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一个人待半天以上时间就会很郁闷心慌焦虑,-独处会焦虑

一个人待半天以上时间就会很郁闷心慌焦虑,

抑郁与郁闷不是一回事,产生抑郁的症状并持续时间为两周以上才能称为抑郁症。

以下是来自一位曾经长时间都处于抑郁状态的朋友到描述:一开始我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直到某天我开始反思最近的生活,我发现性格本来挺外向的,自己竟然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和任何人出去玩了。即使有过答应了和某人出去吃个饭或者参加什么活动,但自己也都在最后一刻满怀愧疚感地推脱取消了。没有什么别的事,就是因为不想去。就是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要去看医生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会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其中有80万人死于抑郁引起的。在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抑郁症导致的死亡已成为了第二大的致死原因。大约每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可能经历过一次或者多次的抑郁症。在抑郁发作期间,人们通常会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开心,就连那些以往最喜欢的事情也不能让自己提起劲来,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事情可以勾起自己的兴趣。

为什么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非常焦虑和不安

缺乏社交支持:当一个人独处时,没有朋友或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不安感。人类是社交动物,社交需求是基本需求之一,缺乏社交支持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不适感。

喜欢独处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人有两种性格,一种是外向型性格,这种活泼可爰,说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第二种是内向型性格,这种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外界沟通。.

其实,一个不喜欢说话,性格内向的人并非是心理疾病。与忧郁症有些相似。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种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爱多说话,语言交流比较少。尤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最不爱说话。由于人生地不熟,对这些人,性桥,脾气,爱好都不了解。认为自己说话水平不高,会让人不满。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给人一种肓傲自大的印象。.

人常说,江山难易,本性难改。虽然难改,仍要努力去改变,多学习,多与人沟通交流,多培养自己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你不和别人交流,永远都不了解你身边及周围的人边人,别人也不了解你。.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只有通过语言交流,才能让你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以下文字,更多从心理学角度做出思考:回答问题之前需要辨别一下问题中的长期独处是“被动”独处还是“主动”独处,如果是主动独处的人群,遇到心理问题的可能较“被动”独处的人低很多。比如喜欢看书的人不愿意被打扰;比如有的手艺人更愿意有很多独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在独处中能收获更多的快乐甚至成就。所以,这里说的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独处人群,通常是“被动”独处的群体。

首先,融入群体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在人类遗传本能中有原始社会的印记,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群居才能更好应对各种猛兽,躲避各种危险,甚至只有群体协作才能活,孤立无援的个体在原始环境中无法生存。因此长期独处会影响一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容易积累焦虑不安的情绪。

其次,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人有社会属性,是需要关系的动物,有被关注、被理解和被群体接纳的心理需要,比如幼儿通过调皮来唤起家长的关注,宁愿被打骂,也不愿意被忽视;还有现实中那些老是被欺负的人,宁愿被欺负,也不愿意被孤立,比如你会听到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跟你说,为什么向老师告发就能阻止那些施暴者,他却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可能你就能听到诸如担心被孤立的回答。因此,如果“被动”的长期独处,又不懂如何找到情感寄托,就容易被需求未满足而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困扰。

最后,如果“被动”长期独处说明我们有人际交往能力低或者安全感低等困扰,且这些问题会导致恶性循环,人们越来越少与他人交流交往,长此以往甚至导致个体交流沟通的能力低下,成长中较少吸纳他人生活工作经验,积累的人脉资源也相对更少,所以遇到生活事件和难题时不仅需要独自承担,独自解决,还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无论是个体承担的压力还是唤起的负面情绪,都比有朋友,有经验有资源的人困难更大。

如果读到这里,你发现自己已经躺枪了,建议从现在开始花时间,花精力来改善这个问题,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阅读相关文章、书籍,了解学习他人成长经验,寻求职业心理师帮助等。

为什么一个人在家会害怕和焦虑

有可能是自己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刺激性害怕反应,是需要自己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进行控制,平时注意不要紧张,注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想一些害怕的东西进行调节,是可以看看电视,玩电脑等等进行调节紧张情绪。

