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教育 > 青少年心理

弗洛伊德的经济学原理-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区别在哪里

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区别在哪里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从古至今,对“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命题,有许多名家作了精辟的论说.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解说.
?弗洛伊德早期的三层心理结构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的心理,后期的人格三部论侧重从哲学高度剖析了人的心灵,虽然存在差异,但前后期理论都强调本能、冲动和等所充斥的无意识部分.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1]
?无意识,是一个黑暗中的王国.心理学家们一致把人的心理比作一个“黑箱”,可以说无意识就是这“黑箱”中最黑暗的深层.弗洛伊德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一个把睿智的眼投向那冥冥的世界,把无意识搬上科学的庄严的案几.为此,他受过讥笑、嘲讽甚至遭到辱骂,经历了一切巨星初升时都难免的冷寞.当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其泛性观点,对本能、等作用的片面夸大,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偏颇.然而,无意识毕竟是存在的,它是科学之谜,也理应被科学地研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以巨大影响,以至二十世纪的学者们,在解说“人”时,很少有不提到弗洛伊德及其无意识理论.笔者在此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以及对二十世纪“人”学的贡献分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揭示时代特征?更新理性“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弗洛伊德生活和成长的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是资本主义堡垒之一.十九世纪末,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它固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出现了许多病态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维也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的伪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在“性”领域则受到封建的伦理道德、制度和天主教清规戒律三重压抑,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出现种种反常现象,引起人们对精神内部的机制、结构研究的高度重视.加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也暴露出过去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促使人们不能不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内部领域,探求和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奥秘.再者,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性倾向十分明显,弗洛伊德也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危机理论家的行列.实质上,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正如尼尔所指出的那样:“维多利亚式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得更妙:“如果弗洛伊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3]时代造就了弗洛伊德,其学说必然会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尤其是人类一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就一直生活在战争的乌云笼罩之下.本世纪上半叶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浩劫——数千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亿万人流离失所,世代创造、累积起来的财富化为灰烬.而自1945年大战结束至今,全球所进行的地区性、局部性的小规模战争,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之,人口迅速膨胀,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和践踏,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说,现代人所处的时代则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大起大落的时代,是一个痛苦失望而又充满希望和建树的时代,是一个毁灭而又创造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现代西方人,他们的现代意识明显地表现为异化感、荒诞感、孤独失落感,心理机制则呈现出燥裂的、忧郁的、怀疑一切的特征.现代西方人越来越感到,在向外在大自然索取自由的过程中,是付出了牺牲自我内在自由的高昂代价的,于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十分明显而突出.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又必然要在现代人的人格、本质等方面反映出来.于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二十世纪“人”的存在和本质有了新的特征和内涵.弗活伊德以其无意识学说,探索、揭示、解说人的精神生活内部的矛盾,正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人”的一些本质特征.
?弗洛伊德把所有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看成是由无意识、前意识、有意识,或者说本我、自我、超我,这样三个小我构成的,其中无意识、本我是人格中最深层次的我,它以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是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
?但是,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现,曾使近代人坚定不移地认为宇宙是按照一些简洁的公式、定理来运转的,因此,理所当然的,人的生活包括内心生活,都应当遵循某种理性的秩序,就犹如地球必然绕太阳运转一样.加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旗帜,以人性、、人智对抗神性、神权、神智.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同自然科学相结合,筑起了理性的审判台.维护着从自然到社会进而至人的内心生活的秩序.自此以后,一切都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审视,“人”则被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研究和说明人的本能、、情感等无意识因素,以及它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对人具有支配力量的学说.这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或纯粹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既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从理论上揭示了现时代“人”的一些特征从而更新了理性“人”这种观念.
?考茨基曾说:“人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有意识的行动的动物.即使在今天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我们的行为仍然经常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出自于无意识的本能、欲和习性的”.[4]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正是揭示了这些非理性精神生活,让我们看到“人”并非是纯粹理性的动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所说:“使人的自尊受到第三次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的激发.换句话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决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很清楚,他的观点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本性的方法.”[5]
