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自我封闭很多年没朋友(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爱社交、没有朋友的人该怎么办)

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爱社交、没有朋友的人该怎么办

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精芬人”——精神上的芬兰人,极度注重自我空间,极其宅。

爱不爱社交,是一种社会选择,不要给它扣上很多大帽子,什么孤僻啦、不合群啦、内向啦,甚至说他们没出路,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有些宅的人,在亲人各种“好心”的劝解下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那就要进行“脱敏训练”了。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我们都不能太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太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判断。把别人的口水捧高了,自己的身段和姿态自然也就低了。这样的人,哪怕于各种热闹的社交场所,积攒了一沓沓的名片,也仍然是无效社交,没有平等,何来尊重?没有尊重?何来真心交换?孤寂时,翻翻四位数的通讯录,依然点不开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聊天框。

不要光看到人脉的重要,它带来利益,也带来压力。我知道有的人是真心喜欢人际交往,也有的人只是假装合群假装喜欢。很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可以闭门清修。

所以,宅,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还算是一种不坏的选择。当“关系即要求、关系即压力”时,跟自己呆着,真的挺舒服的。

远离了社会两年有些脱节,现在经常感觉孤独,想重新融入社会,有什么好办法

题主并不算远离社会,如果担心经常旅游而和社会脱节的话,岂不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你这也算一种阅历,并不是远离社会的。融入社会不难。


我几乎不交朋友了,现有的也不联系,这样好吗

人到一定年龄之后,的确不愿意再多交朋友了。

但是做生意的人,还会愿意多交朋友,那是想让生意越做越好。

我马上40岁了,已经很少和陌生人聚会、也很少再交朋友!

朋友多了,路宽。

年轻时爱吃爱喝,本来身边朋友只有发小、同学,参加工作后,工作中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了我的朋友,然后朋友带朋友一起聚会,便和朋友的朋友也成了朋友。但是慢慢地、慢慢地,长久不联系的人便渐渐熟远了,五年以上不联系的人也就成了陌生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新认识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发现不对脾气、性格不合,也便撒了下去,见面只打招呼,却没有什么深交,这类人群只能算是认识,但不能称之为“朋友”。

身边朋友浪哥,比我大几岁,以前是做IT行业,2006年至2012年时在工作中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伙计中,就他的朋友多,各行各业的都有),一个月30天,有28天的晚上下班都是和朋友们在饭店吃饭。2008年时我每个月工资发到手才600多元,他每个月能挣5000元。2011年3-6月四个月挣了4万元,但是全花完了,到歌厅唱一次歌,充值5000元,一次性花了4600元。后来因为闲工作太累,辞职了,又找了工作。2014年时新工作单位出事了,他的资金全被套住了,还欠几十万信用卡,他想找曾经胡吃海喝的朋友们借点钱周转一下,却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借给他钱。那件事情过去之后,他差不多和所有的朋友断交了,再也不跟他们吃饭、喝酒、共事。

2014年时,身边两个关系挺好的朋友合伙开饭店,如果盈利也没事了,可偏偏是亏损,结果两个朋友分道扬镳了。

我参加工作近20年了,20年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最后留下来的只有那么五、六人,这五、六个人我们每一星期都会见一次面,最长一个月,我们肯定要见一次面,见面就是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工作、聊聊生活、聊聊今后打算。

随着年龄的增大,现在的我也很少出去交朋友,或者可以说是根本不出去交朋友,身边有五、六个朋友已经很知足了。

人到中年,哪个不都是出门在外忙工作、回到家里忙孩子,父母年龄大了还要照顾父母,谁还有那么多时间出去交朋友。

人到中年,朋友要“存真去伪”,“朋友”会“越变越少”,这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