我经常焦虑不安怎么办

经常焦虑不安,特别是独处的时候,首先经常焦虑不安,说明你自己的安全感低,你想的问题,考虑的问题比较多而且比较消极或是想到了办法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样长期下来会得忧郁症的!特别是独处的时候,证明你是需要人的陪伴的时候焦虑会少些,你是需要朋友 亲人的,这时候证明你胆小,很需要情感上的慰问,和温暖!这种状况我建意不要一个人独处,到人多的地方,或是亲人朋友们的地方生活,多做做开心的事,从实自己,这样焦虑症会慢慢的远离你的!就像天气一样,多日的阴气沉沉,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候,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人越来越焦虑,而且越来越

因为现在的人负载率越来越高。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22年9月:

全国负债总额高达200多万亿元,人均约14万元;负债人数高达7亿人,逾期率高达42%,失信被执行人高达1500万人,而五年前才5万人,断供房达1000多万套,法拍房已超500万套,并且数量还在直线上升,负债人数中80后、90后占比达85%

负债率高了,每天思考接下去如何生存的想法就多,慢慢的生活中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人也就慢慢变得越来越焦虑。

人焦虑了,负债又这么高,就没有心思去找另一半了。两个人相处总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开销。特别是男的,你要追一个女的,吃饭逛街看电影,一晚下来好几千,可能是他一个月的收入,也可能是他一个月要还的贷款数目。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自己孤独,自己生活条件过的好一点。

一个人独处久了,会得社交恐惧症吗

一个人长期独处,缺乏社交、沟通,可能会得忧郁症,也可能不会,看个人状况。

然而独处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长时间独处,毕竟人是社交性的动物,不去社交始终会出问题,在于社交与独处的比例,凡事都有一个度。连我这种内向的人也不能忍受长时间独处,更别说其他人。

独处不是不想和他人交流,而是为了干自己该干的事然后有和人交流的资本,享受生活的资本。

我独处时偶尔希望有朋友在身旁,理智告诉我会浪费时间,干扰我本该做的事,影响步伐,然后得不偿失,但我还是忍不住有约人一起聊天的思想。

独处确实也要看的,有的人一个人也能滋养自己,这种人拥有的丰富内心和胜于社会大多数的想法,他们的内心比较强大,他们不需要借由外界依赖,某种程度上,是独立的个体。而有的人就完全是压抑,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才变成孤僻的独处者,可惜这样的人容易被人认为成高冷,自以为是,产生很多误会,其实他们的内心早已因为交不到朋友而痛苦,也因为不会和人打交道而烦恼。

这种压抑的独处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很多都是导致抑郁症的先决条件。时间长,而他又不自知,等到想要面对阳光,出来活动时,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能力,比如社交,比如不那么会去做一些积极的思考。

有点可怕的是,往往你在出现这些问题时,也许你并不自知,所以这时希望你的朋友,你的家人,发现你有这些能提醒你,拉你一把,尽量避免长期独处,不要给抑郁症袭击你的机会。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么样

长期独处的人,性格会怎样?我认为长期独处,对人的性格影响不大。

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如果一个人,原本就是无法“独处”的性格,他很难做到“长期独处”。

即便是无效社交、低质社交,只要可以让他不“孤独”,他就会轻易地去摆脱这种“独处”。

“长期独处”,对于这种无法忍受孤独的人来说,是不成立的。所以,这些人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那么,再来说一下那些长期独处的人。

“长期独处”,分主动独处和被动独处。

被动独处,是现实情况的改变,导致一个人,不得不独处。

比如:一个人突然失业了,切断了他的工作社交;继而分手或离婚了,又阻隔了亲密关系的交往;然后,朋友们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他很少与人交流。长期独处。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独处就被动的。

他在主观上是愿意与人相处的,但是客观环境发生了改变,切断了他的交往。

如果他是一个“无法忍耐”孤独的人,哪怕是无效低质社交,对他来说,也比他一个人独处更好。这种人是不会长期独处的。

所以,既然一个人能够做到被动地“长期独处”,说明他的性格里面,还是有可以“独处”的素质存在。

那么,这种独处,可以让他沉静下来,从之前的“喧嚣”,进入到当下的“宁静”。

“定能生慧”,在这种独处的沉淀中,可以增长一个人的心智。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思想大家,宗教领袖,杰出人士……都是在“静”中,寻找生命智慧。