丰富了“人”的内涵?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本质等作了辩证的、科学的阐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东西,作为现实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等等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也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还论述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8]
?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既肯定人的社会属性,但是,也并不笼统地反对人的自然属性,他们认为“吃、喝、性行为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然而,我们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人的理性尤其是社会属性部分的阐述,系统、深刻而精辟.相比之下,对人的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则远不及社会属性,尤其是对人的非理性的精神生活因素,更是重视不够.诚如奥兹本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于形成主观的原动力的心理过程,所知道的还很不充分,也不曾加以适当的注重.……却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9]虽然是“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造成阐述“还很不充分”,但恰好说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确实远不及对社会属性部分论述得“充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今天看来固然有夸大和抽象之不足,然而,它却是最早深入而系统地进行科学探求、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根源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非理性、无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本能、、冲动等无意识因素的大胆分析和说明,既更新了过去流行的“理性人”的观念,从而丰富了“人”的内涵,而且,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内容,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尤其是支持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的肯定.
?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0]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人的自然属性,限于时代、环境因而论述得“不充分”.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专门研讨人的非理性和自然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虽然不是发现无意识的第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无意识理论是人类在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既使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又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学名家名著.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为了解说他所理解的“自由的含义”,对人性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结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的组成部分”.所谓外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的如下一些特征:“爱、破坏性、狂、顺从倾向、权力欲、超然性、自我扩张欲、吝啬、感性享受以及对的恐惧”[11]等等,这些个性特征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特点是“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可塑性”[12].而所谓内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必须吃、喝、睡、针对人对人去保护自己等等”[13],这些特性是“植根于人生结构的需要”[14],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它们若是得不到满足,一旦超过限度,人就无法承受,这些特性可以用“自我保存的需要”来概括.弗洛姆对“人”的解说,可以说直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因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说成是人性的根本动力,忽视了社会经济对人的影响,于是他自己对弗洛伊德予以反驳,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在心理学界,常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称为“第一思潮”.把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二思潮”,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三思潮”.马斯洛人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在继承、借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基础上创立的,马斯洛在对人性进行论说时,提出“基本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动力.[15]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6],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也就不会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了. ?过去,我们对人的“意识”多停留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上,重在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17]中,“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重点探讨了人的认识、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生理机制问题.这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二十世纪对“人”进行探讨和论说的名家名著,都几乎无一例外是“踩”在弗洛伊德的肩上的,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对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研讨的推动作用,波林作了形象而中肯的说明:“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18].
?总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国际影响的学说,它既有不足和偏颇之处,亦有应予肯定的内容,我们在此分析、评说其贡献,只是想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接受有益于人类精神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因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作出了丰富、发展甚至更新的贡献,使“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含.“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这种观念到今天已经普遍为人所首肯,而且,现时代的人们,既重视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同时也不再忽视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注重自然属性了.这种新观念的普遍确立,新方法的广泛使用,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所起的拓荒意义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不仅对“人是什么?”作出了新的解说,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且因此而给西方人的思维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领域,继而对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方法的大量运用,二十世纪文学“内倾化”特点的形成,文学评论中精神分析法的盛行…….

