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她不满意我,嘲讽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父母总是讽刺,挖苦,打击你怎么办)

如果父母总是讽刺,挖苦,打击你怎么办

离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会因为自己父母夸别人孩子比自己优秀感到难过吗

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多包容,批评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会伤害自尊,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或许这就是需要的答案。

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

那么,我们看看这段真实的故事,看别人家的孩子该不该被夸,该不该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成春林,19岁,出生在广西钟山县一个贫困家里。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脑梗,瘫痪在床。面对父亲巨额的医疗费,她选择了退学,在家照顾父亲。学校了解后,在学校附近给她找了一间柴房。她十分珍惜,她早晨6点起床,先给父亲洗脸、吃饭、搓背,安顿好父亲后再去上学,晚上服侍好父亲后,坚持学习到11点。中考时7科几乎满分,高考时高出一本线70分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上了大学依然把父亲放在身边,一边上大学,一边服侍父亲。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好多,这种感天动地的小姑娘还不配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吗?

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

人活着的价值在于追求。追求总要有目标,目标总要有标杆。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概莫能外。孩子在婴幼儿期,抚养者就是他们的标杆,抚养者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到了学生时代更需要有目标有标杆,才能找准追求的方向和到达的顶点。凡正常的父母都会用民族的大众的正能量去引导孩子,给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无缘无故地指责孩子,孩子好的方面也说成坏的方面,是不正常的父母所为,在这样的父母一定是少数。

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独立于社会。人能独立于社会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抗压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必须要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古语说,顾天降于大任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虽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担大任,但我们姑且把独立于社会当成大任。那么,娇惯的孩子能担当起这个“大任”吗?有报道,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就能轻生,能独立于社会吗?相应的,长大后认为父母对自己苛刻了,正是父母不正确的引导所致,而非举了几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好,伤了自己的心。

这样教育孩子对不对?

所以,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自负,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唯我独尊。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的示范作用已经变成“老一套”了。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惭愧,但正是这种对比,才会让孩子知道努力的方向,才会让父母和孩子知道什么叫真爱。孩子内心的强大,是非忠奸的辨析,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或榜样对比,比父母天天唠叨来得更快,更管用。

高中学生家长被孩子各种嫌弃,这可怎么办

题主你好,高中学生家长被孩子各种嫌弃,作为家长,孩子的至亲,心里一定很不舒服,和孩子的关系怎么突然就疏远了,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对自我认知和外界认知发生了变化,内心的想法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和父母产生“代沟”,更多的是家长触碰了青春期孩子的三道“心理防线”,使得亲子关系疏远,家长被“嫌弃”。

根据题主提供的信息我们进行初步解析:

①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心智趋向成熟,对外界人和物的看法具有自我认知性和批判性,对于家长的言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②各种嫌弃家长,说明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而家长并未察觉,这个时候的孩子特别敏感,“雷区”比较多,很显然家长经常“踩雷”而不自知。

③家长对青春期了解和知道的知识比较少,经常触碰孩子的“红线”,打破了孩子之前对自己家长的认知和形象,也就是家长“形象崩塌”。

④当孩子各种嫌弃自己的时候,家长有没有自我反思一下,到底为何被孩子“抵触”,拒绝于心门之外,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或者说的刺激到敏感期的孩子。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解析,这四点家长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反思自己,然后寻找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给你提供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建议之一:家长需要学习,了解青春期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儿和知识。

孩子进入高中之后,逐步走进青春期,家长对待孩子的和方法要随着变化,不能以老方法和老手段和孩子相处,家长更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以及青春期多发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孩子友好相处,亲子关系不被疏远。

1.“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进入“青春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会转移到过去只看自己,转变到既看自己也看别人,追溯过去,遥望未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希望社会接纳认同自己,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发展。

如果在青春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难于理解别人,不愿意与人交流,变得孤僻。当自己的认识、想法和别人存在很大差异,就会出现“角色混乱”,不知道相信谁怎么做,更愿意选择独处。

2.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动摇,“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并存。

青春期的孩子是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特别是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尤其是父母不想让做或者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无形中都会反抗,但是又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是,“闭锁性”与“开放性”共存。对父母闭锁认为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日记里,另一方面,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和好朋友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对父母是处处嫌弃,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不理解自己,和自己有“代沟”。

