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小学心理学课后反思(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其次,我们更要充分理解教学反思的意义:一,教学反思可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全面发展教师能力的过程,让教学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所以成为教师“学会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其有效教学.经常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三,教学反思可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四,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教学反思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互相交流,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在最短时间掌握实践性知识并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五,教学反思来源于实践,提升理论,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它对于教师来说是“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

小孩子说“对不起”感觉有什么障碍一样,不愿意说,该怎么办呢

常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说:“我家孩子最近变得很倔,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老师让他道歉,他就是不肯;放学回家把邻居小朋友的玩具摔坏了,无论大人怎么说,他也不肯说对不起……”

其实,很多家长或老师都一样,对孩子的道歉行为很重视,不论孩子是不是真的错了,更不管孩子有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仿佛只有他说出“对不起”,事情才能圆满解决。

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表明,孩子在0~3岁的前道德阶段,孩子对问题的考虑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活动,不能理解别人的或一般的规则。即使到4岁后,学龄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观察、体验的来一步步构建自己对于道德的认知。换句话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但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语言表达、行为控制、还是理解能力、道德意识,都没有发育到足够水平,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从自己的感官和情绪的直接体验中学习,在道歉这件事上,孩子更多会从自己被成人对待的行为中习得。

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们却有自己表达歉意的。如,主动去抱一下对方;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和食物;甚至是做出一些举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对不起”≠认识了错误

很多时候,成人觉得孩子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是认识到错误了,而孩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地理解为我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没事儿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有没有道歉这件事本身后,反而忽略了真正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机会。

因此,成人不要执念于让孩子说“对不起”了,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并为此承担责任显得更为重要。

1️⃣ 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大多数成人会通过讲道理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这种对于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懵懂的,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因此,成人在帮助孩子理解原因时,要多强调行为对他人情绪的影响,再小的孩子对于情绪体验都是敏感的。如,“你把东东推倒了,东东很难过,哭得很伤心”“你把琪琪家的玩具摔坏了,琪琪会很难过,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摔的”。

2️⃣ 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是止于孩子道歉了就好,其实为自己行为负责才是关键。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或者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后果的,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了。如,“因为你打人了,我们的户外活动时间要提前结束了”;“因为你把图书撕坏了,你需要自己去把图书修补好”。

生命中,除了我们犯的错误,没有任何事情会重复出现。教会孩子识别错误,敢于承担后果,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家长说,日记是孩子的隐私。孩子不允许我看,我绝不看。你怎么看待家长

其实,官面上讲,日记是孩子的隐私,我们绝对不能动。

这点从道德上讲怎么都讲得通,没毛病。

但是,当孩子不愿意和你沟通,而你又确实不知道孩子想什么,而又确实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时。

你该怎么办?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翻看孩子的日记。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家长这么做,我们更希望家长加强和孩子平时的沟通。

但是,当你没有办法时,偷看孩子的日记,发现问题,也许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常讲,对付孩子就如同对付“敌人”一样,要用尽各种手段。但是又不能因此伤害了我们爱的这个“敌人”。毕竟我们最终是为了解决其中的问题。

相信聪明的家长都应该知道怎么办。

针对题主说的这个家长

看来平日里,是和孩子沟通效果不好的,所以孩子对老师心存如此深的芥蒂,都没有发现。

至于家长回答老师的,我认为问题不大。只是如何引导孩子和老师亲近才是根本。

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毫无疑问的情况是,当学生厌恶一个老师时,他这课的成绩也不会好到那去,到头来伤害的反而是自己。

闹别扭时,试图通过自虐来赢得别人同情关心

三甲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咨询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