启人的智慧;有人会说,“肚皮舞”肚子,是一种行为艺术啊,确切的说“肚皮舞”是舞蹈的一种,它是舞蹈艺术,而不是行为艺术,是一种现象、状态,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家里,它也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一种行为表现,完全和艺术毫无关系。

如何评价魏宁格的《性与性格》

这位哲学家不仅有着传奇的人生,也有着更令人诧异的思想。他21岁就写出了后来被无数人追捧的著作《性与性格》,探讨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在这本书诞生仅仅两年后,年仅23岁的魏宁格开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哲学天才。

▲魏宁格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魏宁格死后,他唯一著作的《性与性格》遭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他深远地影响了弗洛伊德、卡夫卡、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维特根斯坦等公认的大师,也使后来的女权运动得到理论的支持,甚至波伏娃(Simone Beauvoir)那部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的《第二性》,都逃不开魏宁格的影响。

▲《性与性格》
作者:奥托·魏宁格
译者:肖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不过,更多的人却对魏宁格口诛笔伐,把他当成是疯子和女性的敌人。

应当说,这部《性与性格》是男性和女性都会厌恶的著作。它与另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一起,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作品。自《性与性格》问世以来,谁也无法质疑它的天才和卓越,以及它在20世纪的知识界和社会中引起的血雨腥风。

这样矛盾的二重性,就注定使得《性与性格》被严重地误读,也奠定了它常读常新的经典地位。

《性与性格》,顾名思义,探讨两「性」和「性格」两方面的内容。「性」是对男女性别的讨论,而「性格」则是「性」在心理上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这部书据此分为两部,第一部分讨论「性」,第二部分讨论「性格」。

整部著作,从生物学谈起,一直延伸到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性格学等等学科上。如魏宁格所说,其目的是针对日渐兴起的女权运动而做出的一种讨论男女区别的「尝试」,他在书中写道:

「这个尝试既不想尽量收集有关性格的显著资料,也不想系统地整理科学测评和实验的全部结果,而仅仅是阐释能够说明男女间全部差异的一条原则。」

也就是说,他所谈之广,只是为了提供一个视角,而非去证明。这也使得《性与性格》难以分类,能指过多。它所造成的评论的两极分化和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魏宁格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界的区别。通过对动植物的分析,他发现任何细胞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或者说是阳性和阴性的区分,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某一个环节上才最终使一个细胞或生物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性别。

于是他推理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男性,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女性」。

解剖学确定的男性和女性,在魏宁格看来并没有说服力。因为虽然事实上男人和女人都有着一定的性征,却不足以就此产生一个人就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定论。而即使一个男人最终变为了男人,那也是他作为一个胚胎,在某一个时刻偶然选择的。其选择之后,也不意味着女性的因素就此消失。

因此,他几乎是想当然地认为,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没有完全的男性,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的女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性格的糅合物,只有哪种成分更多的区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男人一样的女人和女人一样的男人。

▲电影《一曲难忘》剧照,电影以音乐家肖邦与作家乔治·桑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他们的爱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佳话。其中,肖邦具有女性般的敏感性格,而乔治·桑却是常把自己打扮成男性,在《性与性格》中,魏宁格就分析了这一案例。

他由此划分了两个柏拉图式的概念,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不存在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只存在于理念上。他用M表示男性,用W表示女性。前者代表全部的「有」,而后者代表全部的「无」。他将一切已有的制度、文明都归因于男性的「有」,是男性创造了一切,而女性则不创造、不包含任何东西。

在这个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开始了扬男贬女的历程。

弗洛伊德心理学最经典的书

《梦的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没有感情的性,都是耍流氓吗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对方愿意那就不是;强迫对方的话,那就是犯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