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16女儿抑郁症,一直在服药和心理咨询,脾-双相情感障碍是任性的结果吗

16女儿抑郁症,一直在服药和心理咨询,脾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在这样一个年纪我曾经抑郁过。在青春期的孩子们身心是敏感的,我不知道您女儿是因为什么原因得了这个病,现在您要做的就是帮助她走出生命的低谷,不知道您的女儿有没有小名,你可以时常叫她最亲的称呼让她感受到你满满的爱,还有就是让她放下所有的一切去做自己,带她去一些感觉轻松的地方玩耍,一家人爸爸妈妈还有她,让她发觉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位置是很重的,给她一些意外的小惊喜,比如她喜欢什么,就给她经心准备一下,让她去接触一些乐观的女孩,看同年龄断的她们是如何快乐生活的。

青春期的孩子们,身心都在向成熟过度,这是他们的一个难关,再加上还有高压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们更加脆弱,做为家人的我们就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让她们顺利度过这一难关。由童真向一个成熟复杂的自己过度,是需要勇气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勇敢的迈出这一步,告诉她们,宝贝该长大了。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一关。抑郁是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使他们不能有一个好的姿态面对生活,人性的不同更不能得到她们的认可,她们讨厌去接触那样的世界,和自己会变成那样的人。

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总会去年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难道就这样被了,看看那无数走过来的人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吗。

生活不是黑暗,只要你心中有明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去温暖你,哪怕我们伤痕累累,也要不屈服命运的挑战

边缘人格障碍需要什么

边缘人格障碍需要什么?

我不知道是要问什么?

我说一下边缘吧!

在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谱系上,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症。由此可见,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严重程度,在心理咨询中,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最为严重的来访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非常复杂的,在咨询的状态中,他会同时展现出对于过去情感的回忆导致的抑郁,对于当下情境唤起引起的恐惧,可对未来情感的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因此,目前所有的心理咨询流派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都不尽人意。而在药物治疗上,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药物,所以也不尽如人意。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对应的问题是关系,认知上偏向于非黑即白,要么是好,要么就是坏,这导致他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是很快的,进入理想化状态,却又快速的破灭对这个人的所有理想化,导致不能有效地建立稳固的关系,而这种情况下,感觉一个人就是样的,人格状态不连续,导致别人无法将它作为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上一分钟还亲密无间,下一分钟就横眉冷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最主要的情感是分离恐惧,怕被抛弃,但奇怪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内心会认为别人一定会抛弃他,对于害怕被突然抛弃的恐惧,使得他们对于掌控的变得很强烈,因此她经常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让别人讨厌的事情,以控制别人抛弃他的时间。许多时候被人称之为作。

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身上,有时会体验到严重度抑郁症状态,来访者有倾向,容易被诊断为抑郁,有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症状,有时会激发惊恐发作。

边缘性人格障碍,缺乏共情能力,主观性比较强,无法体验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其许多认知上会被人误以为叛经离道,与大多数适应社会的人有所不同。(缺乏共情能力的有四种,自恋,强迫,边缘,自闭。)

目前心理咨询师能够对边缘性人格障碍做的最大的支持性帮助只有两个,

一,无论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治疗师必须完全的包容,依赖,攻击,愤怒,委屈,羞耻等等。

二,治疗师要给来访者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来访者做出怎样的决定和选择,治疗师都会在稳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来访者的再一次到来。

有人说边缘性人格障碍,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精神中的范围,他们的痛苦是很难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别人的理解的,如果碰见了,请宽容他们的任性。

抑郁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人类会演化

抑郁状态是人应对压力环境的正常措施,抑郁状态下能减少生存威胁,保存体力,更持久的应对困难处境,不光人有抑郁状态,很多动物都有,这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能力,但是在抑郁状态下还不能适应环境,心里还会感觉到难受,还会感觉到不安全,并且在加重抑郁状态的情况下还是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无法摆脱难受的感觉,这就是抑郁症了。在抑郁状态下没有明显难受的感觉,这是正常状态,在抑郁状态下有明显难受的感觉,这就是抑郁症了。抑郁状态或者说大脑的抑郁策略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通过遗传先天就有,是适应压力环境的策略,但是现在的环境变化的,要面临很多社会交往等等,抑郁策略没法适应多变的环境,自身觉得痛苦难受,并且觉得害怕,恐惧更加重抑郁状态,于是抑郁症就来了,这种抑郁策略在好了之后,一旦遇到压力环境,就像习惯一样会自己蹦出来,所以抑郁症的复发率很高。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属,可以做什么

最近,关于国航员工牛某某大闹头等舱的信息满天飞。一开始,大众表示难以理解牛某某的做法,认为其言行过激,污蔑他人。

此次热议源于一位名为李亚玲的当事乘客在微博上发布了事件经过和视频,并对牛某某和国航进行控诉

随着乘客“李亚玲”进一步发布“牛某某是双相情感障碍”等信息,再加上一些所谓专家、专业人士称之为“精神病”,大众一片哗然,关注点随之发生了转移:“精神病”患者可以随意乘坐飞机吗?该不该限制?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且不说这位乘客李亚玲擅自将牛某某的疾病信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公开是否违反了道德,甚至触犯了法律法规;她的这个举动已经引发了大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等所谓“精神病”的误解和恐惧,甚至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开始了污名化!这极为不妥!

