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演员假装成抑郁症患者去看病,医生能诊断出-假装抑郁症的人会有什么表现

演员假装成抑郁症患者去看病,医生能诊断出

比较专业的医生是可以看出的,但如果说演员本身演的够逼真啊很细腻啊我觉得有可能会浑水摸鱼趟过去 建议:面见医生时,一定要少说话,毕竟抑郁患者是有一定的社交恐惧 多去看看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什么的,是没问题的 虽然不知道您为什么这么问,还是希望能帮到你

抑郁症患者有可能假装痊愈吗

有可能。分享一个患者的故事。

前几年,我有一个患者,是一个25岁的小姑娘。她和深爱5年的男朋友分手之后开始出现问题。她开始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工作也辞职了,却和家里人说去外地出差。每天在租的房子里躺着,几乎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基本是哭哭哭 发发呆。一个月差不多瘦了15斤,整个人很虚弱。

她当时是自己想就这样死掉算了,可是小姑娘有教信仰,她现在这种行为而导致自己死亡也属于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她咬咬牙想改变,但是发现自己已经吃不下饭了,对食物完全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严重失眠。她以为自己得了厌食症,所以去了精神科就诊。

她一次来就诊的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她的样子——近1米7的个子,瘦得皮包骨一样,长头发也干枯发黄。说话的时候有气无力而且气喘吁吁,说:医生我吃不下饭,是不是厌食症啊。说实话,当时我看见她的一瞬间几乎就觉得这小姑娘肯定是神经性厌食症了。但是我还是慢慢进行问诊,问着就发现不对了,她整个人情绪低落,思维也不是很清晰,反应比较慢,比较符合抑郁症的三低症状,而且头痛、失眠、早醒。我就问她,家里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她下一秒直接就哭了,把和男朋友的事情和我讲了讲。我安抚了她的情绪,让她去做了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并且去做了心理自评量表。回来后,确诊是中度抑郁症。

接下来就是一通开药、心理治疗之类的。当她做完6次心理治疗之后观察整个人状态好了一些。当时就想治疗效果这么好,如果她下次来,状态不错就可以减药了。

下次复诊的时候,发现不对劲了。

她来的时候,说自己最近所有的问题都好了,不失眠了,心情也特别好,希望能不吃药了。我说药不能随意的停,如果状态好了,可以慢慢减药。让她先去做量表检查。结果出来,确实无任何症状。但是我当时却觉得很奇怪,直觉觉得她在量表上撒谎了——因为她本人的精神状态和量表结果显示有些出入。

我不能就这样给她退药。

我开始来来回回的问她大量的问题。最后在车轮问题下她终于说出了实情。

她把自己患抑郁症的事情和朋友还有教会的姐妹说了,结果朋友觉得她就是失恋了,想太多才这样的,根本不是什么抑郁症,说她别无病,还说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她性格有问题,不然别人失恋怎么也没有她这么严重。而教会的姐妹,听说了她得了抑郁症之后立刻教会里面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她做了,说是让她好好休息,但是和她接触的人都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离她也离得远远的不靠近。后来给她打让她回家,最近教会的事情先不用管了。这样的事情让她觉得很受伤,自己也不是发疯,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就想复诊的时候,跟她们证明自己没有抑郁症了。

唉,又是一个被伤害的小姑娘。

其实周围很多人,对精神类疾病又很多很多的误解,这种误解很深地伤害了患上这类疾病的人群。抑郁症和精神症不一样,精神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又不一样,不是所有的精神类疾病都有暴力倾向,也不是因为患者人格有问题才得的。而且,这些疾病完全是可以治愈,可以预防的。可是这些误解让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深深的抬不起头来,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让病情变得不乐观。

这就是我想做科普的原因。

之前有次在今日头条上看见一个评论说:“抑郁症都是外国人写论文诓骗人的,只为了卖抑郁药,根本没有这个病。”

当时就意识到,科普,任重道远。

所以,回到正题,患者有可能假装痊愈,但是基本会被医生看出来。毕竟症状是骗不了人的。还是好好治疗,早日康复。

如何拆穿一个在朋友圈里无病装抑郁的人

我不明白你为啥要拆穿他?人家爱装就装,爱就呗,你不想看可以把他屏蔽,人生有太多不如意,没处发泄诉说,在朋友圈发泄下总比憋在心里面强,假抑郁总比真抑郁强!奉劝你有那闲心思还是多关心下自己,别人的事少操心,操心多了老的快!

