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强迫症与强迫思维哪个严重-强迫症和什么有关系

强迫症与强迫思维哪个严重

强迫症与强迫思维都是精神疾病,强迫症的一种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药物治疗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氯丙咪嗪: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介绍下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详细点介绍下强迫

你好,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

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钟摆病),是一种兼有躁狂和抑郁的疾病,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非常大,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糟糕、工作效率低下,并影响家庭生活,甚至会出现自残、的结果。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强迫症的近义词

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是。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对细节要求极高,有强烈的控制欲和焦虑感,常常无法容忍任何不完美的事物或情况。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完美,但也可能因此导致压力过大和困扰。强迫症和完美主义者都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强迫症是精神障碍吗

强迫症是精神障碍吗

强迫症是一种明确的精神疾病,属于强迫及相关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病人多认为这些观念或行为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正常或没必要,但无法摆脱,因此感到痛苦、焦虑。强迫症症状复杂多样,病程容易迁延和慢性化,并可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可对病人的社会功能、情感、职业等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症状,应当引起重视并及时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如果病人在发病前人格较为健全,发病时有一定诱因,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症状呈发作性,病程短,那么一般预后良好。

本内容由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心身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彭国球审核

强迫症是精神病吗

您好!老百姓讲的精神病多指“精神症”,也就是我们常想到那种“疯癫痴傻”的疾病。由于社会上对该类疾病存在着偏见,使患者及家属有较强的耻病感。所以说强迫症和精神不是一类疾病,也就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精神病”。但是在医学诊断上,强迫症却是一种终身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在ICD-10中将强迫症归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命名为“强迫性障碍”;在DSM-3和DSM-4中将强迫症划归于于焦虑障碍谱系中,命名为强迫性焦虑障碍;在2013年出版的DSM-5中,强迫症的诊断分类变化比较大,从焦虑障碍中将强迫症分离出来,与躯体变形障碍等合并成独立的疾病分类“强迫及相关障碍”。这就是强迫症的前世今生!

在社会中,由于大众对强迫症普遍认识不到位,很多患者被简单地认为是“怕羞、胆小”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只有该病患者才能体会到强迫症所带来的痛苦。在这里向对该患者说,该病可总结概括为一个“怕”,如怕出现在陌生场合、怕见到陌生人等等。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需要药物疗法及心理疗法并重,同时更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有目的的训练自己多接触这些“怕”的东西。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手段。如果想更进一步进行自我治疗,可参考“森田疗法”,个人比较推崇这种自然疗法。可能在起初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这种“怕”的心理,都需要在后天中磨炼,才能够使自己变得自然自信起来。

如果您就得有帮助,欢迎关注和订阅我的头条号。

强迫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到底是神经递质出问

神经递质出问题、心理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而且身心是一体的,神经递质出问题,心理也会跟着出现障碍;心理出问题,神经递质也会发生异样,两者可形成恶性循环,致人起病后难以自愈。

从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的病因来说,神经递质出问题属于生物学因素,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体内激素水平分泌异常;心理出问题属于心理社会因素,比如个性内向、敏感多疑、追求完美、谨小慎微、要强好胜等,对小事情反应过大过多过久;或者工作竞争激烈、工作或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恋爱婚姻失败或长期不满意、疾病久治不愈、亲人亡故、生意失败等等,使人难以适应,都可能引发神经症。导致神经症的原因还包括遗传因素等。

总的说来,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神经症更多是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的。所以,得了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需要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心病心医,它是能治愈的。

平时,个人需要多注意自我调节,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每天下班、放学回到家,把一天的情绪整理一下,工作、学习有压力,或者人际关系没处好要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不开心就唱唱歌聊聊天或者换上运动装出门跑跑步,或者开场电影什么的。及时疏解负性情绪,避免不良情绪淤积时间长了致病。

什么是强迫症,有哪些症状

了解精神心理学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小偏执和小怪癖,并不是真正的强迫症。

  • 东西一定要摆得整整齐齐
  • 洁白的衣服上不能有一滴污渍
  • 走格子路的时候,脚绝对不能踩到缝隙

真正的强迫症不止让人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它还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Serin的强迫症故事:表现

Serin,23岁,是一名生活在英国萨默赛特(Somerset)的美丽女孩,她有两次非常严重的强迫症经历。

第一次是小的时候——

她上学经常迟到,原因是,在出门之后,她要一遍一遍地跑进跑出家里的房门才能让自己安心,即便她知道这样的行为无意义的。

第二次是十八岁的时候——

曾经康复的强迫症状再次出现,她开始不停查看父母是否一切都好,甚至一天洗手多达200次,她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都是脏的,根本没有办常的生活。