作为一名临床15年、曾任担任广州公立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必须负责任地为双相障碍的患者正名:

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并不可怕,他们在公共场合攻击他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所谓的攻击实质上是被动防御,请大家不必恐惧,更不要歧视!

这两天,《新京报》、南方卫视就这个话题采访了我的看法,我作出了专业分析,并郑重地发出了以上呼吁。

何主任接受《新京报》采访报道部分内容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对此非常不了解,多家权威媒体甚至在报道中把疾病的名称写错了,写成了“双向情感障碍”,可见大众对该疾病有了解甚少。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大众直观地感受就是患者一时抑郁,一时又躁狂,情绪失控时会攻击他人。这个理解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误解。

真正的双相障碍的患者确实有轻躁狂/躁狂症状,核心表现“三高”:情感高涨,持续的兴奋感和喜悦;思维奔逸,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意志活动增强,充满精力不知疲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他们往往是非常高兴甚至是兴奋的,自我感觉良好,不会轻易与人发生,这才是真正的“躁狂”;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暴躁、骂人,甚至打人。

但是,很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对此也缺乏认识,一旦发现来诊者有过大发脾气、打人毁物等行为,就认为是躁狂发作,从而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就是我多次分析的双相障碍“过度诊断”或“泛双相化”的问题,许多精神科大夫认为这是非典型双相,但精神科专业领域,在体制内权威精神科大夫之间,大家也有分歧,比如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颜文伟教授和华西精神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也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

所以,从牛某某的行为和过往信息上来看,她很可能并非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她之所以患病,在某些场合下情绪异常激动,很可能是其成长经历和任职空乘人员期间遭受过心理创伤,不排除是一些违反航空规则的乘客带来的心理创伤。

所以,每当遇到她认为他人不遵守规则、不合理的情景时,便容易激活其创伤,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和不安,敏感易怒,言语容易失控,不排除可有类似于某种程度短暂的妄想状态(称部分乘客“密谋”打她等)。

对于这种情况,她更应该被诊断为抑郁症伴发偏执型人格改变,也符合我们机构提出的病因学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可能有的读者问,既然她敏感、易怒、容易激动,是否也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呢?

影响并不大。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虽然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无意或好意当成坏意,所以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在创伤被激活时甚至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类患者的攻击行为属于被动防御,也就是感到自己被侵犯、伤害时才会作出防御性攻击,而且,主要针对家人、密友这类亲近的、安全的人。

而在公共场合时,他们可能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但他们往往清楚知道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一般会有所控制;很多患者甚至非常自卑,不愿意出门社交,陷入自闭。

就像这次事件的主人公牛某某,虽然她面临一系列刺激而不停地指责、谩骂,烦躁不安,但其始终没有做出伤害他人或影响航班安全的行为。这类患者对外界的伤害其实很低,并不会高于大多数正常人。

总之,无论牛某某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病情缓解甚至稳定期,法律上都没有也不应该限制她乘坐飞机等公共交通的自由。不过,为避免他们与外界发生,最好有与患者关系较好的亲友陪同,及时安抚其情绪,避免类似的事态发生。

在此轮热议中,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

从本质上看,牛某某“大闹头等舱”是源于部分乘客不遵守航空规则,经空姐提醒后仍未结束通话。牛某某出于曾作为空乘人员的专业素养,出于对于航空规则的坚持,她一跃而起,愤愤不平。

换言之,她的初衷是善意的,甚至可以说是正义的,只是表达的过于极端。但当时周边的乘客从未认可她的初衷,完全忽视了在航班上违规使用手机引起的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情况,经常坐飞机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很常见,对吧?不存在危害航空安全,对吧?”乘客李亚玲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她对航空规则的漠视到了何等程度。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她一人,绝大部分乘客,此次事件的看客都是这种心态:离起飞还有20分钟,打个有什么不可以?发生过相关事故吗?何必小题大做?

也正因如此,人们的热点才会集中在所谓的“精神病人”对公共安全是否有害,而不是如果飞机开始滑行了还违反使用手机的话,将会带来有多大的安全隐患!

