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精神分析学说文章(如何控制强迫症)

如何控制强迫症

您好!。建议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一、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对强迫动作可进行行为治疗,以反应阻抑法的疗效较佳。1.心理动力学的治疗。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阐释、移情分析、自我联想以及自我重建技术。2.行为治疗。在对于强迫症的认识上,行为治疗分为两个基本的流派。第一种观点认为具有强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种行为和仪式动作来缓解焦虑,称为"驱力降低模型"。依照这个模型,治疗者主要集中于通过激发可以减少焦虑的情境来消除不适当行为与仪式动作。第二种观点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强调对强迫行为的后果进行调节,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大量运用惩罚和示范学习。(1)采用驱力降低模型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各种降低焦虑的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技术在恐怖障碍的治疗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2)榜样学习技术也经常被运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中,主要有参与示范和被动示范,其中参与示范运用最多。和系统脱敏一样,实施参与示范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级。从最低等级到最高等级,治疗者逐渐示范暴露在相应的情景中,然后再由患者自己去逐渐面对这个情境,知道能够完全独立面对为止。被动示范也是让患者观察治疗者从低到高地接触各种情境,所不同的只是不让患者介入情境。此外,这两种治疗都采用反应阻止法。譬如,在治疗强迫性洁癖的时候,治疗者可以借助于某种协议来阻止儿童的所有洗手行为。从国外现有的资料来看,一般认为参与示范比被动示范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此外,示范学习经常可以与暴露疗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效果会更好。(3)暴露疗法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许多人重视和运用,尤其是把患者逐渐暴露于各种无论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焦虑情境中,效果都很好。由于暴露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是否让儿童青少年消除焦虑和回复宁静为准,因此,采用这种方法的治疗时间要比较长一些,大约在2小时左右。(4)在进行暴露疗法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反应阻止法。这种方法在于减少仪式性动作和强迫观念出现的频度。3.家庭人际关系治疗。此种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避免单纯研究孤立的个人行为。这种思想注重研究行为问题的整体意义,它强调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咨询。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家庭成员使之成为患者心理分析的咨询员,或者称为欣慰治疗的助手,协助实施反应阻止训练计划;。(2)配合精神分析治疗或行为治疗对于患者进行"自我"强化咨询辅导;。(3)影响并改善家庭关系;。(4)进行家庭交往技能训练;。
二、药物治疗:抗焦虑药可减轻焦虑,有助于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的进行。
三、电抽搐治疗适用于强迫观念强烈,并伴有浓厚消极情绪者,对症状顽固、久治无效,极端痛苦的患者,可试用精神外科治疗。如需我的帮助,可与我联系,祝早日摆脱你的困扰!

人在将死之时有什么感觉

我的前女友即将离开人世的那几天,表现得很异常,从她的话语中以及她的表现中,我明显感受到,在面对死亡即将到来她是有恐惧的。

那时候我才27岁,未婚,她是34岁,离过一次婚并且带有一个4岁的儿子。我们是在买菜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她在市场卖菜而我因为是去跟她买菜的次数多,所以我们就慢慢的熟悉对方,当时我觉得她的身世非常可怜。

她从小失去双亲,是依靠他们村里人救济养大的,通俗易懂的说,她是吃村里百家饭长大的。长大之后本来以为嫁给了一位有钱的丈夫,日子会过得好一些,没想到老公又三天两头不着家,有老公感觉跟没有老公似的。

而且他老公喝醉酒的时候,会孽待他们共同的儿子,因此她受不了,为了孩子才选择跟她老公离婚。我听了她讲述经历之后,心里就有一股这辈子要保护这个可怜的女人的冲动。于是我趁着她生日,她高兴的时候向她表白,说要娶她,照顾她和孩子。

她相信我的为人,所以没有过多考虑就答应跟我在一起。之后我搬进她买的房子跟她和孩子一起居住,本来我想跟她相处一年之后在结婚的,因为我们双方可能了解对方不够透彻,因此我认为相处在一起会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防止匆忙结婚,到时候两个人的生活性格不符合对方,然后在离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后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相处了五个月,感觉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她是一个勤奋又贤惠的女子,每天帮我洗衣服做饭,然后半夜又去市场批发蔬菜。