一个重度抑郁的人,假装开朗且拒绝配合,该

真诚地走近他,让他做真实的自己!

如何看待网上一些假装抑郁症的人

装抑郁症有什么好处吗

你如何看待那些假装自己是抑郁症患者后变成

可能很多人都有类似你这样的想法,认为一些抑郁症患者是在装病,认为抑郁症本不是什么疾病,认为抑郁症就是矫情,是想不开,后来抑郁症状逐渐严重了又觉得是自己整天自怨自艾导致成为了真的抑郁症?那么作为一名治疗抑郁症的医生,我倒要问问,你有什么科学的根据吗?还是一开始你就对抑郁症患者抱着不应有的偏见,然后一错再错,觉得抑郁症患者就是装出来的,最后坑害了自己?说真的,在我这个医生看来,这样的观点就像个完全胡编乱造的剧本,脱离现实,可笑!可笑!

你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吗?

首先解答你的疑问,真正的抑郁症是装不出来的,而且即使像你说的一样,假装抑郁症的人最后也不可能变成真正的抑郁症,因为抑郁症根本不是像你想的一样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装是装不出来的。

如果我们假装不想吃饭,可能食欲真的越来越小,甚至最终出现厌食真正,前提是要坚持住少吃或者不吃饭。那如果我们假装抑郁,没有兴趣,不想接触人,闷闷不乐,会不会真的出现情绪低落的表现,会的。但情绪低落可不是抑郁症,只有长时间持久的情感低落,以及符合一系列抑郁症症状表现才会被称为抑郁症,而真正的抑郁症,可不是能装出来或者“培养”出来的。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一点在医学界是早就有共识的。因为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在同样苦难的童年成长经历中,总是有人抑郁,而有的人却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而这可不是奇迹,而是与个人人格特征,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要证据,可以去看一看抑郁症的双生子研究。

所以,我没办法按照你的问题去看待那些假装抑郁症最后真的成为抑郁症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在假装,抑郁症状给人带来的消极悲观感受不可能有任何人想要去体会,真的很痛苦,也很难,绝大部分人诶有医生的帮助是不可能走出来的。

我想来说一说社会中对抑郁症的偏见

由于所了解的讯息不同,对于抑郁症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的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抱有自己对于抑郁症以及抑郁症患病者与其他人不相同的社会看法,而这些不相同的社会看法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以及周围的抑郁症患者。

那么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作为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我看到的目前还是消极的居多,而且很多时候直接影响了一名抑郁症患者及时有效的接受系统治疗的机会。

病耻感,也许你听说过,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但这三个字恰恰成为了我国抑郁症患者无法接受及时有效治疗的主要原因。而病耻感的由来,在我们的观察下,就是来自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如果你身边的人总是在说抑郁症是“小心眼”、是“矫情”、是“懦弱”、那么你应该也会羞于让人知道自己也身患抑郁吧?可能你也会硬挺着坚持正常生活而不去医院看病吧?可能你也担心周围人对自己身患抑郁症的看法?可能你的抑郁症,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本不应该的耽误了。

抑郁症是进行性加重的精神障碍,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抑郁症是会越来越严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抑郁症最科学的治疗方法。如果怀疑有病,请别自己判断,到医院看一看医生。

最后我想说,抑郁症没有什么好羞耻的,生病而已,系统治疗一定会有好的疗效的。

精神病患者可以把自己伪装得完全正常吗

精神病患者,会把自己伪装得比正常人还要正常。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自己不正常了。

如何看待装抑郁的人

本质上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选择用这个身份。因为一般大众听到抑郁症这个词还是会认为非常严重的,会想要去关心和帮助。

就像小孩子假装生病了,其实是希望父母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甚至是可以吃到更多零食,得到之前想要的玩具,因为生病了家长都会心疼。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身边有人告诉你他有抑郁症,首先判断下他是否真的是有,如果是,及时治疗。如果没有的话,就表达对他的关心,因为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精神病能装出来而且不被人拆穿吗

和精神科医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假装自己是抑郁症,医生就诊断了,然后这个人就用诊断去请假或者什么了。医生的心理是要帮助患者,而不是猜哑迷或测谎,所以只能在有限门诊时间里选择相信患者,尽量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当然,因为精神等患者会有幻想,幻听等症状,医生会根据各种信息,包括生活常识去判断患者所说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近距离长期观察,不太可能伪装,特别是对医生,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也会问家属。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