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著作大全(弗洛伊德的哪本著作集中阐述了“”和“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的哪本著作集中阐述了“”和“恋父”情结

看一下《梦的解析》、《释梦》。

阅读全文 >

心理学的名著有哪些

佛洛依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语: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犹太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今属捷克),后因躲避纳粹,迁居英国伦敦。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考试界”(以别于后来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考试界)。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弗莱堡(今捷克共和国普日博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犹太出身对后来其理论的发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家庭经济状况紧迫,住宅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尤其是弗洛伊德。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

他出生时身上附有胎膜,其母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征兆。他在幼年起已经显得才智过人,9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升入中学,在八年制的学习过程中连续六年是班级第一名,特别在体育这项科目上面名列前茅有七年已久。虽然当时社会上有反犹的组织,但是他依然于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大学时,弗洛伊德对生物学和生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在动物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实习,发表了多篇论文。当时他心理学的导师是弗朗兹·布伦塔诺,而他也十分尊敬这位前辈。1881年5月,弗洛伊德通过医学院毕业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弗洛伊德继续在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工作。与玛莎订婚后,为了增加收入,接受布吕克的建议放弃理论研究,改行做专职医生。1882年7月31日,弗洛伊德开始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直到1885年8月底成为维也纳大学的神经病理学讲师。

他在24岁时染上烟瘾,并且认为这种习惯可以帮助他提升工作效率。他的同事威廉·弗利斯曾就此事警告过他,但弗洛伊德依然故我,后来因此罹患口腔癌。按照弗洛伊德1897年和弗利斯所讲,烟瘾等瘾是的代替物。

除去他尊敬的老师弗朗兹·布伦塔诺,他也十分欣赏西奥多·里普斯和尼采的作品。在尼采于1900年去世后,弗洛依德专门去买过尼采的作品合集。但后来又对尼采失去了兴趣,开始专攻神经学。此外他还经常阅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实际上他的很多精神分析原理都可以从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寻到源头。

1885年10月,弗洛伊德前往巴黎向让-马丁·沙可求教,后来他回忆到这段经历时说它对自己从神经学转向研究神经病理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次年他就开始自己独立进行实验了,然而这段时期弗洛伊德精神处在比较压抑的状态,经常做噩梦,他认为这是因为其父1896年去世导致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20]。基于自己的早期研究,弗洛伊德推断出人类幼年遭受过性是后来患上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歇斯底里症的先决条件,即弗洛伊德诱惑论。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弗洛伊德因为是犹太人的关系,必须逃出奥地利。弗洛伊德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拿破仑家族的玛丽·波拿巴公主的资助,公主花了一大笔钱,把弗洛伊德一家老小从纳粹党手上赎出来。1938年,弗洛伊德经过法国巴黎到英国伦敦的汉普特斯德,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馆。当他离国时,弗洛伊德被要求,签署一份他曾被纳粹党敬重、善待的声明。

弗洛伊德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颚癌而安乐死。

佛洛依德著作:

《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精神分析引论》(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1905)

希望采纳!

参考维基百科

弗洛伊德的著作目录,按时间顺序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 (1906)这本书的日期有两种说法《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摩西与一神教》 (1939) 另外《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

阿德勒心理学十大名著

1《阿德勒积极心理学》阿德勒是公认的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还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巨擘。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思悟,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照出真实的人性。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请你一定不要错过阿德勒的积极心理学。2《心理学与生活》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纠结于别人看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会误认为别人处处在针对自己?很大一部分问题在于心理专业的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心理学与生活》作为一本专业入门书籍,通过600余条专业词汇及详细解析组成了“心理学字典”,让我们深度体验心理学的神奇,洞悉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不过,随着阅读得越深入,你一定会感觉心理学并不是用来显摆的小技巧。其实,它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心理学不仅可以实实在在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更是向内认识自我的重要方法。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童话故事,如果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蛤蟆先生一向大大咧咧、爱笑爱闹,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闭门不出,甚至产生了的念头。其实,这映射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引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内心自卑、软弱、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在逐渐找回快乐、希望与自信的过程中,也让我们见证了疗愈和改变的奇迹。蛤蟆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我们的绊脚石就是自己。拯救我们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获取这个勇气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心理治疗。4《乌合之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缤纷复杂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染,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变成随波逐流的浮萍,深陷“乌合之众”的流量裹挟。正如,我们时常关注的热搜,可谓一个又一个反转。其实,这是媒体传播煽动情感、强化偏见造成了不正常的生态,带来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乌合之众》中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判断力、有控制力且独立思考的个体。如果融入群体中,我们尚能依然如此,我们便是真正的自己。5《自私的基因》自私,是刻在人类基因密码中的本能。这些现在看来近乎常识的论断,在半个世纪以前,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写的《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开天辟地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道金斯从进化论的角度,总结了人类的自私基因,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都暗藏着自私功利的。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能克制我们的本能。只有个体与自私基因进行对抗,才可能使人类这个整体得以延续。这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6《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部心理学领域的巅峰之作,虽然长期霸占亚马逊心理学类榜首,但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畅销书。这本书之所以这么火,就在于它用40个最具影响力和颠覆力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向我们讲透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比如,“旁观者效应”:人群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往往会选择旁观,因为这意味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皮格马利翁效应”:人相信什么,他的行为就会导向什么,所以相信自己失败的人总会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总会成功。当你跟着这些心理学实验真正弄清了人性的运作规律,自然就学会了读懂人心、洞察人心。7《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说的是好人被环境影响,也会体现出极恶的一面。这本书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真实还原了这个实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把一群大学生放进“模拟监狱”,并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结果,仅仅6天时间,狱警就变得残暴恶毒,而囚犯却顺从窝囊。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之中,人性的恶竟然如此快速彻底地被激发出来,让人顿觉毛骨悚然!尽管这个实验后来被证实造假,但是路西法效应确实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人性深处。8《怪诞行为学》尽管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的心理学著作,反而更像是有趣的科普读本。但是,行为学却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比如非理性的超高消费,疯狂剁手地网购,超出个人收入的借贷行为等等。这些看似司空见惯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暗藏心理学中的非理性。《怪诞行为学》系列的作者丹·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行为经济学教授。他认为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但是,非理性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只有学会驾驭非理性,才是理性生活的开始。9《非暴力沟通》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言语对心理的创伤有时远远比伤害更严重。所以在沟通中,一定要避免用语言这把软刀子伤人,更不要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充当冷暴力的“施暴者”。《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指责。只有冷静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认真倾听对方的感受,我们才有机会走出“社恐”,进化成“非暴力沟通高手”。10《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绝对是心理学领域的神作!几乎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都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作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这本书一定会让每一个读者拔高对人性的认知。读完这本书的人,在观察社会、观察自己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一切行为、一切想法,竟然完美地符合各种心理学理论。其实,每个人的思想,都有着无数未知的因素影响。心理学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帮助我们透过繁芜看本质,更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们的思维才不会拘束于狭小的脑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