当然,我不是全然为牛某某的行为开脱。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包容并不代表纵容,如果对于他们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违法行为不给予惩罚,也会纵容其类似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疾病获得性收益”问题。

因此,虽然牛某某出手阻止的目的是好的,但她的言行确实过于激烈,也导致其余乘客的不满。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她,令其情绪更加失控。根据多位乘客的叙述,牛某某在航班过程中也违反了不少乘客规则,对其它人造成了烦扰。

根据网友们扒出的历史,牛某某在其它公共交通上也有过此类过激行为,甚至因辱骂警察遭受法律惩罚。

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具备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行为能力,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应该一视同仁,接受惩罚。但并不能因为对他们排斥、歧视和污名化。更不能继续对其谩骂、耻笑、甚至对其家人也进行攻击。

另外,在此轮风暴中,有不少媒体报道将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动不动就采用“精神病”“精神病人”作为标题,甚至有精神科医生也直指“牛某某就是精神病人”,“这类精神病人”。

精神疾病范围极广,重至精神,轻至烟瘾,都可被称为精神疾病。把这些人群都叫做“精神病”,合适吗?

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确,精神科临床中,双相障碍属于6类重性精神病之一。在医疗专业的语境下,称其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并不为过,但是,实际上,称之为重性精神疾病更为稳妥。

当涉及公众话题,尤其是“精神病”这个词被污名化的今天,公开发表言论时,是否应该考虑“精神病”这一措辞到底意味着什么?会给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带来何等压力和不便?

“精神病”在大众口语中是一句骂人的话,普通老百姓对这“精神病人”的第一反应是疯疯癫癫,行为失常,精神错乱,要躲远一点。如果还要对这部分重症患者冠以“精神病”的标签,让他们备受歧视,加重病耻感,对病情难道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而且现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从统计学角度,每5.5个人中就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也就是说我们的亲朋好友中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歧视他们,实际上就是歧视身边的人。

关于精神医学,精神病学,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概念和区别,我曾经撰文分析,并提出“精神病学”应在临床上消失!

而且,大众应意识到,所谓的精神疾病诊断只是从现行精神病学角度出发的、具有局限性的标签,而精神病学甚至精神医学的发展现在还有很大局限性,比如多数精神心理障碍是症状学诊断,还不能深入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更不能代表患者的全部,决定其一生!人们对待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应该保持更多的理性、理解,他们需要更多的善意。

此次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部分网友的辱骂、攻击很可能会对牛某某造成很大的创伤。一来她可能因此陷入重度抑郁,出现意外;二来也可能因外界的恶意和不理解,逐步由偏执型人格改变发展成偏执型甚至型人格障碍,真的对其身边人的造成伤害。这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国航对员工的心身健康并没有足够的重视。4年前,德翼航空副驾驶员卢比茨涉嫌蓄意撞毁客机事件,他便是型人格障碍继发重度抑郁症患者,当然在此我要澄清,卢比茨驾机撞山的行为是因为他是一名型人格障碍患者,而非抑郁症所致。所以如果我们要重视航空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重视排查型人格障碍患者。

涉嫌蓄意使德翼客机坠毁的飞行员卢比茨,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航空公司一定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心身健康,不能再流于形式,否则悲剧可能还会发生。

在文章最后,再次呼吁大家不要再将双相情感障碍等同于所谓的“精神病”,不应对这部分患者歧视、排斥、恐惧。

换个角度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实是受害者,他们大多原本内心善良,对道德、行为规范要求特别高,但遭受来自原生家庭、校园、社会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罹患疾病,他们值得被理解和接纳!

而且,双相障碍并不是绝症。我们机构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双相情感障碍背后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的病理性记忆。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记忆修复术进行修复后,是可以让患者高效康复的。

即使只采取临床药物治疗,也有很多患者通过家属的自我反省和提升,坚持服药,调整心态,结合家人和亲友的支持,逐渐康复。

更可况,由于过度诊断的问题,所谓的双相患者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双相。

最后,我再次呼吁,精神科医生在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精神病”日益被污名化的今天。否则会使患者的病耻感加重,恶化病情。治病不治人,不想病人所想、知病人所知,这是对我们精神科权威性的摧毁,是医学的悲哀!

