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我该如何调节-儿童焦虑症如何正确引导自己

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我该如何调节

虚荣心、自尊心和攀比心迫使家长们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我认为应该焦虑的是家长自己。面对现实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有未来。灿烂的孩子,蝴蝶自来;精彩的孩子,天自安排!

视频...

孩子不听话,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适当的

理解,设身处地。

孩子在叛逆期,大人该如何去和孩子沟通

我是一位20年教龄的老师,也是一位家长。对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一直都在实践和研究的路上。也曾改变过不少学生,帮助过不少家长,收到一定的成效。

我就把自己的经验,感悟拿出来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春期判逆是一个不能逃避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破坏公物,逃课、上网、打架、抽烟、酗酒、早恋等,对于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导他们从不在乎。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很听话,很乖巧,也很懂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已经开始变了,再也不是家长眼中那个乖乖娃了。这其实,要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他进入了青春期,但同时他们也进入了叛逆期。他们渴求独立,渴求自由,渴求摆脱父母的和束缚,渴求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求得到别人尊重、信任......等等。对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你不能再用过去对他小时候的教育方法了。

那么,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孩子小的时候,衣食住行父母都为他安排好了,他所有的一切都完全遵照父母的要求做,父母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真是万事不管懵懵懂懂的童年。

现在,他渴望摆脱这种束缚,渴望自己能与父母平等对话。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转换角色,以前孩子听你的,现在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再也不是那个完全听你话的懵懂小屁孩了。我们得转化过来,接受他的这种转变,面对他的这种转变。

以前,你说什么他听什么,现在也应该多听一听他的想法,他的愿望。千万不能还是那个一言九鼎的一家之主,没等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就大发雷霆,没等孩子开口,你就指着鼻子大吼:“闭口!”,然后,让孩子严格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不能越过雷池半步。

孩子一回家,你就唠叨个没完没了,横挑鼻子竖挑眼,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开口闭口都是否定,不容孩子争辩半句,只要他敢争辩,你就大声呵斥。你这样武断的家长只能把孩子越逼越远。即便孩子有什么心里的话也不愿意向家长诉说,有什么心里委屈也不愿意告诉家长,甚至连家都不想回,觉得家里没有温度,在家里不快乐也不自由。

作为家长,我们得放下架子,放平心态,静下心来,多耐心、诚心、静心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下厨房烧几个菜,爷俩促膝而谈,引导孩子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管他有什么想法,不管他说的不对不对,作为家长都要耐心的听,因为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你听了,你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想什么,你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他建议、帮助和支持鼓励。

很多家长困惑: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以前那样听话了。怀疑自己的孩子学坏了,怨怪自己的孩子学习倒退了。于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大加训斥的责怪,甚至还有家长会向孩子动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更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渴望家长不要再没完没了的责怪他们,渴望家长能多给自己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渴望家长也尊重他们的想法。但很多家长总还把他们当成那个曾经的小屁孩,所有事情都为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就连他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什么时间干什么都提前为他们安排好。殊不知,这其实是错误的家庭教育。

我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孩子挺聪明,小时候学习也挺棒。但到了初中后,就慢慢的倒退,以致于从一个乖乖娃变成了一个打架、抽烟、逃课的问题孩子。

究其原因,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父母在外地忙生意顾不上管,将其托付给祖辈带管。孩子上初中两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总共不到两个月,更不要说父母能够做青春期的陪伴,情感的交流了。父母给孩子最多的就是钱,可以说满足其所有要求。就连一双鞋也是上千元的。但遗憾的是,钱不能当保姆,孩子并没有教育好。

我与这个孩子聊过几次,他说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只爱他们的工作不爱他。他不认为父母给他钱是爱他,他认为是父母欠他的,他们是用钱来弥补。他觉得很孤独,只有大把花钱的时候才能找到一点刺激,其他事情都觉得没意思。

后来,这个小孩的父母决定放下外地生意回来陪孩子,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

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后,认知在发生变化,情感在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学业压力不断加大,烦恼会莫名其妙的增加。这时候,很多孩子不会主动找父母诉说和交流,他们会选择把自己包裹起来。如果父母不能主动的走进孩子心里,不能主动的做孩子的知心人,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要求孩子,其结果只能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心里话没办法直面向父母诉说,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不想向父母诉说。这时,作为家长就要因时诱导,可以选择用书信、便条,或短信的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不要轻易指责,也不要轻易否定,根据他们所说的情况,再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激励和鼓励,给他们合理的建议和适当的帮助。让他们觉得父母才知他们最贴心的人,从而愿意和父母走近,父母也才能更好的陪孩子走过青春危险期。