她完全不接受自己为什么要消耗精力做这些无用的事情。

最终,Serin被确诊为强迫症。


通俗意义上的「强迫」不可怕,这很可能只是因为焦虑和紧张,或者是完美主义情结的表现。

检查门锁、拉窗帘、把东西摆放整齐......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选择,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和流程,更是省时省力、熟能生巧的生活技能。

即便有一天这些人被要求:「不可以再做这样的事情了,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

也许会产生不愉快,但并非无法做到。

因为多数情况下,人的思维功能很强悍,可以主动地抛弃那些「个体排斥」的和「想要远离」的言行举止。

这个过程就像是扔掉了一个会给身心带来负担的包袱,可以缓解个体的紧张和压力。

而强迫症患者失去的就是这样一种「扔包袱」的能力。

他们难以抛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愉快的念头和行为,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做,却又无法自控。

明明知道反复洗手完全没必要,明明清楚没有人会伤害自己,却根本控制不住这些错误的念头从思维里溢出来,蔓延到躯体和行为上。

想抗拒却抗拒不能——就这样的痛苦叫做「反强迫」。

伦敦大学学院的发育心理学家乌塔·弗里斯(Uta Frith)这样形容强迫症:

强迫症呈现了一个悖论,思维和大脑是一体的,但也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

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忘记了是大脑产生了我们所有的思想。因此,我们很容易丢弃那些我们讨厌的念头,而强迫症夺走了这种能力。

强迫症患者觉得他们完全要为这些想法负责,无论这些想法有多矛盾,我觉得这不仅是对于强迫症,也是对于人类本质的惊人理解。

区分无伤大雅的「强迫症」与精神心理疾病「强迫症」,关键点之一在于:是否有「反强迫」的存在。

当你有「反强迫」念头,就意味着:不好的事情可能要出现了。

在医院或者心理门诊内,医生首先会通过一些躯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然后通过心理量表来了解人格与情绪,最后通过下面这些症状表现进行强迫症的精准诊断。

强迫症的诊断有一个非常细化的流程和严格的标准,请您一定到正规的医院就诊咨询。

毋庸置疑,拥有强迫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发展成强迫症——有研究证明有72%强迫症患者患病前为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 惰性、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部就班
  • 对自己高标准,希望事情完美无瑕
  • 事后反复检查,苛求细节
  • 责任感、道德感强,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
  • 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
  • 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考虑过于详细
  • 过分迂腐、刻板与固执

即便是普通人,也可能会有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但与强迫型人格有本质区别的是,多数人不会因为这些特质造成职业、社交受损。

追求完美原本是一个特殊的优点:善于发现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问题。

但万事苛求完美,不仅会让自己陷入烦恼,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事,对人际关系伤害,与亲人产生隔阂,从而使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强迫症患者常有完美主义情结,但完美主义者并不一定有强迫症。

如果你是一个力求完美的人,在不影响情绪和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保持这个优秀的品质。

强迫的发展路径可能是:

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通过行为和思维创造安全感——进而形成固定的模式,难以改变。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恐惧源有以下几种:

污染:害怕病菌,害怕血液,害怕家庭和环境中的污染物。

信仰:反复参加有关起到、道德、宗教的意识,陷入到这类行为当中。

检查:反复检查门锁、柜锁、家用电器等,以防发生意外。

病症:与疑病症类似,存在侵入性想法,担心自己患上某种疾病,并陷入恐惧。

不完美: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和检查文件,即便是知道这些并没有错误。

性的强迫思维:认为性行为是怪异的、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这些念头并非自愿,而是侵入性的强迫思维,患者可能会进行各种仪式来摆脱这种思想。

伤害的强迫性思维:担心自己可能会使用暴力伤害他人,可能会表现为躲避尖锐物品,尽管自身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也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人,对强迫症的免疫力会更强呢?