那种被动长期独处的人,如果他本来就性格孤僻且内向,那么,独处,会让他更加孤僻乃至古怪。

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他性格里原本就有这种孤僻的特质存在。如果没有的话,仅仅是独处,不会令人变得孤僻和古怪。

我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独处的人。

如果家里有吃的、有喝的,给我放假,我可以一年不出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但是,无论多久不参与社交,一旦与人相处,我也没有任何不适应。如果有必要,也完全可以融入高频率社交。不会变得孤僻。

我的这种独处,不是什么内在的丰盛,我不能给自己“贴金”。我就是喜欢简单而已,而人际交往太耗费精力。

独处,是不愿意融入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浪费时间;本来不孤僻的人,也不会因为独处而变得孤僻。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是发生了极端状况,比如与生死相关的疾病、或者失去亲人之类的生死大事,否则,性格在一生当中,几乎很难改变。

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影响,但极少出现对性格本质的改变。

尽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赤的、黑的,都只是表面而已。不会改变其本质。那些能够被彻底改变本质的,其实,只不过是“露出了原形”。

我有一个亲戚,70多岁了,他就是在妻子去世后,独处了20多年。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善良,非常善于与人沟通。但是却不喜欢社交。始终一个人独处。

他说,与人交流其实很“孤独”,书籍字画才懂他。

深以为然。

是所谓: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反之,走遍全世界,你的内在依然贫瘠。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性格不同,阅历不同,教育文化不同……所以不必强求。

主动独处,是避开喧嚣,选择了宁静。

主动独处的人,往往都是拥有自我同时又尊重他人的人。

拥有自我、有独立思考,所以不愿附和世俗;尊重他人,所以不愿与他人争执。所以,选择独处,就是维护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人群,也是遵循二八定律的。

无论多么“高端”的圈层,也都不会跳出二八定律。很多人、很多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而那些能够看透本质的人,往往会选择避免无用社交。尽量独处。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人,都是孤独的灵魂。而孤独,原本就是生命本质。

只有深入孤独,才能进入到生命本质,更加接近智慧。看透一切浮华逝梦。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未娶,深居简出,一辈子从事哲学思考和哲学理论的著述研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也是一辈子住在一个村庄里,独处。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看透了人心、更看透了人性吧。

像陶渊明、诸葛亮、李清照、王维、卡夫卡……都是喜欢独处的人。

独处,让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而又丰富;长期独处,更会收获灵魂的丰盈。

一般情况下,人,是很难耐住寂寞的。

独处的时候,没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人,他会痛苦不堪。他们会觉得极其无聊。当然,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遗传基因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阅历……决定了这一切。

而对于一个灵魂丰盛的人来说,一个人就是“全世界”。

独处,才是他的至高享受。而能够独处的人,他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别人。

不能忍耐孤独的人,他的内在是相对虚弱而单薄的,我们多数人都是这种人。

这种人的感情,也是肤浅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灵魂,何来“灵魂的丰盈、灵魂的交融”?

他们的一切交往,都不过是为了避免“难以忍受的孤独”。

而能够享受独处的人,他的交往,必定是因为灵魂的需要和满足。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交往。

主动选择的独处、哪怕长期独处,它不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去社交。这恰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强大和丰盛。

综上,写在最后:

我们要在一定的“层面”和“维度”之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它才有意义。

所以,能够读懂的人,自然懂。

如果我们非要说:很多孤苦伶仃的老农民,他也长期一个人独处,我没有觉得他内心深处有多么丰盈啊 ?

这么说,也没有问题。不在一个维度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观,它不像数学题,必须有正确答案。它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三观,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包容即可。

长期独处,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要一个人能够独处,我个人认为,对性格影响不大。

但是,那些原本就孤僻内向的人,长期独处会加重这种孤僻和内向。所以,还是要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社交;只需要避免无用低质社交,把这部分时间用来独处即可。

孤独,让灵魂开花。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END-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