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上班焦虑症不会和人打交道(回答分享,焦虑症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回答分享,焦虑症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自我调节的话,主要是增强自信心,多与人交流,性格要开朗,心胸要开阔。你受别人欢迎的话,别人也会主动和你交往的。如果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新的同事或同学相处的话,他们在聊天的时候,我们自己尽量参与其中,即使不能半句话,作为一个倾听者,也可以促进朋友间的关系的。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扩大人际圈子。

也可以进行自我检测,判断你的焦虑类型是否是社交焦虑:

1:会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说话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吗?

2:不愿意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吗?

3:你害怕别人觉得你愚笨或担心看起来很害羞吗?

如果以上三点中你有其中两点的情形的话,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焦虑;如果这些情形已经让你想躲在家里,不愿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触,你可能就需要接受咨询或治疗了。


长期不出门、不愿与人说话就是自闭吗

人类本是群居性生物,如果长期得不到交流,大部分人确实受不了。科学家曾经招募过志愿者进行实验,让他们各自单独在一个小房间里,72小时内什么也不做,除了吃饭睡觉,每隔24小时就有奖金。一开始很多人冲着丰厚的报酬跃跃欲试,但最终没有人坚持下来,多数人在24小时过后就放弃了,因为实在受不了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日子,尤其身边没有任何人可以进行交流。可为什么有的人却可以做到长期不出门呢?

一些工作对于人的注意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注意力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人类意识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人类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指向和集中于某个事物的能力。

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需要关注的事情越少,注意力越集中,作出大成果的可能性也比较高。以男性和女性为例,为什么世界上出成果的,有成就的以男性居多?智商问题吗?其实,男女智商差不多,女性之所以少有显著的成功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女性的负担重,既要专心工作(不工作就可能被淘汰),又要照顾家庭(不照顾就被人戳脊梁骨),还要养育子女(不养育遭非议),同时还要面临社会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各种不友好,由于需要关注的点比较多,注意力分散,相对而言,就不容易作出有影响的成果了,那些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女性,要么单身,要么没有子女,要么忽视了家庭教育,像居里夫人这样的,属于人间极品,可遇不可求。

另一方面,注意力是记忆力的基础,记忆力是注意力的结果。一个人注意力越是集中,记忆力越好,对工作和学习帮助也越大。说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人类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渐渐下滑,不行了?因为人类在童年的时候,尤其在3岁之前,只需要关心吃什么,玩什么;到了学龄期,需要多注意学习和伙伴方面;到了成年,需要关注的事物更多了,不止是学习、工作,还是婚恋、房子、车子、老人、孩子……如此诸多的事项,使得人类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去经营管理各自的人生,这样一来,记忆力也随之下降。而有些工作不仅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还需要高强度的记忆力,尤其是科研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一些高要求的工作而言,部分人就需要放弃自己某一方面的活动,以换取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上,而多数人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放弃人际交往。因为在多数人看来,人际交往既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又吃力不讨好,于是宁愿选择放弃,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大把的时间,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何乐而不为。

比如说,科研工作者,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断送的不止是自己的科研前途,还有人类未来的某些福祉;文学创造者,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断送的不止是自己的作品,还可能是自己辛苦积攒起来的人气;艺术创作者,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难有灵感……肖邦就曾为了创造一首乐曲,将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一个星期;牛顿为了科学研究,也经常一头钻进实验室;一些外出留学生,为了能毕业,选择放弃社交,专心学习(国外高校并不轻松)。

有些人不喜欢出门,可能是个性特征:自闭、喜静、淡薄等等

一些人由于个性原因,不喜欢出门,或者进行社交。

比如说,天生喜欢安静,不喜欢太热闹。有这类性格的人,大多不喜欢那种多人聚会的场合,尽管这种场合在一些人看来是很热闹,很开心的,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是很糟心的,这是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算不上自闭。

而且,一些离退休人员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喜欢安静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如此,前半生打拼过了,该有的都有了,剩下的日子就是用来颐养天年的,没必要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交活动上,所以,离退休人员当中,有那么一部分也是不怎么出门,不怎么和人打交道的,准确的说,他们是不怎么和陌生人打交道。

还有一种人可能显得比较特别,他们有的是天生如此,有的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淡泊名利、看淡人生的心态,尤其是一些经历过较大风浪的历练变得成熟起来的人,或是一些信仰虔诚的人,在他们看来,人的一生平平安安就好,没必要争那么多外在的事物,相对而言,他们也比较不出门。

当然,不排除一些人长期不出门、不愿和人说话,可能是由于个性比较自闭的缘故,这类人大多比较自卑,性格孤僻,细腻敏感,有着过高的自尊心。当他们与人接触时,往往会因为性格上的敏感,将别人无意的一句话错解为对自己的贬低或者讽刺,而闹出矛盾,时间久了,或次数多了,他们就选择与外界隔离。其实,这种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保护,因为觉得自己无力应对,而选择回避。