3.青春期的孩子,个性特点不平衡,往往是极端或偏执。

孩子从开始步入青春期到满18岁或完成学业、经济独立以前,同父母是“交叉关系”并向“并列关系”过渡。孩子一方面想摆脱家长的控制,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不独立而摆脱不了。

作为家长一方面因为惯性想继续管控孩子,一方面却又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不愿意被控制,这是属于成长矛盾,不可避免。

4.家长走不进孩子心灵,是不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有三道“心理防线”。

①情绪防线。亲子对话的时候,不在于你说得、批评得对不对,而是在于是否平等对话。你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情绪,不买账。

②事实防线。父母面对孩子辩解时,一定要给他时间和机会,不管是否真实,都要让孩子把话说话,然后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说辞,切勿强行阻止,否则结果就是你再也不能和孩子对话。

③理论防线。家长训政孩子时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以理服人,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小结:家长被孩子疏远,遭到嫌弃,是孩子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家长不能一味焦虑或者心里不舒服,而是要学习了解青春期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而不至于出现偏差和极端。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当家长被孩子嫌弃的时候,应该自我反思检讨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触碰了青春期孩子的“红线”。

1.自己有没有在孩子面前做有损自己形象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榜样,当榜样不再是是榜样的时候,那应该是榜样出了问题,要么是榜样形象有损,要么就是榜样的标准提升了,自己作为家长还有一定的差距。

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最近是不是做了什么有损自我形象的事情,毁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比如:妈妈不再是超人,爸爸不再是万能的,或者家里发生了什么让孩子反感的事情,父母争吵之类的。

2.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是不是立即出现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家长是否是因为忙于工作,或者忙个人的事情没有能及时出现,当孩子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在眼皮子低下你晃来晃去的。

孩子的学习你有没有参与过问,你是全程参与还是甩手掌柜,一问三不知,除了温饱别的再无对孩子的关心?

3.你对待孩子的态度

你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是不是平等对话,你对孩子的学习是不是要求过高,或者过于批评指责,过于苛刻,你有没有注意孩子最近情绪的变化。

小结:当父母被孩子嫌弃的时候,家长应该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自己对孩子是否关心,被需要,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态度有无问题。

家长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呵护”,主要是情感的,而不是物质的,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

1.不要妄图控制孩子

控制孩子是母亲的一种“远祖潜意识”,所谓远祖潜意识,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共同心理现象。是从原始社会以来本民祖的老祖宗那里遗传而来的。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什么都听我的,把很多自以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美其名曰:为你好。实则就是想控制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傀儡”。

孩子18岁以前,是父母教育,18岁以后,是社会的,是自己的,你就无法再控制,控制与反控制,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越厉害,反控制或逆反就越大,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和空间不要意图控制孩子。

2.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事或者强迫接受某种意见,即使正确的意见和事情。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不露声色与其他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做选择。这样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顺从你的建议,结果皆大欢喜。

3.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他挫败,你一定不能对他嘲讽,批评指责,这样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是要面对现实,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学会对孩子示弱。家里的有些事情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同意见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拉进亲子关系。

5.研究孩子的兴趣爱好,尝试达成共识。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能不了解,不接受也不认可,张口就是否认,不同意。

比如:孩子喜欢一个明星,很多家长都会觉得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但是家长不妨换个角度,自己先了解一下这个明星,有什么正能量的事迹,和孩子交流,他有什么作品,有什么励志故事,可以引导孩子向他学习,设立自己的目标,向偶像看齐。这样孩子不会觉得和你有“代沟”,反而会觉得你很懂他,理解他,就会多和你交流,打开心门。

小结:和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有相处之道,想他们之所想,考虑他们之所需,从精神和心理上关爱和呵护他,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站在孩子立场考虑问题,拉进亲子关系。

综上所述,家长被孩子嫌弃,家长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要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才能拉进亲子关系,改变现状,促进家庭和谐。

