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躁郁症母亲被伤害却仍恋爱脑,怎么快速让她清醒?(辞职能缓解躁郁症吗)

辞职能缓解躁郁症吗

病情描述: 我以前就觉得自己有躁郁症,但是最近感觉很严重,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躁郁症的具体表现,发现大部分的现象自己都有,而且很严重,比如说心情起伏很大,上一秒还高兴下一秒就可能想,而且对周围都感觉很鄙视,感觉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有时清醒时我都害怕我自己,

你听过影视剧最毁三观的台词是什么

感谢问题的邀请,我就该问题回答一下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近年来,电影中最毁三观的作品就是口碑无限好的《老炮》了!我至今仍然不明白,一个老混子,有姘头,孩子惹事了把人车刮花了,最后的解决办法竟然是茬架!最后带领一大波兄弟集体打群架!简直无法想象!

再者,台词我觉得最毁三观的就是那句,你爱带多少人带多少人,你也甭管我们带多少人!直到一方打服了,这事就算了了!我靠,真是想不通,难道这就是影视作品要宣传的观念?难道所有的事情最后都要靠打架?

最后,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也没懂,难道是心中的“侠”?相比这样,我还是更喜欢那句:我雷老虎向来都是以德服人的!不仅充满大侠风范,还带着一丝丝的幽默!说实话,这不作品毁三观的地方真的很多,虽然第一次看的时候,是被剧情带入,但事后想想。真的很有问题!

码字不易,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

一个人同时有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被害妄想症,躁郁症,精神怎么办

哪有一个人有这么多诊断的,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确定诊断,不要自己妄下定论,如果真的是某家“专业机构”给你下的这么多诊断,我建议你换一家专科医院看一看。

精神障碍共病问题

精神障碍疾病,往往症状很多样化,不是单一症状,比如一个精神症的患者一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症状群,比方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比方焦虑症状,比方抑郁症状,比方强迫症状,比方躁狂症状等等症状,但不一定都会有诊断,因为本身精神症自身的症状群就很多。

对于精神障碍疾病的共病问题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伴有典型的焦虑症状和非常普遍的睡眠障碍,但这都可以看做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而不是去单独另下一个诊断说明。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精神科都在遵循等级诊断制度,比方说一个同时满足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都是按照抑郁症诊断,而非焦虑症诊断,因为抑郁症在等级诊断上一定比焦虑症要严重的多,所以如果满足了抑郁症诊断,是不是考虑焦虑症诊断的。但这种等级诊断制度不会丝毫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因为精神医学上一般的治疗基础是对症治疗,有哪些症状,应用哪些相应的药物,当然也会考虑患者的躯体情况和基础疾病,已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再来说一说你题目中的问题。

你说的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无外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症。就个案考虑,如果我的患者同时满足躁狂和抑郁的双相障碍以及精神症的部分症状,我个人是倾向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虽然按照诊断等级症可能更严重一些,但是同为重性精神疾病的双相障碍可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而精神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躁狂和抑郁表现。当然,治疗方面可以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之前在上海进修期间,有幸参加了江开达老师的疑难病例分析,当时一名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的患者,既往20年诊断强迫症,但江老师认为不应该共病诊断,应该单一应用双相障碍诊断,因为强迫和焦虑都可能由双相情感障碍引起,因为双相障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造成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慢性迁延。

所以我的观点

我觉得你的疾病应该优先治疗双相障碍,根据目前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适合你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去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当然,如果伴有严重的焦虑是可以加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

有的时候不是更多的药物治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如果按照所有的症状去用药,可能会用到很多药物,这样很有可能会加重药源性焦虑,让患者的体验更烦躁,更痛苦。

所以,临床上的做法是尽量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单一用药,尽快控制主要症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手打不易,欢迎关注。

我女儿27岁了,忧郁症5,6年了,我心里难受,要怎么跟她沟通

抑郁症的痛苦外人根本理解不了!抑郁症的人内心灰暗,早晨朝阳从窗户射入,鸟儿在树梢歌唱,心情格外清爽!这是正常人。而抑郁症者眼里没有光明,没有鸟语花香,只有黑暗的轮回。当然,抑郁症者大多不是天生的!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都是有原因的!

上面有人说,抑郁症者都是善良的人。非常赞同。我补充一下!抑郁症者不光极度善良,而且极度敏感极度脆弱!当然这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形成的。

你的孩子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做家长的难道没有觉察到蛛丝马迹?她从小就这样吗?几岁开始这样?还是青春期后开始的?

你的孩子有没有生理上的缺陷?比如口吃等等。哪怕一点点缺陷,对一个脆弱的人来说,长期以往,压力下成长会非常不利。不及时纠正,很容易抑郁。敏感脆弱的人,往往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内心!而且极力掩盖。

抑郁症者是可怜的人!正常人不能嘲笑他们。家长要付出艰辛,付出耐心!温暖感化他们那颗灰暗的脆弱的心灵。家长要注意保护他们,他们身体虽是成人,可是他们的心灵还是婴儿。抚平创伤,只有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