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和沉迷网游等也可使一个人长期闭门不出,不与人打交道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公开的社交场合都会感到忧虑、害怕、恐惧的心理障碍,患者对于与陌生人接触,或者需要发言的公开场合,以及需要和多人打交道的社交场合存在着显著且深深的恐惧,并且是持久性的,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总是过分担心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说错话,并且,患者的这种焦虑与实际情况显著不符。有的患者在面对自己熟悉的人或者亲人的时候,表现和常人无异,只对陌生人、陌生环境或公共环境有这种焦虑反应,部分严重的患者连打、出门购物或者问路都成困难。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期宅,不愿和人说话,但他们主要是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

而如果一个人患有抑郁症,也会有长期不出门、不愿意和人说话的举动和反应。因为抑郁症患者几乎没有活动意志,对生活提不起什么兴趣,对任何事物也不太关注,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抑郁症患者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出门,与人打交道。不过,微笑抑郁症患者除外,因为他们为了维持美好形象,不给别人添麻烦,选择将痛苦一个人承受,而这类群体的率是最高的。

除了这两种,长期沉迷网游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也是长期不出门,不愿意和人说话的。这是一种成瘾症状,对于成瘾者而言,只有眼前能满足自己,满足自己瘾的事物是美好的,其他事物要么被选择性忽视,要么被视为障碍物。

此外,一些有被害妄想和被控制妄想的精神疾病患者有时候也会出现长期不出门的状况。因为被害妄想症患者认为外界不安全,总有人想害死自己或谋害自己,躲起来会比较安全;而对于被控制妄想症患者而言,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会被控制,还不如就呆在家里。

社会因素:科技的发达和人类懒癌发作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了,但是,与此同时,却发现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怎么出门,喜欢宅,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人说话。那么,为什么有些人长期不出门呢?其实,这和科技的发达有着一定的联系。

想一下,当你买东西不再需要亲自上街,只要网上逛一逛,看一看,选一选,并且货比三家,下单,付款,然后就可以坐等东西快递过来;当你想吃外面餐馆的美食,只需要手机浏览一下相关饭店,点几个菜,下单,付款,坐等美食送上门;当你想找人聊天,只要用摇一摇或下载个陌陌之类的社交软件,就可以随时找到人……

当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看似越来越便利,人类原始的惰性渐渐被激发,人们开始变懒了,于是“宅”流行了起来。一些人认为可以用高科技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出门解决,于是长期不出门,不愿和现实中的人说话。

加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事件,对于一些安全感严重缺乏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出门的原因之一。

自闭与自闭症的区别

如此,长期不出门、不愿和人说话,和自闭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联系,只是一种可能。

那么,自闭与自闭症有什么区别吗?

首先,自闭不是一种病,而是用来描述人性格特征的一个名词,也可以说是心理特征或某种心理问题;而自闭症则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也叫孤独症,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社交障碍、语言障碍等。

其次,自闭的成因通常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环境有关,一般是成年后呈现出明显特征;自闭症的成因则比较复杂,多数是由于染色体的缘故,部分由于童年经历的缘故造成,通常3岁以前就可发现问题。

再者,自闭的人一般伴有自卑、敏感、性格孤僻等特征;自闭症患者则是行为刻板、认知狭窄、兴趣活动范围有显著的局限性,部分患者情绪异常,有时会自伤或伤人。

最后,自闭只需要心理干预即可;自闭症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干预,还需要医学治疗。

所以,自闭和自闭症是两回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一个人患有抑郁症,不想出门,不想与人交流,整天在家怎么办

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外界干预情况下,抑郁症可以自我恢复,一般不超过6个月。

但是,如果没有外界干预,严重的抑郁会引起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这些社会压力又成为新的应激,反过来加重抑郁,最严重的后果是。

如果把命留着,一般3-5个月后,患者会情绪好转,开始寻求向外的发展。可惜的是,如果没有专业干预,抑郁会很快再次到来,反复发作。

楼主提到的抑郁不愿意出门,不与人交流,不知道多久了。如果超过半年,可能不是抑郁症,可能是更严重的精神疾病或者人格障碍。

抑郁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大多具有可理解的情感反应,可以交流,只是情绪太过低落,无望无助,并有消极。很多人愿意接受帮助。

如果有明显的消极想法或者行动,需要强制就诊。

多陪陪他,倾听他的无助和悲伤,鼓励他去就医。不要试图劝说他开心,不要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

如果他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沟通,可能属于非常严重的抑郁,但是抑郁的人一般可以在劝说下接受治疗的。要警惕其他严重精神障碍,例如精神症。无论如何,建议至医疗机构就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