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家长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会遗传给孩子-母亲患抑郁症女儿的遗传率多少

家长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会遗传给孩子

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抑郁症的来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因素,婴儿出生的时候先天情感敏锐的人容易会有抑郁特质

二,遗传因素,家族内家庭成员有抑郁症的,尤其是父母双方,容易得抑郁症。

三,家庭因素,这个方面会比较多一点

1,儿童陷入困境时,家庭成员的视而不见

2,忌讳表达哀伤的家庭氛围

3,家庭主流道德将哀伤及其他形式的自我安慰看做自私自利,孩子将培养出内疚感,使其习惯隐藏自己的脆弱,认同严厉的父母对自己自身柔弱产生憎恶。

4,父母过度严厉,情感上会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从而形成抑郁倾向

四,社会压力

五,生理因素,比如产后抑郁,就是怀孕期间孕酮激素过高而孕后孕酮激素急剧下降而导致的

症状上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或迟缓为典型症状。

父母要怎样开导女儿走出忧郁症

这是一个伪命题。原因有三:

第一,抑郁症大都是由父母“培养”出来的。父母的开导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活动,单凭开导是走不出来的。

第三,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找不到内心的症结,所有的开导,都是对空讲话。

抑郁症会遗传吗

抑郁症所谓的遗传,我认为不是什么基因遗传,而是因为传统的家风所致,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生而不教,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本因素,也就是会生养,却不知怎样来教孩子。就目前社会上的许多家庭宜是如此。

抑郁症的人带孩子会怎么样

孩子天生敏感,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很强,抑郁症患者可以短时间陪护,长期的话还是要有人监护孩子

从小受癔症母亲影响,我和我哥都先后患上抑

翻了一圈下面的回答,觉得很可怕。除了没什么用的建议,就是说自己包治百病。

遗传的精神病很难治愈,反复发病可能性也极大!你说你住院三次,我想你应该一直在吃药,但是总复发。

吃了这么久的药,你应该知道,吃药的时候确实可以控制病情,情绪稳定。所以第一个重点:不要私自停药,药要足量够时间。非常多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私自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

第二个重点:每个医生治疗风格不同,用药不同。你必须全然相信你的医生,如果你不信,那就持续求医,换医生,直到出现那个你相信的。然后把自己完全交给他!

第三个重点:接受自己一辈子都将与抑郁症做斗争。“因为它,什么也不能做了,生活完全被毁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错,大错特错!即便得了抑郁症,还是可以好好生活,带病生活!和抑郁症一起生活,这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人都这样。不需要因为得了抑郁症就看不起自己,更不要因为治不好就觉得生活完蛋了。没关系的,找一个能够接受自己是抑郁症,简单一点的工作,你会发现鼓起勇气工作的时候抑郁症就跑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是为了让你再生,抑郁症来了是为了给你机会重新活出一个样,站起来,和他对抗!


请问怎样陪伴患抑郁症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我认为光陪伴孩子是不够的,我建议父母采用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

孩子需要的不单单是陪伴,他更需要知道怎么应对这个病

抑郁症首先他是一种病,他是会反复的。孩子有一天也一定会长大,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作为父母必须以这个为前提去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战胜抑郁症。

陪伴最大得意义在于帮助孩子获得力量,特别在抑郁症发作的时候,孩子的眼中世界都是灰色的,感觉自己毫无价值。这时候父母给予足够的爱,孩子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爱就是孩子正能量的来源。

抑郁症有不同程度之分,对应有不同应对策略。

轻度的或者中度的:

1、可以带孩子跑步,养成运动习惯,还有一点运动量。

2、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太闲下来,可以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重在参与。

3、父母不要打击孩子,不要表现不耐烦。

4、教会孩子写日记,特别在抑郁症发作的让孩子把自己心情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舒缓情绪,一方面协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

对于重度抑郁症的孩子:

1、上面写的4点照做。

2、看医生建议是否需要吃药,注意孩子是否倾向。这个很重要,以免铸成大错。

3、陪孩子一起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学习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学会自救。(正念练习是不错一个方法)

4、一般抑郁症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摸索出原因。如果你知道原因,当你孩子犯抑郁症的时候,你才能了解到他的想法。

5、孩子如果进入抑郁状态就像陷入困境一样,无法自拔。你如果知道他的想法,你可以尝试提醒孩子,你的情绪来源是什么,帮助他建立理性思考情绪。

以上是我的看法。

@半嶂村 欢迎留言,关注。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