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妈妈得了焦虑症怎么治(我因为我妈去世了。 一到晚上就很怕...)

我因为我妈去世了。 一到晚上就很怕...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科

我姐家孩子一年级成绩不好,我姐非常焦虑,应该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您好。很想先了解一下,您姐家孩子成绩怎么个不好法,具体有分析过吗,错题都是什么原因?哪科比较弱?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客观了解,成绩好坏,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还有家长的期望问题。我见到过一个家长是用100分来要求孩子,考了99分,在班里已经第一了,还觉得孩子不行。

想给您几点建议:

1. 妈妈心态平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放下焦虑,找好对策

妈妈的焦虑对孩子来说就是压力,大人的焦虑情绪最后都会传递给孩子,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利,也不利于解决问题。有不少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出现了一些学习障碍甚至神经系统的问题,包括注意力问题,多动问题等,很多都是由于不能释放而压抑到内心的负面情绪导致的心理问题。

2. 一年级的重点任务是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学习成绩

对上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好比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这时候就比较快慢,是没有意义的。要让孩子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从一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最重要。这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让孩子学会学习。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之初,有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关乎之后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

学习习惯是根本。上课听讲习惯,课后作业习惯,平时思考习惯,做事认真高效的习惯,时间管理习惯,各个方面的学习习惯综合而成的学习能力,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

这些都远比成绩本身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只要习惯养成了,兴趣培养好了,孩子的精神内核决定着孩子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对新知识汲取有一种渴望和要求,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 尊重孩子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

儿童学习各项技能都有一个黄金的学习期,在心理学上把那个最佳的学习时期成为敏感期。在敏感期里学习,事半功倍。但是敏感期的时间早晚非常个体化,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很不同。比如,数学敏感期,我家孩子2岁就喜欢数字了。但有的孩子5岁还没开始认识数字。在孩子敏感期来临之前去带着焦虑去主动教授孩子,就是违反了孩子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可能破坏掉孩子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或者从此埋下害怕和拒绝的种子,从此不愿意亲近这门学科,导致成绩不好。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是儿童的前运算阶段,儿童还不具备抽象逻辑能力,要以表象等具体形象作为认知凭借物。所以你问一个孩子2 3等于几,他可能想半天都答不出。你问他上午吃2根冰糕,下午再给你吃3根,你一天吃了几根,他可以马上告诉你,吃了5根。你如果懂得儿童的这个发展规律,明白儿童不可能去完成超越当前心理水平的任务,就可以明白学习的时机,学习的方法有多么重要。违反规律的教授知识,只会破坏掉孩子的学习能力。

4.跟孩子一起玩转学习

一年级还不算太晚,最好在上学前,就帮孩子建立起“学习=好玩”的逻辑关联。让孩子把学习当游戏,从游戏中好好学习,提高成绩。

现在也有好多有趣的游戏学习书,比如学数学的逻辑狗。生活中也可以用养育智慧带着孩子学习。比如我家孩子上学前就很喜欢车和交通标记,他喜欢看红绿灯,就在那里看数字,并且还是倒计时的数字,这就是对数学的学习。他很喜欢马路,在各条街道上看路牌,上面的路名指认就是对语文的学习。

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带孩子玩的时候,比如喂兔子要记住喂了几根胡萝卜了,别给兔子吃撑了,这也是对数学的学习。 孩子喜欢故事,跟孩子一起阅读绘本,那就是对语文综合的学习。

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因为孩子天玩,孩子就是在玩中学习的。

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我,多多交流哦。有问题也欢迎留言讨论。

家里有个中考学生,大人总是坐卧不安,焦虑,怎样能摆脱焦虑

题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看到您的问题,让我想到昨天邻居和我诉苦。他家大儿子读初三,再过俩月就要中考了,可成绩一直不理想,考本地的省重点高中恐怕有点悬,到普通高中去读又不甘心。这让他寝食难安,却又无计可施。

我想把我当时告诉他的话再和您说一遍:家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不安、焦虑的情绪,对于孩子的复习和考试都百害而无一益的。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压力最大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在此时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担压力,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全心投入备考中,争取考入理想高中。

当然,当孩子 的成绩不理想时,家长有不安、焦虑的情绪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减轻忧虑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紧张。

当然,我也不是鼓励家长做甩手掌柜。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孩子的中考保驾护航。

01 做好孩子的心灵导师,帮助孩子渡过人生第一道坎。

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心情变化,并在孩子需要心理帮助时能及时给予引导。中考复习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考试次数频繁,成绩波动明显,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前所末有的压力。

此时的家长就应学会”察颜观色“,在孩子考试失利时以热忱的鼓励,在孩子迷茫时以智慧的引导,在孩子得意是以温暖的提醒。当好的孩子的心灵导师,这是考生家长都必须肩负的责任。