我是丝雨润春风,希望帮助到你。

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说话挖苦讽刺

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把好脾气留给外面的人,比如同事,朋友,而把坏脾气全留给了家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把气发泄在家人身上,有时候一点小事就挖苦讽刺的,所以。还是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别人的错来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我们那么爱孩子,怎么那么多孩子会恨自己的父母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但是要搞明白事情的原委,可能就需要一本书,甚至是几本书的篇幅,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孩子的感恩教育问题,父母的学习和成长的问题,父母爱的能力问题。父母的真爱和假爱问题,社会的价值观导向问题……既然现在这么多人关注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先回答一下。

假爱说

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下,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会发现,有一些父母,他对孩子的爱,不是真爱而是假爱。

1.假爱之焦虑

假爱是因为自己的焦虑、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而过度的把心理压力和焦虑转嫁给自己孩子的一种爱。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皇帝不急,急!",在学业中,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很大,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不去,但是父母着急在前头了,每天催促着孩子写作业、上补习班等等。这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而让孩子买单的行为!

当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时,父母肯定不会说:”爸爸妈妈受不了啦,你赶快帮爸爸妈妈调节一下心情吧,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拿出一个好成绩,爸爸妈妈晚上又睡不着觉了“每个人都有防御的本能,父母也不例外,父母肯定会这样说:”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连工作都找不到,凭你的水平,应该能拿到好成绩!“孩子应该拿到好成绩,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的压力往往是父母带给他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育儿焦虑,就把这种焦虑转移给孩子,并且还是以爱的名义,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假爱!

2.假爱之恐惧

很多父母实际上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不愿意孩子在更大的空间里面去玩耍,不愿意孩子在更宽广的领域里面去自由探索;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只要孩子离开自己3米之外,就深深的恐惧;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会把孩子牢牢的控制在手里,不允许孩子有那么多的朋友,不允许孩子去远方,甚至会翻看孩子的日记本。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害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会吃亏,对孩子的行为充满恐惧感,充满受害心理的恐惧感。但这种恐惧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感觉到人格尊严被践踏,于是亲子之间就发生了严重的。但这个时候,有一些父母还高举着爱的大旗”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不会害你的!“

这其实是一种假爱,因为自己恐惧,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控制,牢牢地把孩子像个婴孩一样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面。哎,可怜天下父母心!

3.假爱之内疚教育

假爱会引发内疚教育。妈妈在生活当中不如意,没有被老公疼爱,心里没有安全感,觉得未来没有希望,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生怕孩子不被自己掌控,于是他要孩子就范, 这个就范的方法是什么?内疚教育!

“儿子/姑娘,你爸当年娶我的时候,你知道家里有多穷,你奶奶那个时候简直不是人,经常欺负我,排挤我,我在你们这个家庭受了很多苦,可我仍然没离开,为什么呢?就是想看着你们两个长大呀,你说说,妈妈容易吗?”

孩子掉着眼泪,孩子就范了,孩子感动了,孩子内疚了,孩子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听妈妈的话,自己就不是人。

妈妈成功了,妈妈感觉到自己吃了定心丸,因为无论那个没良心的男人怎么对我,我都算在这个家里面站稳脚跟,因为我的两个孩子已经成为了我的人。

内疚教育实现了,孩子终于成了一个看起来是懂得感恩,但实际上却失去了自我。这是假爱,这是内疚教育。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这样一种假爱。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一旦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一旦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痛苦和挫折,他们会怨谁呢?他们要不怨自己,怨自己是自我攻击,自我否定,内疚教育的孩子一般是这样的;要不就是怨爸爸妈妈,要不是你们,我今天能这样吗?这叫逃避型的人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包办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人生自己去掌控的感觉呀。

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产生自责感。所以今天,孩子在自己的胸口上戳几刀,那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所以大家看,无论他是向内的自我攻击 还是向外的攻击他人、防御的、逃避的这种人格,其实都可以称的上是恨。

有些孩子可能没有恨父母,但他去恨自己,有可能他也不恨自己也不恨父母,但他却恨了自己的命运。这些都是因为假爱而不是真爱而造成的各种的问题。

4.假爱之理想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自我,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一句话”每一个父母,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每个父母都有可能,那些不懂爱的父母更加可能了。

