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我突然的反思(你在喜欢的QQ群、微信群中,突然被群主踢了,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你在喜欢的群、群中,突然被群主踢了,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看到你被群主移出群这几个大字,我就特委屈,无奈,十万个为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的就是,我根本上不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所以能有个特别喜欢的或群,我想那是很难得的,很值得珍惜的事情。

对于这样一个不爱社交,喜欢少出现,少聊天的人来说,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关心群里的消息,会因其或喜或悲。

如果那天我被踢出这个群了,我一定会马上考虑自己是否做错事了,为什么会这样?具体情况一定要问清楚,解决好误会。

但如果不是我做错了,那我也接受这种情况,或许踢我的人不喜欢我而已,没事的!难过几个小时也就算了,不吵不闹也挺好的。

同一职级同事,突然升职了,能力相当的你忧郁吗

“小良观点”:职场中周围同事升职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对于能力相当的认识,心理学中对这种认识称之为“虚假同感偏差”。“你以为”的事情只是你以为,要避免这种误区。除此之外,即使真的能力相当,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陷入“情绪”,及时建立好自己的“情绪界限”,引导自己正向工作。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并不是能力相当,能力相当是自己的视角,谨防“虚假同感偏差”。

(二)是能力相当,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陷入“情绪”,及时建立好自己的“情绪界限”。

一、什么是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经常会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判断正确性的一种,当遇到与此相的信息时,会过分强调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正是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信念。

题主的同事突然升职,题主也许是带着“虚假同感偏差”去看待这个现象,潜意识的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好同事的工作,二者能力相当,这就陷入了一种“你以为”的心理陷阱中。

二、虚假同感偏差的表现是什么?

(1)强烈排斥外部信息,有着自己的倔强

虚假同感偏差时,你会强烈排斥外部的信息,有着很主观的意见。并且,会很强烈的认为,别人不懂你的实际情况,甚至不屑于辩驳。生活中,我们常常称呼这样的人要倔强的性格。

(2)总感觉有些人和自己三观不合

虚假同感偏差时,你对“三观正”的理解,往往会变成“三观与自己一致”,有时候自己认为的理所当然在别人看来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自己的喜好、经验、性格都会成为心理偏差的一部分,让你做出不客观的决策,甚至导致失败。

(3)生活中,有时候会犯武断的错误

武断可不是果断,有时候,虚假同感偏差时,你往往会在没有彻底了解清楚事务的优劣性时,就着急的下了论断。而这种结论的得出,往往是自己同感偏差后,误解了客观事实所造成的。

(4)盲目自信,夸大自己的判断

虚假同感偏差时,往往会带来盲目的自信,甚至产生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让自己夸大本身的判断。也会造成别人的不理解。

三、针对虚假同感偏差,该如何去做?

想要克服“虚假同感偏差”这种心理陷阱时:

(1)平等沟通:正确理解“三观”,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人与人的不同

“三观”不能具有排他性。这是一个人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感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太多的对错,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必然的有不同的,在此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平等的沟通。要特别注意“平等”。不要觉得自己理解深刻或者智慧过人。

(2)个体经验:明确个体的经验不能成为真理,尝试推广验证

不管你认为不要想当然地就去做一些事,盲目的自信有时候会犯大错。所以,始终谨记,个体的经验一定不会成为真理。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优秀经验,可以去建议别人,在他人身上得到验证,适合绝大多数人的经验才是真理。

(3)不擅自做主:认识到思维差异的存在,不要自作主张为他人做决策

集体活动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能擅自做主,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尤其是那种不涉及自己,但可能会替他人做决定的场景,要特别注意。

(4)换位思考:多与他人沟通

闭门造车很容易陷入误区,虚假同感偏差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别人的想法后在表达自我,一定要多与他人沟通,并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想当然是大忌。

(5)表达自我,也要善于倾听

多与他人交流,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倾听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什么是“情绪”?

如果自己没有虚假同感偏差,同事确实实力和自己相当,但人家晋升了,自己就要忧郁吗?不是,这种时候,要注意摆脱情绪的“内心小剧场”。

什么是情绪?就是外部变化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就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别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加薪,很容易刺痛自己的神经,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是情绪。就题主遇到的问题来说,能力相当的同事,晋升的快乐情绪,对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或者说“”,才会产生要不要忧郁的想法。

五、“情绪”的表现和危害

情绪的危害是渐进的,你会在别人的情绪变化中逐渐失去自我,小良认为,有以下五个程度:

(1)小心翼翼:开始失去自我

当别人的情绪开始深度的影响你的生活时,这个过程中,你越来越在乎他人对你造成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小心翼翼,当你忧郁时,你就开始失去自我,忘记了本来属于自己的积极情绪