爱因斯坦的研究经费和生活费是谁提供的

爱因斯坦有工作,研究是他的爱好。1902年6月16日(23岁),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1903年(24岁),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他们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1904年(25岁)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26岁)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906年(27岁)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1907年(28岁)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1908年(29岁)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30岁)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31岁)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1911年(32岁),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1912年(33岁),提出“光化当量”定律。1913年(34岁),重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震惊世界1914年(35岁)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破孩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1915年(36岁)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1916年(37岁)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1917年(38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非常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并表示:“我尊敬,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9年(40岁),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同年,与表姐爱尔莎结婚。1921年(42岁),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同年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4月5日至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1922年(43岁)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和上海。1922年11月9日,在去日本—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44岁)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1923年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1924年(45岁)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1925年(46岁)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5月—6月,去南美洲访问。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接受科普列奖章。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1926年(47岁)同海森堡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7年(48岁)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1928年(49岁)1月,被选为“德国-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1929年(50岁)2月,发表《统一场论》。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普朗克奖章。9月,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1930年(51岁)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州理工学院。1930年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1930年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1931年(52岁)3月,从美国回柏林。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以制止其对的军事侵略。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1932年(53岁)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3月,从美国回柏林。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1933年(54岁)德国纳粹查抄他在柏林的寓所,焚毁其书籍,没收其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得知消息后便加入美国国籍。1934年(55岁)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出版。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获富兰克林奖章。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为使诺贝尔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1936年(57岁)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1937年(58岁)3月—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3月,声援“七君子”。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1938年(59岁)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1939年(60岁)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 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1940年(61岁)5月15日,发表《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同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1941年(62岁)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1942年(63岁)10月,在犹太人援苏-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1943年(64岁)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65岁)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1945年(66岁)3月,同利奥·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9月,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原子战争和世界的言论。1946年(67岁)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任。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道路。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敦促建立世界。1947年(68岁),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的言论。9月,发表,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1948年(69岁)4月,同天文学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1949年(70岁)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1950年(71岁)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晚年集》出版。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遗产由内森博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1951年(72岁),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6月,妹妹玛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1952年(73岁)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11月,第1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死后,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1953年(74岁)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的生活。5月16日,给受破孩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斯破孩,引起巨大反响。为纪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间的激烈争论。发表《〈空间概念〉序》。

人的幸福感主要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而来

人的幸福感主要从物质还是精神上而来?个人认为,人的幸福感应从物质和精神上双重获得。从大的方面讲,国人的幸福感现阶段从物质上来说,就是要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民小康,幸福送到每个人,每个家庭。让人人都有幸福感,人人都有获得感。小康路上财运广,劳动致富精神爽。国人的幸福感从精神上、长远上来说,就是要加大环境治理,全面实现绿水青山的理念。把国家建成风景如画,美丽家园的壮美诗篇。把中华传统精髓发扬光大。让城乡面貌,文化底蕴,国人素养,得到全面升华与提高。使国人对国家有爱国热情,对祖国有爱国情怀。从个人的幸福感上讲,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充足,对实现个人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婚外情的人到底图什么

这个问题,我真想听听情感专家涂磊是怎样分析的?我作为一个男人,多年来的冷静观察与思考,婚外情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之前极少极少,那时候叫。所以,这是性观念,婚恋观受西方的沉移默化影响而产生的。我分为三类。1,扎不紧的篱笆招来野狼。有些婚外情是由于夫妻感情不和,情感上空虚,孤独,寂寞,性生活不和谐,或无性婚姻。彼此的感情世界走入沙漠地带。作为正常人,生理上都有正当需求,心灵上也渴望抚慰,尤其是女性显得更迫切,但女人天生内敛,含蓄,被动。人不是生活在封闭空间里,一旦机缘来了,遇到对的那个他(她),就像沙漠里突然出现一片绿洲。兴奋不已,情不自禁,渐渐的,双方擦出了情爱火花。……。这类男人女人的婚外情,往往是真心投入,以爱温暖对方。2,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这类的男女都是图新鲜,找刺激 ,以“玩”取悦对方。尤其是男性显得更主动,更普遍。男人天性好色,是视觉动物,见一个想“爱”(其实是玩)一个,别不承认。男人属进攻型,一旦锁定目标,主动进攻,热烈追求,,女人往往经受不住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挑逗,女人是感性,听觉动物,经不住男人的甜言蜜语,花言巧语,不是吗?往往有些长相一般,或丑一点的男人,都能勾上美女,就是靠男人的嘴功和手段。这类的婚外情,感情游戏,你好我好就好,男人主要图新鲜,刺激,女人往往看中男人的钱和物。3,红旗不倒,彩旗飘飘。这类婚外情的男人女人主要是爱慕虚荣,跟风攀比,这美的男女观点是有婚外情的人才有实力才有魅力,多几个显得有面子,有派头,现实生活中就有些男人女人私下在聊,互相窥探对方是否有相好的,有几个,似乎谁在外相好越多谁更有实力(这指男人)更有魅力(这指女人)。这类男女家庭稳定,夫妻感情也好,只是在外,决不破坏家庭。婚外情是以“性”滋润,培养,维系双方感情。当然男人必须有金钱,物质的付出。大多是男人付出,女人只付出感情(上的付出,男女是互相的,也平等的)。