与孩子沟通,我建议家长不要开口闭口就是学习,似乎除了学习再也没有什么话题了。如果只谈学习,孩子会很厌烦,也不愿意和你多谈,你们很有可能谈崩。我们可以与他谈其他话题,比如说孩子的爱好,他的一些朋友,他的愿望等等。

腾出一些时间,周末、节假日陪孩子郊游一次,放开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所有的不愉快,一家人真正的,彻底的嗨一次!多和孩子搭肩、拥抱、合影、共餐、共唱........;真诚的向孩子说:“以前爸妈真的疏忽了你的想法了,我孩子真的长大了,爸妈为你高兴!爸妈相信你!”再次强调,真诚地说!必须说!

这么多年,我有一个体验:我们一直说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实际上更需要教育的是我们家长自己身。

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家庭环境不改善的话,孩子的教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家长自己得先改变。

赵广宇教育漫谈:躬耕教育基层,根植校园之中,身兼教师家长,用心用情教育,欢迎关注交流教育话题,也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焦虑和恐惧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焦虑和恐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焦虑和恐惧,在想解决办法;

恐惧分为几种类型;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后就有的情绪反应,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引起的,如刺耳的声音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导作用.

3、怕生

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伴随这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怀里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会影响到儿童的安全感。

4、预测性恐惧

随着想象的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有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增加,成人的肯定、鼓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恐惧。

焦虑经常与恐惧联系在一起,但焦虑不同于恐惧。恐惧有具体的对象和内容,而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儿童的焦虑往往与环境中的无助状态先联系,集中表现为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陌生人焦虑

是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大多数婴儿在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前(即出生后至六七个月之前),对陌生人的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但从六七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8-10个月时最为严重,一周岁以后强度逐渐减弱。但这种陌生人焦虑到4岁时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环境里接近陌生人时,他们还会表现出警觉。随着儿童身心不断发展,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陌生人焦虑会逐渐减弱。

2、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当儿童与依恋对象(经常是父母)分离时,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表现出的焦虑行为。如哭泣、身体不适、逃避(拒绝分离、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等。大部分孩子从六七个月起,就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随着年龄的增大,分离焦虑的强度逐渐减弱。

通过以上的分析,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方法有

1.对于孩子要有稳定的照看者

2.注意照看的质量,如孩子应该生活在充满温馨,较少有摩擦的家庭,健康安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

3.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因人施教

4.尽量避免与父母亲的长期分离

5.父母亲要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6.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7.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全职带娃,总是很焦虑,有没有同样的宝妈分

全职带娃会焦虑,是因为怕自己与社会脱节,到时不好找工作,更重要的是怕自己手上没钱,又不想向老公开口,越想越焦虑。

其实啥也不用多想,就跟孩子一起睡,一起吃,一起玩,坚持3年自然就会解脱。

但全职带娃期间,一定记得多看书,看书,看书,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用得上了。

而且多看书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不妨试试。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

首先我们要对负面情绪的由来了有一个认知,孩子有情绪了就哭闹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情绪发展过程和表达。一个孩子他情绪的成熟一定是经由这样一个过程才会变得理性和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应该放弃我们要压制和禁止孩子哭闹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对孩子来讲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考验我们家长自己处理自己情绪的状态的时候。

我们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负面情绪的接纳对孩子来讲尤其重要。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我们对他的情绪是认同的,在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我们认同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要满足他的要求和意愿,这是两件事情,共情是在情感上理解认同孩子但在行为上我们依然可以给孩子设限,尤其是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如果想给孩子的情绪做疏导我们大人首先要而让自己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试着先做一个深呼吸蹲下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别,比如说:妈妈看到你哭得很伤心,如果难过你就哭一会妈妈在这陪着你……所谓共情就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允许,帮孩子去梳理他的情绪。这是一个临在状态,而并不是非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孩子也会透过每一次他有情绪时我们对他的共情去越来越清晰的表达和把控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他会开始越来越因为借助我们对他的这份共情和接纳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他可能以前是遇到问题就哭闹慢慢地他可以表达自己怎么了,开始会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学习自己为自己情绪负责任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身边成年人能够不去制止他而是能够去共情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帮助,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事件里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去共情他的情绪我觉得这也没有问题,父母也不用过于太苛求自己,给自己太多的要求。因为我们不是完美父母,孩子也是需要体验失望的,也是需要了解不是他的每一个情绪都会被看到,如果你一不小心没有hold住自己和孩子发脾气了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能找个机会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让孩子明白你那一刻的情绪只代表那一刻你在心里是爱他的。这样至少对孩子来讲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这种接纳、看见以及对自己和他的情绪的尊重,这个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被共情的情感体验。

