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妈发生分歧,该如何-家长如何缓解教育焦虑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妈发生分歧,该如何

因为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人在一起教育一个共同的孩子,有分歧都是正常的。就像我认为孩子应该作息规律,孩子他爸却认为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平时我都是让孩子8点多睡觉,可是孩子爸总是觉得孩子还想玩可以不用这么早睡。还有平时我都让孩子坐在餐椅里吃饭,孩子爸看到孩子不喜欢被束缚就会把孩子放地上,然后追着喂饭。真是操心的妈和淡定的爸,害得孩子总是认为我很严,他爸爸比我更爱他,气到吐血。

其实说起来,父母双方在育儿有比较大的差距时,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他就会选择对他有利的一方,谁对他有利他就听谁的,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认为爸爸妈妈中有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他会觉得另一个不爱自己,所以变得不信任和讨厌另一个。这样就失去了做父母的威信,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那么面对育儿分歧,父母应该怎么办?

第一:小事上可以不一样,大方向必须保持一致

比如孩子做作业,妈妈觉得一个小时左右应该做完,提高效率,爸爸觉得可以延长时间,提高准确率,但是都是要求必须要做完。

第二:孩子面前要保持父母威信,不要互相拆台

比如我觉得孩子应该早点睡觉,孩子爸却想跟孩子多玩一会,这时候可以允许他们多玩五分钟十分钟,但到点了就必须睡觉,夫妻让步,促进和谐。

第三: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出决定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分歧,夫妻俩应该多商量讨论,最后做出决定。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语言行为中学到事情解决的办法,所以这个过程要实事求是地说服对方。等得出结果,孩子才会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做,才不容易有逆反心理。

第四:尊重孩子的想法

若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孩子来说服父母同意自己的建议,然后夫妻双方达成共识。

(图片来源于牛妈彭小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你们为孩子学习焦虑时,都是如何处理的

作为父母不免常常为孩子的学习担忧。合理范围内的担忧是正常的:例如,催促孩子学习,关注孩子的成绩,给孩子制定目标等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处于过度焦虑的时候就要注意,必须觉察。过度焦虑的表现是:给孩子报了过多的辅导班,

因为学习和孩子发生了矛盾,批评指责,天天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孩子吵架,亲子关系不和谐.......,这都是过度焦虑。

这个时候我们要觉察自己。

第一点,孩子是学习这条路上的佼佼者吗?如果他不是?你能接受他的学习成绩到一个什么样的度?

第二点,孩子学习的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从学习方法上给孩子去引导而不要天天盯着孩子当下的成绩。

第三点,孩子未来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如果成绩好,他要做什么?成绩不好,他要做什么?我们不要陷入到和其他的朋友孩子学习的比较中,我们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很清晰的规划。

做完上面三个事情,我想你的焦虑就会少很多。

如何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小孩子要么胆子小、不敢在班上发言,要么性格孤僻、不与别的小孩说话、做朋友,要么爱哭,遇到一点委屈就哭个没完,等等吧,都需要家长的重视,做好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心里疏导。怎么疏导呢?一是培养该子的自信心。以上表现,说明孩子胆子小,没有适应集体生活的勇气和习惯,多带孩子外出参加集体活动,多去儿童乐园参加趣味活动等。让孩子多融入集体活动,多经受人多地方锻炼。二是多鼓励,少批评。与孩子的老师多交流该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发现他的优点,请老师协助,在课堂上,给孩子多提问,找出孩子的优点,多肯定鼓励。多与孩子喜欢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共同帮助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三是多与孩子交流。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可以讲勇敢少年的故事,启发孩子成长。也可以让孩子讲在学校、在与小朋友们玩耍中所发生的事情,锻炼孩子说话能力。四是要多让孩子髙兴快乐。不触碰孩子的心里底线,少让孩子生气,多做孩子喜欢髙兴的事情,多用爱心温暖孩子,让孩子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勇敢和快乐。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祝福小朋友们开心快乐,莊壮成长!

父母越来越老,我们压力很大,作为子女我们

这个问题,无论什么年代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问题,为什么传统观念一直要生儿育女,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因此,他们生你小,你们必须为他们养老,不管家庭负担怎样,都必须坚持让他们安度晚年,孝敬父母都是应尽义务与责任。

学生如何克服焦虑心理

一个尽力拼搏的人,即使这次没有成功,下一次也会成功。下一次没有成功下下次也会成功。简单说,全力以赴的人总会成功。

想到与父母同住就焦虑得要窒息,应该怎么调

理解你,有一种父母只适合保持距离,请保姆吧,有些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不需要有罪恶感,放过自己,未来给他们一份基础的赡养就行,把精力多用在赚钱上,钱能力解决生活中百分之95以上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焦虑和恐惧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焦虑和恐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焦虑和恐惧,在想解决办法;

恐惧分为几种类型;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后就有的情绪反应,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引起的,如刺耳的声音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导作用.

3、怕生

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伴随这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怀里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会影响到儿童的安全感。

4、预测性恐惧

随着想象的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有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增加,成人的肯定、鼓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恐惧。

焦虑经常与恐惧联系在一起,但焦虑不同于恐惧。恐惧有具体的对象和内容,而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儿童的焦虑往往与环境中的无助状态先联系,集中表现为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1、陌生人焦虑

是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大多数婴儿在形成对亲人的依恋之前(即出生后至六七个月之前),对陌生人的反应通常是积极的。但从六七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8-10个月时最为严重,一周岁以后强度逐渐减弱。但这种陌生人焦虑到4岁时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环境里接近陌生人时,他们还会表现出警觉。随着儿童身心不断发展,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陌生人焦虑会逐渐减弱。

2、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当儿童与依恋对象(经常是父母)分离时,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表现出的焦虑行为。如哭泣、身体不适、逃避(拒绝分离、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等。大部分孩子从六七个月起,就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随着年龄的增大,分离焦虑的强度逐渐减弱。

通过以上的分析,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方法有

1.对于孩子要有稳定的照看者

2.注意照看的质量,如孩子应该生活在充满温馨,较少有摩擦的家庭,健康安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

3.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因人施教

4.尽量避免与父母亲的长期分离

5.父母亲要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6.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7.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