父母没有成为钢琴家,没有成为舞蹈家,没有成为诗人,但他们想让孩子来完成。父母没有成为彬彬有礼的人,就想让孩子见到谁就要讲礼貌。你要一个几岁的孩子讲什么礼貌, 还在怀里抱着吃奶的,就见到叔叔阿姨叫。

这就是假的爱。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父母还会给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以上就是四种假爱,要讨论清楚真爱的本质其实并不容易,在这里我们先说假爱,也会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

怨恨之源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有个同学上学穿的鼓鼓囊囊的羽绒服,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着,大家一见到她就觉得很搞笑,说“你怎么穿这么多呀?很冷吗?”同学回答:“不冷啊,我妈妈觉得我冷”。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我饿。我们在上班,刚到办公室看到一个人在呕吐, 一问原因,吃多了, 就说:“你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吗,吃这么多干嘛呀?”同事回答:“我妈妈好久没见到,做了好多的菜,他一直觉得是我饿,一定要让我多吃,我也不想妈妈不开心,所以我就吃多了,结果就吐了”。

妈妈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爱?是爱!有时候这种爱还会让我们很受用。我曾看到一个表情: 一只小狗窝在主人的旁边,主人用手摸了小狗的头,之后就把手放下了。那小狗就把主人的手拿起来再放到它头上,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只小狗已经对主人完全依恋,已经离不开主人了。这个主人见到谁都会骄傲的说:“你看我家的狗多听话!”

其实妈妈对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孩子已经完全离不开妈妈了,孩子已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这时孩子不恨父母恨谁! 但是有些恨并不是完全都值得理解和原谅的,有些恨其实是可以不存在的。

我有一个同学,小的时候经常和我们一块玩,同学里面有的家境很好,父母很有本事,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那个同学家里很穷,爸妈没本事,而我呢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更没本事。但是那个同学却总是唉声叹气,怨恨自己的父母。

这个时候,怨恨自己的父母,是父母的过错吗?不是,因为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机遇,也许有人会说父母没有把他引导成一个感恩的能力的孩子,那也是父母的错,因为养不教父之过嘛!理论上是这样,但即便你是个孩子,也应该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但为什么一些父母没有做错,孩子还是会恨她们呢?这中间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其实社会的价值观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有一些心理学爱好者,她喜欢看一类书,看什么书呢?看那些书专门研究爸爸妈妈怎么伤害小孩的书。结果看完之后呢,就对号入座:哇,真对!我爸就是这样!我妈就是这样! 他终于找到证据了,就好像一群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她去查百度百科一样。

看了这本书,我终于找到症状,我今天之所以这么不开心,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是因为我的父母。通过书本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伤害伤人?家为什么伤害人?

这种书本的引领其实有一些是积极的部分,但有时候呢消极的因素更大。它会让很多在去寻找自己为什么不能幸福、不能快乐的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复仇,花在了寻找自己不被爱的答案,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如果我把自己的不如意都归结到父母身上,我要去找父母寻仇,那我就要到阴曹地府找我的老爸,我就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走得那么快!生了我却不养我,你还是人吗!”这样可行吗?绝对不行。所以我希望在社会上“声讨父母”的声讨团越来越少。

以前的你做不了主,而以后的人生,日子要怎么过,是你自己决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幸福的第一责任人。过去父母也许做的不对,但我们能做的更好!

现在有很多80后父母就做的很好。他们其实就是遇到了不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想着怎么发家致富,根本没有时间管她们,她们就成了留守儿童。虽然平时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但是他们是醒悟的一代,有一些80后的夫妻可能更愿意学习怎么育儿,更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人格心理空间,更愿意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我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学习观音菩萨怎么样带孙悟空成长为一个斗战胜佛。通过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科学视角去看待今天的父母,去引导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变成一个人的过程。这本书里总共展示了九大启示,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本书的销量里边,购买者80后的父母居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受其害,他们知道自救而不是哀怜、怨恨!

向观音学习大慈大悲

我要说的第三个话题就是我们向观音菩萨学什么呢?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爱的能力.

