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我每天都被过去的事情所困扰,这算是ptsd吗!?(那些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让人几近崩溃的事,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那些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让人几近崩溃的事,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堂”,送华大心理精品微课啦!《走出两性关系中的孤独 》《直面内心的恐惧 》《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绪处理 》《抑郁那点事儿 》

心理学上将那些“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定义为创伤件,面对创伤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生理状态,称为应激(Stress)。应激是正常的身心反应,很多时候机体在应对危机时会自主的开启作战系统,只为了调动充分的生理心理机能来应付当前的事件。而当创伤件远远超出自身能够承受的范畴时,会出现应激相关的一些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

在遭受强烈的心理应激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暂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木僵状、解离障碍等,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遭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件后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一般在创伤事件之后数天到6个月内发病,病程多持续1月以上。临床表现以创伤体验复现、持续性警觉增高、持续的回避与反应麻木为主要特点,严重程度可有波动性。

  • 适应障碍(AD)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之后出现的以焦虑、抑郁等为主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诱发事件产生后1个月内起病,应激源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以上参考自DSM-5及《精神病学第6版》

不要小看“生活改变”,同一个生活事件,对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意义,由此感受到的压力也有所不同。当自觉承受的压力已远远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时,人会感到无力无助,有时候真的是会崩溃的。

那么,为什么遭受创伤件后,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够重新振作呢?来看一张压力的心理学模式图:

面对应激源,我们的内在世界会自动快速地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自己有能力hold住,是否有携手并进的战友。这个评估体系是根据我们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角色定位,一路打怪所积累出来的经验值和战斗力建构起来的。

若评估无法应对,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随着个人应对策略的调适,以及周围环境的支持,压力感会慢慢的缓解。反之,长期的疲于无效的应对,身心耗竭,自然就无力承受了。

前面提到过,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会产生无助感和无力感。事实上,这两个感受是我们原始的最本能的呼唤,那就是此刻的我们需要主动向家人、朋友、社会寻求帮助,需要提升能力、找到更有效的应对办法。

应对压力,源于每个人的生命智慧。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向作者提问咨询。

焦虑症和一般心情焦虑有什么不同

焦虑其实是一种不安感,例如担心或恐惧,不同的人不同程度,有的人很轻,有的人比较严重。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都有焦虑感。如,参加考试、到医院进行或面试等都会感到担心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感到焦虑是完全正常的。

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你好,焦虑症的临床主要表现如下:

A. 慢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B. 急性焦虑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急救,去看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C. .恐怖症

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不会引起焦虑。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