白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然后拿着批发回来的蔬菜去摆摊。而她的儿子很懂事,也称呼我为爸爸,他很可爱,也很聪明,我非常喜欢他。但是幸福太短暂了,在我们相处的第五个月,她突然向我提出分手,于是我问她,是不是我不够好。

她对我说:不是你不够好,你做得已经很好了,我和儿子都很喜欢你,但是我可能已经没有机会跟你结婚生子,因为我患有癌症,已经无法救治,可能生命仅有一两年左右,我不想连累你。我原本以为她想让我离开她,所以有意在欺骗我。

但是后来我发现是真的,因为当她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她天天以泪洗面,我问她原因,她只是说:我担心自己离开之后孩子没有人照顾。我安慰她说:医生说会死,不一定真的会死,奇迹发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况且儿子不是还有我照顾吗。

每天她哭,我都会用这段话去安慰她,她听完我的话之后,就会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躺在我怀里睡觉。那时候的我已经知道她的病情是真的,但是她身世可怜,而且在病危的时候我离开她,我觉得是一种不义而又可耻的行为。

因此我决定陪她走完,她生命的最后这段路程。可是我们都没想到,噩梦会来得这么快,当我知道她病情之后的第三个月她就倒下了,生活不能自理,我想送她去医院救治,但是她不同意,她说要把六万积蓄留给儿子上学用。

当时她每天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每天都哭得非常伤心,毫不夸张的说,一天24小时她至少有20个小时眼角是湿的。每次病痛发作的时候,她有时会大声哭着喊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大声喊我的名字,然后紧紧的抓着我的手不放。

看到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而且疼痛过后狼狈的样子,我也经常会忍不住的落下泪,但是我又无计可施。当时她每天至少嘱咐我十次,等她离开之后,要我对她儿子好一点,找女朋友要找善良的,如果女方不同意我带孩子,就把孩子送去孤儿院。

我当时也意识到她命不久矣,所以我毫不隐瞒的告诉她,她离开之后,我肯定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我需要给家里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同时我会将孩子视如己出,倘若女方不喜欢我们的儿子,我不会选择跟她在一起。

她听了我的话之后,就不断的跟我说谢谢。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要求我把孩子送回老家给我父母带,然后我回到她身边时,她又紧紧的握着我的手,并且哭着对我说:我好害怕,我不想死,我舍不得你们。我安慰她要坚强,勇敢。

2015年4月25日,下午2点钟,她最后对我说:照顾好儿子。就离开人世了,离开的时候眼角还有泪水。后来我处理她后事的时候,本来是想把她安葬在我家祖坟边上的,但是我的父母不同意,所以我只能把她送回他们村的山上安葬。

如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五年了,我也已经结婚生子,而她的儿子也已经九岁,还有两个月就十岁了。我的家人和我的老婆对他都很好,有时候对他的好,甚至超过我的亲生儿子,我觉得家里人对他的爱是一种溺爱。

为了对他已经离开人世的母亲,以及对他的将来负责,所以我对他的管教非常严厉,让他和我的儿子一样,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独立能力。我的做法父母不理解,村里人也不理解,他们说孩子还太小,应该少让他们做事。

甚至有人说我,孩子不是我亲生的所以我不心疼。为此,我不在乎,因为我的责任是不辜负她的重托,把孩子抚养长大并且抚养成人。我只需要对死去的她和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所以别人怎么议论,我都无所谓。

通过我陪着她,走完她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我从中了解到,人在面临死亡的一瞬间是会感到害怕的。面对病痛的折磨,有一个词语叫生不如死,但是我认为这个词有问题,因为面对死亡,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恐惧,理由有以下二个。

第一个理由,因为他们即将离开,可是他们有太多的不舍和不愿意,但是自己又无可奈何。面对失去所有,他们心生恐惧。

第二个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死后会不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如果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那将会是怎么样,他们对前路感到非常的迷茫,所以心生恐惧。

其实我还认为不止是将死之人怕死,我们健康活着的人也是怕死的,从我们面对尸体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大部分人看到尸体都会有恐惧感,至于恐惧的理由应该分为以下两个。

第一个理由,因为迷信,觉得死去的人会变成鬼所以害怕。

第二个理由,看到尸体,会想到自己以后去世的场景所以害怕。

综合结论得出,人在面对死亡时,是会害怕的!

结合《童年》的情节和人物精神品质,分析阿廖沙能够在苦难中成长的原因Tell me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