那我们就要理解什么是”大慈大悲“大慈,就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带来自由、带来自在。 慈是给世间人带来欢乐的,大悲是化解痛苦的,观音菩萨就是化解人间的痛苦,作为父母,我们就是孩子心中的观音菩萨,我们要化解孩子的痛苦和烦恼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给孩子增加快乐,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有意义, 感觉到自己是自信的,自己是美好的,而不是每天让他觉得,爸妈一开口,他就想死,就觉得活着已没有了意义。

慈悲的能力就是心理学上讲爱的能力。但是我们发现现实当中,有很多妈妈没有能力化解孩子的痛苦,孩子说:“妈妈,今天我在学校遇到问题了。”妈妈就痛骂一顿:“,就知道你会遇到问题,你这孩子,就你这个样子能不遇到问题吗1"你看孙悟空遇到问题了,人家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说:”你这猴头又惹祸了。“观音心里有点恨吗?有点指责吗?没有,心里面有的是疼爱, ”那个镇元大仙我都不敢惹他,都让他三分,你还把他的人生果树给砍到了。“, 但是说归说呀,观音还是去帮助孙悟空解决问题的。

现在很多妈妈不但没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还给孩子否定,还在打压孩子。自己的小孩被性侵了, 很悲惨, 回来以后,妈妈没有搂着她,没有抱着他,反而指责她:”要不是你怎么怎么样,我们能这么丢人吗!”结果孩子喝药死了,父母痛不欲生。你说可悲不可悲!

所以我们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一点点慈悲心肠,一点点爱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他绝对不会恨我们的。

当然观音菩萨还有一个本领,就是智慧的能力,你发现孙悟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不是去找观音菩萨,都是先找自己的狐朋狗友,方法用尽了,才会去找观音。这就相当于我们很多孩子不会一遇到问题就向父母求助一样,总想着自己解决、朋友解决。

当孙悟空推到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时,寻找各种方法无果,最后来到观音面前,扑通一跪,”菩萨救我!“ 多么虔诚。观音说啥他就听啥,骂他一顿,孙悟空就老老实实的认错:”菩萨,我知道做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为什么孙悟空能达到什么效果呢?因为观音已经知道孙悟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专门忽悠孙悟空西天取经成佛的,他是神仙,会不知道孙悟空是什么德性吗?但观音没有主动出手帮孙悟空,而是等到孙悟空来找时才出手相助,这里面其实是有一种父母的智慧: 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我们今天的父母呢,不求也应,有求又不应。有些父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现在养孩子, 什么都帮他解决了,什么都给他考虑了,他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我想说的是”他不骂你,不恨你,就算是孝子了。“为什么要感恩, 孩子还没有体验应该体验的东西,父母就把体验的机会给剥夺了。

孩子在学校里面跟别人发生了一点矛盾,就想着自己解决了,但父母跑到学校找到老师找到校长,稀里糊涂地就给孩子处理了,别的同学知道了,就开始嘲讽道:”很有本事,原来他是个富二代!“”是个母夜叉,以后千万别惹他!“孩子的颜面已经被父母丢光了,而且父母还把孩子的体验也拿走了。当孩子自己处理时,孩子就能获得学习的智慧,但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这个时候,父母已不再是孩子的父母,已经变成仇人了。

妈妈,你拿走我的玩具, 我不怪你,以后我长大了,可以有很多玩具;妈妈,你拿走我的经历,我也不怪你,我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经历;妈妈,你拿走我的食物,我不怪你,因为以后我还可以吃到很多东西, 可是妈妈,你不能拿走我的体验。

对于一个生命来说,体验是最珍贵的,孩子知道妈妈爱我,但是请等我体验完了,儿子不能解决了,不能处理了,你再来帮我,好不好?那时候你才是最爱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 之前我已经关于这个部分写了几本书,如 《让你自由高飞的心理密码》,父母必读的《向《西游记》取育儿经》, 老师的《体验式心理教育》。

如果你是孩子,就要思考,从今天起,要怎么样为自己负责;如果你是父母,就要思考,怎么样才能成为大慈大悲的父母,有求必应的父母;如果你是教师,就要思考,要怎么样去引领社会的潮流。

我是一个心理学者, 我不能带领所有恨父母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巨婴。我应该带领大家,去走向自己心灵的阳光高地,这是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