标签: 浅谈舞动治疗与身心不二(舞动治疗的原理) 亲社会实验室丨经济不平等与追求快乐(经济不平等论文) 我想和你恋爱,你是谁不重要|解忧杂货铺(你想和我谈恋爱和你想和我谈个恋爱有什么区别) 精神内耗(X),情绪内耗(O)(精神内耗会怎么样) 心理咨询如何拥抱线上经济?(线上心理咨询的发展前景) 对人对事都竭尽全力,追求完美,为什么我还不幸福?(对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 停止精神内耗的3个好习惯(建议永久收藏)(怎样消除精神内耗) 恋与不恋,不止我们想的那样(不恋和不念的区别) 《精神卫生法》将再次修订?(精神卫生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对人对事都竭尽全力,追求完美,为什么我还不幸福?(对什么都要求完美的人) 从依恋理论角度看,爸妈和老人谁更适合带孩子?(父母和老人带孩子的区别) 与“精神分析”相遇:从排斥到深入(精神分析的见解) 越休息越累:停止精神内耗,正念是一剂解药(越休息越没精神) 安全感和宽恕有什么关系——附带自救方法(安全感和安全的区别) 【荐】你不了解的精神分析圈内黑话(精神分析术语大全) 爱是超越绝望的精神力(真正的爱是超越生命的长度) 精神心理概念滥用的危害,警惕在国内蔓延(精神心理概念滥用的危害,警惕在国内蔓延的例子) WHO发布最新精神疾病诊断参考指标,修订多项认定标准(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一般包含哪些部分) 越有钱,越无情?丨社会经济地位和道德(这个社会越有钱的越有钱) 精神内耗,要多看“疯电影”?(精神内耗严重可以恢复吗) 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孩子,有可能出现哪些精神心理问题?(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精神卫生法》将再次修订?(精神卫生法发布时间) “天才儿子”刷屏背后,是1亿被污名化的精神疾病患者(天才得的精神病) 亲社会实验室丨高经济不平等社会降低人的情绪智力?(经济不平等如何危害社会) 浅谈心理学——抑郁症≠抑郁情绪,一字之差的区别(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英国大量青少年变性后后悔,精神医学、心理学界应反省(英国反复变性人) 肖水源: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当了母亲我才醒悟:世上失败的父母都曾是受过伤的小孩(失败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代人想要纯粹的爱情,为什么这么难?(追求纯粹爱情的人) 全球精神病大流行的背后“推手”,我们都忽视了(精神障碍在全球排首位的病是什么病) 做事的荡秋千效应(荡秋千原理究竟蕴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被遗忘的精神障碍: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精神遗传) 精神卫生支出暴增,患者不降反升!精神病医学将废除?(精神疾病卫生法) 就算被开除,我也要吐槽一下工作周报(工作一周被辞退有经济补偿吗?) 总是「追求完美」可怎么办啊?丨完美主义(总是追求完美是强迫症吗) 英国大量青少年变性后后悔,精神医学、心理学界应反省(英国变性tara) 盘一盘,狗塑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狗塑是什么意思饭圈) 精神内耗,要多看“疯电影”?(精神内耗的表现) “天才儿子”刷屏背后,是1亿被污名化的精神疾病患者(天才精神问题) 对人对事都竭尽全力,追求完美,为什么我还不幸福?(对人对事尽力就好了) 肖水源: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是?) 经常“精神内耗”的人,建议多做这3件事!(精神内耗是心理疾病吗) “我极度追求完美,只是因为我不敢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我太追求完美了怎么办) 精神分析家,帮助青少年构建自己的房子!(精神分析案例) 精神分析家,帮助青少年构建自己的房子!(精神分析模式) 精神障碍预防和治疗的前沿方向(精神障碍的预防最重要的是) 首届“00”后踏入职场,反向管理领导就靠你们了?(反向管理原理) 越有钱,越无情?丨社会经济地位和道德(越有钱越无情ted) 焦虑、抑郁...那些被污名化的精神病(精神疾病如何去污名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