为什么有些抑郁症患者可以痊愈,重回生活

首先,抑郁症有轻重之分,轻症的治疗效果肯定会更好,而重症的恢复会差一些。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不同,也会影响到抑郁症的恢复情况。如果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引起的抑郁症,当这些事情解决了之后抑郁的情绪会得到快速有效的缓解,比如说欠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债,觉得这辈子都还不清了,结果手里的生意很顺畅,大赚一笔还了钱还有余钱,这样抑郁情绪肯定就解决了,所谓的治标治本之分就在于此。还有很多的抑郁症是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的:什么都好,但是我就是不开心。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常见,病因不明确,所以有了很多假说:多巴胺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好在现在治疗抑郁的药物效果还是不错的。坚持治疗下去总会有好转。

除去上面说的,我觉得求诊的过程中遇到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也很重要。情绪问题很常见,也很复杂,要明确诊断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抑郁,就需要区分是单纯的抑郁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诊断有出入,药物的选择便会不同,从而治疗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情绪是个连续的过程,仔细理理自己近期的情绪,挑重点说,也会有助于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还得看患者自己。首先,你对自己的情绪有了解么?能仔细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么?求诊是否及时还是会影响到后续治疗效果的。其次,你能做到“遵医嘱”么?三个字说的容易,做到很难。医生说你得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你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想动,或者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放弃了;如果需要服药,一般需要服用一段时间,你觉得吃药太麻烦了,经常忘,又或者,吃了药以后很不舒服,头晕没力气,反应慢,所以觉得吃药没效果,自己就停了。

家人的关爱也很重要,心理疾病,家人的关心爱护,是最好的辅助治疗。虽然现实多少人是因为家人而加重了病情。。。

治疗的过程,是挺长时间的。治疗的过程,是患者和医生一起努力战胜病魔的过程,你找到好的搭档了么?你相信你的搭档么?你付出你自己的最大努力了么?你有决胜的信心么?

从医十余年,特别是心理疾病,康复得不错的病人都是对自己负责的:坚持吃药,有问题及时复诊。所以,外在的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努力了么?

愿大家都可以努力战胜病魔,你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感谢那个努力的你,加油加油哦!

双相情感障碍,每晚思瑞康0.2一片,德巴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症状考虑,如果患者的症状在这个药量下得到控制了,就是可以,如果症状不稳定或是有反复,药量就少了。在治疗初期只用一片的量,不算大意见建议:药量多少不是看几片来定的,而是能不能控制住症状,治疗初始可能后面还需要加量使用,现阶段还是坚持用药量继续服药观察。

精神病是怎么来的

“精神病”这个词,本身是被污名化的。是包含在近400种精神疾病中的一类。精神病一般是指重性精神疾病,它包括六大类:1.精神症2.偏执性精神障碍3.情感性精神障碍4.双相情感障碍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6.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

最为困扰研究者及临床学家的就是精神疾病的病因。除了少数疾病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如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之外,大多数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全大约要到25岁。期间任何生物,心理和理化方面的影响,如母孕期间饥饿,子宫内感染,产伤,儿童期创伤经历,毒品滥用等,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从而造成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些儿童在链球咽炎后突然出现强迫症的表现。

以下重点介绍一下重性精神疾病精神症的病因。

精神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异常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之间不协调为特征。多起病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相似,但男性比女性起病年龄约早5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呈慢性化和衰退倾向。

1.遗传学与环境因素:

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而且是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加上环境的因素,产生了疾病。由于多基因的相互作用,使我们很难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但是找到与疾病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确很容易。因此,改变导致精神疾病的环境因素,将会是当前预防精神疾病的重点。

2.心理及社会因素:

应激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养育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可构成影响精神疾病的因素。

3.神经病理学方面

早期CT和磁共振(MRI)研究均表明:精神症患者发病初期就有侧脑室扩大,而且患者颞叶,颞上回及内侧颞叶结构的体积减小,表现为灰质、白质体积缩小。

首发精神症患者的右侧眶额叶体积增加与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前额叶背外侧体积改变与抽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表现有关;颞上回的前角、后角和整个颞上回均体积减少,与幻听和思维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

研究还发现,思维贫乏与左前额叶及上顶叶皮质代谢降低有关,妄想与左侧颞叶代谢降低有关,联想障碍与左下顶叶代谢降低有关。患者的孤独,活动较少,紧张等症状与额叶前中央区区域脑血流减少有关。

4.神经生化方面:

精神症主要有三方面的假说,除了多巴胺(DA)假说和5-羟色胺(5-HT)假说外,近年比较受关注的是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症的病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枢谷氨酸功能,是治疗中度到重度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有希望的药物。

精神症在成年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年患病率为0.26-0.45%。有50%的患者曾经试图,10%的患者最终死于。

目前我国有近700万人患有精神症。因此,每年所造成的医疗费用支出,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生产力损失是十分惊人的。该病的预后不良,大约2/3的精神症患者长期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社会功能损害明显,功能残疾率高。全国残疾人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症约占精神残疾人数的70%,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疾病。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