(2)自我怀疑:我是否做的不够好

也许你本来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规划,但同事的情绪(升职的开心)刺激到你的正常计划,你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做的是否有哪些不好,是否方向正确,对于本来的计划,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3)对自己失望:开始没有原则

当你内心的小剧场不断入戏,同事的日常始终在刺激着自己,你的价值观甚至会发生改变,也许试图通过模仿,也许试图通过对抗,总之,本来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原则开始发生倾斜。

(4)忽略自我:失去感觉与表达能力

当长期处于情绪时,你会慢慢忽略本来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被周围的情绪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看法,失去了本心的感觉和本心的表达能力,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你。

(5)习惯取悦:让对方开心,以减少

丢失自我之后,没有价值观和原则的支持,你很快就会为了让领导,让同事开心而习惯取悦别人,这个时候,你的世界已经全部是别人的情绪。本心已经被没了。

六、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自己,建立好自己的“情绪界限”,避免“情绪”

了解了情绪的危害,我们看看如何应对:建立好自己的“情绪界限”。我们有重要口诀:停、看、应。

(1)停:停止思考,转移情绪,离开现场

当外部情绪在你的内心时 ,可能伴随着声音、情绪、别人的称赞羡慕、自己的不不忿遗憾,以及一些特有的努力场景、付出回忆,会让你感觉到很大很大的压力。这股压力,会使得你感觉到很大的焦虑,逼迫你反射性地去对比和判断。

发现了吗?这个模式造成你无法说不的情况,它是这么运作的:

情绪场景给予的压力→内在焦虑→内在回忆→本心被消失

所以,要做的很简单,立马停止,跳出这个圈子,离开情绪。这种怪异的情绪就是你的情绪界限,立马退回,不要触碰自己的情绪界限。

(2)看: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内心的真我

当你“停”,离开现场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看”。看破那些焦虑和罪恶感,看到自己的真实收获。

1.先缓和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安静和理性下来。不要盲目的气愤或者怨恨,也不要怀疑和失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认真分析自己的情绪来源。

2.回顾自己的历程与真实的自我得失,将主要角色从外部情绪转移到自我情绪上,在上帝视角回顾自己的历程,努力过,就一定会有所得,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客观正确的找到自己的收获。

3.安抚自己的焦虑感和罪恶感,并再次提醒自己的情绪界限在哪里。将自己内心负面的情绪和无法解决问题的情绪尽量消弭。

(3)应:拟定因应策略、练习并应用

一次一个改变,设定不同的目标,小良建议可以从“我一定做得到的事情”开始。每次陷入情绪,就让自己“停”,“看”一次,每次走入这种情绪,都从一个应对策略走出来。循环起来,触碰一次界限,就制定一个应对策略,多触碰,多制定。久而久之,就会从情绪中走出来!

总结、当遇到题主的困惑时,可以如下这样使用停,看,应:

比如,题主遇到同水平的同事晋升,同事们热情恭维,这个过程中自己被外部情绪带动,可能会做出或者说出不和谐的话,或者在内心蒙上灰暗的想法。这种时候,已经触碰到自己的“情绪界限”,立刻“停”,强迫自己跳出情绪。等同事们的外部环境不在,或者自己换了环境,再来“看”自己。冷静看待自己的真实得失,安抚自己的焦虑感和罪恶感。最后来“应”,拟定自己的因应策略,每当自己“停”,“看”一次,就制定一个能实现的目标和策略,每次走入这种情绪,都从一个应对策略走出来。这样循环起来,就会从情绪中走出来!

平时很亲密的同事为了一点小事突然间不说话了,有继续交往的必要吗

谢邀!平时很亲密的同事为了一点儿小事就不说话了。有继续交往的必要吗?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了一点儿小事。亲密的同事就不说话了。这孙子什么亲密同事,如果是为了大事儿还要人命呢。无论是男同事还是女同事,都要有大气能容量,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作为一个亲密的同事。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耍起小性子,玩儿心小心眼儿。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必要深交。作为一般同事即可。假如继续交往的话。还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如果他能耍小性子。就说明他没有诚信和信任的信誉度,不知道哪一天因为误解又出现了问题。同事之间最好以着正常的角度来交往。不要搞亲亲疏疏小圈子,搞势力范围。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的人交往总是以利益为中心而画弧。在利益问题上稍微吃了点亏。马上就变脸了。有的人就是利益主义者。个人主义私欲膨胀。有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碰到一点儿就暴跳如雷。宁可交君子。也不要交小人。好虎一个能拦路,耗子一窝也是喂猫的。结交同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必须擦亮眼睛分出好赖人。否则,吃亏上当或者被欺骗。常言道,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