儿子焦虑抑郁症父母怎么办

我们家是女儿,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女儿跟我说,她想去看心理医生。她觉得自己需要看,然后她的同学和朋友也有发信息和我说,说我们家女儿情绪不稳定。所以在9月份的时候,我有带女儿去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先和心理医生沟通,然后缴费做各种测评,最后检测出我们家女儿有严重抑郁症,严重焦虑症,还有严重的倾向。第一次接触这些,觉得很不可思议。当时的女儿在家里天天睡觉,一天一顿饭。房间乱的和垃圾厂一样,说实在话,我当时挺崩溃的。一门心思的就想孩子就要吃药,然后找多几家医院看病。孩子一不吃药,我就焦虑,她爸爸是特别不相信,觉得孩子就是骗人的,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孩子经常是约好医生,然后起不来床,又不去医院,时间就是这样过去,在这阶段,我跑最多的就是学校,医院。流过的最多眼泪,就是开车的路上、看见同年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忍不住就会哭的那种。再后来,我就接纳她,让她随性,她要出去玩,就出,虽然很担心她安全。她说要上学,我就想方设法跟学校沟通。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了。孩子说她觉得她好了,我们又去了医院,又做了各种测评,现在只有轻微焦虑症。很奇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比较包容她的结果,虽然后面各种原因,孩子休学了,但是她现在好了。有事情也慢慢和我们说了。

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症”,应当如何解决

焦虑是源自对孩子的担心,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有些家长也想当然得认为孩子是我的,我要为孩子负责而孩子也会提现出我的教育成果,总体来说是为我的脸面而学!

如何克服对孩子的焦虑症,总担心自己的孩子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儿焦虑。著名的心理学家帕丁森曾经对这种现象有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的育儿焦虑就是当我们成为了爸爸妈妈之后,因为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经验而担心孩子会脱离自己的掌控的一种行为。

从养儿育女开始,其实焦虑就和很多妈妈如影随形了,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程度都不一样而已。

这些无穷无尽的焦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1、育儿焦虑其实是家长自身的心理的反应

很多爸爸妈妈自己本身就有一些自卑或者是攀比的心理,这些心理碰到了养儿育女这件事情就被放大了,养育子女也就成了一种导火索。

2、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像上一代人有很多兄弟姐妹,也承担着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或者妹妹的责任,如今的爸爸妈妈普遍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也缺乏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这种宝贵资源。由此就产生了焦虑心理。

3、家长的攀比心理也是导致育儿焦虑的重要原因

当自己看到其他人照顾孩子比自己照顾的好,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除此之外,很多妈妈还总是喜欢从其他人身上找安全感,只有当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才会安心。但是实际上,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久而久之,在无穷无尽的攀比中,妈妈就很容易变得焦虑。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帮助各位妈妈们缓解或者走出焦虑。

1、正确看待育儿焦虑

就像是刚才提到的,每个妈妈都会经历育儿焦虑的这个阶段,所以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很多时候,对育儿焦虑没有正确的认识,非但不能顺利的度过,反而会加剧这种心理。

正如德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所说:没有焦虑的生活才是最恐怖的生活。焦虑很常见,育儿焦虑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遇到问题就恐慌和害怕甚至退缩,只能是助长了焦虑的歪风邪气,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没有丝毫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战胜它。

2、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

说到底,之所以焦虑,还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我们发现,有很多看起来并不焦虑的妈妈,他们说起育儿知识来那是一套一套的,因为他们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应该怎样育儿,所以充满了自信。

我们的妈妈如果想要顺利的度过育儿焦虑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习,广泛的涉猎育儿知识,这样,孩子再哭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孩子如果生病了我们也知道应该第一时间做什么。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不自信,而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因此,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才是缓解育儿焦虑的最好办法。

3、不要总是和身边的人谈论起焦虑

许多妈妈都喜欢在有空的时候和邻居甚至同时吐槽,说自己有多焦虑,很多朋友也会侃侃而谈,说自己是怎样应对的。当自己听到其他人云淡风轻的说这事情的时候,压力自然也就会倍增。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少向别人展示出自己的焦虑,而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东西现在学会了,原来不知道宝宝想表达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知道了就是在进步,就是在成长。转变了思维之后,妈妈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得心应手,焦虑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