记得17年我任教的班级有个女生,平时成绩在班前十,但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第一次全市摸底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掉到班级三十名之外。女生随后的一周里,情绪明显低落,上课走神,作业缺交。我一边找女生聊天,和她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她树立信心。 同时联系女生妈妈,让她妈妈多和她聊聊,用亲情温暖孩子的心,让她在生活中找回自信。经过家校的努力,孩子在后来的考试迅速调整了心态,成绩也稳步回升。

02 和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

读初三的孩子,在校的时间远远长于在家的时间。要想了解孩子 的学习状态,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和班主任沟通。家长不要怕麻烦,也不要不好意思,只好不是太频繁,老师们都很乐意和家长沟通的。有家校的充分 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状态你就能做到心中有底,不会再无端猜测,让自己感到不安、焦虑了。当然,如果孩子有学习松懈,思想开小差的苗头,你也能第一时间掌握 ,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回归正轨。

03 在生活上给孩子最贴心的关怀和照顾。

关心孩子的吃饭,保障充足的营养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应付繁重的学业。关心孩子的 睡眠,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能让孩子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04 当好孩子 的小助手。

在条件充许的情况,可以帮助孩子搜集考试相关信息,分类整理,便于孩子阅读。像语文的历年中考作文,当年的考试热点素材,政治中时事材料,这些材料对孩子的中考复习都有帮助,你搜集整理好交给孩子 ,可以让孩子的复习事半功倍。

总之,在孩子面临中考之际,家长要一边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过分地嘘寒问暖,不刻意地询问考试成绩,给孩子以轻松愉快的迎考氛围;一边又要多一点细心和爱心,为 孩子的中考复习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最后,祝您的孩子 中考稳定发挥,升入理想的高级中学!

我是@悦读悦写,一位爱阅读爱写作的语文老师,很高兴和您分享我的一点教育心得,欢迎您的留言,期待您的关注!

母亲经常失眠,总是说自己睡不着觉,该怎么才能缓解

母亲经常失眠,总是说自己睡不着觉,我给你列举一些失眠的情况,并附有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如果你母亲到了老年阶段,此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睡眠质量也会下降,随着年龄进一步大,睡眠只能维持在3到4个小时,另外老年人睡觉很轻,稍微有点动静就惊醒,轻微的噪音就容易睡不着,居住环境要安静,室内温度要适宜,保持在23度左右。睡前不要喝浓茶,不要做巨烈运动,睡前喝点牛奶,吃点香椒,睡前用温水泡泡脚,这些都有助于睡眠。

2,如果是颠倒时差,生物钟紊乱,可以给她制定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坚持一定时间就可以纠正过来,恢复正常睡眠。如果是到了陌生的环境睡不着,就尽可能减少在不熟悉的环境过夜,减轻应激睡眠障碍。

3,保持心情愉悦。老年人心理很敏感脆弱,想的很多,承受压力能力很弱了,尽量做到让老年人无牵无挂,一些负面的事,或家中占时解决不了的困难等,不要与老人讲。

4,失眠与许多疾病有关,失眠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类疾病,心源性疾病,肝源性疾病,痛经,……如果确定不了原因,最好到医院检查,查出真实原因,对症治疗。

5,某些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睡不着觉,失眠。可以看看精神心理科。

失眠看似只是睡不着觉的小事,其实很复杂,牵扯着许多大病的潜在危机,万不可轻视,留下遗憾。

如何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感谢邀请,如何消除孩子的内心不安和焦虑?

看了题主的特定的带孩子生活,造成孩子的内心不安和焦虑,因为孩子现在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里是来自父母给孩子的一种感觉,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放心,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和心灵感应。

现在孩子变得这样不安和焦虑,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告诉孩子,父母虽然以前不经常陪伴你,但是从来都关心你,并且告诉孩子,你一定可以的,这之中一定好好陪伴孩子,多给拥抱和抚摸孩子,拥抱是给对方安全感最好的办法,多多说孩子,我们爱你,让孩子逐渐感到自信和幸福,只有感到幸福,孩子才有安全感和不焦虑不安

培养孩子安全感,并不是报喜不报忧,家里有什么事情,把孩子当大人一样,让他或者她了解家里情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时候,孩子才更面对现实,并且,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讲解生活,学习,走路安全常识,并且告诉孩子,不管何时何地,父母都会及时的,温暖的,回应你的一切,即使不在身边,心在感应在,这样,慢慢孩子就会有了安全感,也会慢慢消除焦虑。最后说陪伴孩子找回安全感,消除焦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细心,耐心,温馨!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