因为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我们难以论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人,其心理抗风险能力一定会很高。

Serin的强迫症故事:病因

Serin两次强迫经历,都与安全感缺失相关。

第一次是因为过度担心父母的安全。

小时候的她之所以要每天在家里的门口来回穿梭,是因为她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可能有危险的事情发生。

第二次是在18岁的时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让她重新走入谷底。

这次更为严重,她需要频繁地检查父母的身体状况才能安心。

同时还出现了强迫性性洁癖,每天要洗手两百多次,这是源于对生活环境和细菌的恐惧。

人类始终在追求思想的自由,而强迫症却与思想的自由背道而驰。

如同一列反方向驶去的列车,车头和车灯始终朝向着前方,移动轨迹却一直在向后延伸。

强迫症这样一列逆行的车,想要调转车头行驶到正确的方向,一定要进行人为的干预。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观念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精神疾病,其终身患病率高达0.8%~30%,常共病多种精神障碍,致残性较高。

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与物理疗法这三个基础方法。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暴露反应阻止法(ERP)、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ERP主要强调:再确认、再转归、转移注意力、再评价四个步骤。

ACT与传统意义上的依赖刺激暴露不同,更专注于「在困难情绪和想法面前增加心理弹性,鼓励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行动」。

治疗师会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期待,个体化的选用心理治疗技术。

抗焦虑药物可在短期内为严重发作的强迫症提供缓解。

美国精神病协会、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盟也推荐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为治疗强迫障碍一线药物(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等)。

具体用药要以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为主。

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经颅磁刺激(TMS)扩大适应症,可以用于强迫症患者的治疗。

此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药物治疗副作用。

除了标准意义上的治疗策略,家人的鼓励和包容,对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往往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家庭关系在强迫症治疗中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儿童强迫症的改善中,家庭成员更应当广泛参与。

  • 更多的陪伴、鼓励、与支持
  • 参与与强迫相关的仪式
  • 协助其规避焦虑源
  • 家庭和解
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心理治疗师的作用更大。

Serin的强迫症故事:康复

Serin的两次强迫症的经历,都是怎样康复的呢?

除了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之外,有两个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强迫症的近义词

她的父亲一直很理解她,知道她经受的是什么,也明白如果她出现症状应该如何安慰。在父亲的开导下,Serin拥有了一个不会永远迟到的幸福童年。

强迫症是精神障碍吗

强迫症是精神病吗

Loan跟她说的是,「打你想要检查什么东西,我都会耐心地陪她查看」。

强迫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到底是神经递质出问

Serin说:「

什么是强迫症,有哪些症状

强迫症与强迫思维哪个严重

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过分的担心,不希望担心的事情马上发生,于是就会百感交集,陷入焦虑或者惶恐的负面情绪里,有时还会伴随一些排斥或者压制反驳、说服等强迫行为。

而抑郁症完全取决于对某个对象的绝望,这个对象可以是人、物,现在、未来……自己的作为与自己的追求不匹配,导致出现自我贬低,自我排斥,甚至是长期的挫败感,伴随无力感,接着会退缩,再度尝试挫败,陷入到绝望之中。

而我们归结一下思路,就是导致强伯症的是可能性,而导致抑郁症的是现实信息对我们自身的打击。所以,强迫症患者受困于自己的想象,因此,强迫症不会发展成抑郁症,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关联。

严重的强迫症,在没有得到正确干预或者治疗之前,患者会感受到自身走投无路,这个时候可能会抑郁,而抑郁情绪随着时间的沉淀,很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请注意,这时强迫症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完全转成抑郁症,而是强迫症和抑郁症在一个患者身上并存了……

最后,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到指定的三甲医院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和治疗,网络中的测试并不代表国内客观的科学水平,也尽量不要对负面的测评对号入座。如果大家对抑郁症,焦虑症,心理引导技术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介绍下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详细点介绍下强迫

Health Talk特邀专家:

李凌江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级主任医生

就说一个人有了强迫症状,我前面说过,有了这个强迫症状,就说他这个强迫现象已经是一种病态了,这已经是一种症状了,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够说他肯定就是个强迫症,因为强迫症状在很多疾病里面都可以出现。如果你有了强迫症状,当然你肯定是要去看医生的,由医生来给你判断。

一般来讲,有了肯定的强迫症状,持续了两个星期以上,然后你这些强迫症状不是因为某些精神疾病引起的,比如说不是精神症引起的,不是抑郁症引起的,不是大脑的器质性的障碍引起的,也不是一些躯体疾病引起的,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药以后出现的这些症状,这个强迫症状很可能就是强迫症。这就是诊断。

当然这个诊断它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我们需要医生来根据这个标准,来给你做出最后的诊断,一般你不是医护人员,他很难作出诊断。但是你大概应该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

强迫症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引发的强迫症状。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首先要作出肯定诊断,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些强迫行为,比如离开家前会反复确认;刷牙总是先用左手拿杯子。一般这种习惯行为并不让人感到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而明确有强迫症状的患者则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精神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